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家请我当皇帝 > 第四十四章 孩儿兵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四十四章 孩儿兵

作者:四代重奸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3:15:30 来源:笔趣阁

别看张顺信誓旦旦,说得好像把事情都托付给萧擒虎、张三百和马英娘了一样,其实当开始募兵的时候,张顺场场在场,只是把萧擒虎、张三百和马英娘当做副手罢了。

卢氏乃是穷山恶水之地,张顺本以为对此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结果招募士卒的消息一传出去,顿时三五成群的跑了一帮又一帮半大小子前来应征。

年龄大者十六七,年龄小者十二三,蜂拥而至。他们个个携枪带矢,叫嚷着:“我们要吃饭!”

张顺嫌弃他们大多数年龄不足,气力不够,只让萧擒虎带人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依旧不肯走,只在外面咋咋呼呼、叫叫嚷嚷。

你道怎滴?原来“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古代讲究个多子多福,也不管养得起养不起,只管生养。

结果,等到小子长到十二三岁到十六七岁之时,力气尚且不足,可是饭量却一个赛两个,根本养不起。

那些山民听说张顺这里募兵以后,便把家里多余的小子打发了过来。一来孩子有了吃饭的地儿,二来,家里小子也算有个营生。

是的,你没听错,他们管这个叫“营生”。无论去做土匪强盗也罢,去做官兵丁壮也罢,终究是为了吃口饭罢了。

至于生死之事,他们倒是看的很淡。毕竟穷乡僻壤之地,不盛产五谷杂粮,唯有皮毛、药材和矿石之类不能吃不能喝的玩意儿,当不了饥饱。

与其饥饿而死,与其被猛兽咬死,与其跌到哪个山沟里莫名其妙的没了。还不如痛痛快快一场,大碗吃肉,大碗喝酒,也不枉来者世上走一遭!

十**岁以后的成丁多少有了活计,哪里肯放下手中的事情前来应募?结果,张顺就被这么一大群数百个小子围了个严实。自信满满的张顺,募兵之初便遭了当头棒喝。

正当张顺沮丧之际,不曾想军师宋献策“突破”了营外层层围堵,前来拜见张顺。

张顺刚把他迎了进去,这厮就来了一句:“恭喜主公,贺喜主公,大业成矣!”

张顺闻言莫名其妙,不由问道:“不知喜从何来?”

宋献策哈哈大笑,伸手指着门外道:“喜从孩儿们来!”

张顺提起这个就觉得晦气,不由苦笑道:“都是不成器的孩子,年小力弱,当不得什么,焉能招募为兵?”

宋献策闻言一笑,也不解释,只是说道:“这几日我得了几句谶语,尚不知何意。直到来拜见主公,才明了其意!”

“是何谶纬之言?”张顺知他又要装神弄鬼,只好接话道。

“孩儿弓枪孩儿兵,孩儿打仗管教赢。只消出了孩儿阵,孩儿夺取北京城!”宋献策便摇头晃脑的念叨道。

张顺闻言哭笑不得,就这?感情你随便编个顺口溜就过来糊弄我?

若是老子刚才放了个臭屁,估计你还能编道:“胸中有丘壑,平地起惊雷,此乃舜王德,兆把大明捶!”

宋献策见张顺面露不以为然,才低声说道:“舜王善兵,岂不闻士气乃治众之本。一人独斗,勇者胜,一军独斗,气盛者胜。这孩儿兵气力虽不如人,只是血气方刚、鲁莽好斗。”

“若是成丁,其上有父母下有老小,心中有了牵挂,心性驳杂。遇险则避,遇勇则退,不足用也。唯有这孩儿兵最好糊弄,其不惧生死,但求功业。若是稍加训练,使用得当,定然气势如虹,势不可挡!”

张顺一听,哪里还不明白,这就是拿这群小孩子当炮灰使呢。他身为后世之人,多有还有些底线,便低声问道:“都是十多岁的孩童,这如何使得?若是损伤一个,他父母又当如何痛苦难受?”

宋献策不由笑了,说道:“主公做事虽然万般皆好,唯有这妇人之仁,素来不改。天下百姓亿兆,能老死榻上,又有几人?哪怕是帝王将相,善终者亦有几人?”

“主公可知这穷山恶水之地,如何有着许多百姓?他们本都是别处的农户,只因朝廷苛捐杂税日重,无力负担。欲出售田产,亦无人收购。只得弃了田亩,躲入这深山老林之中过活。”

“若是有半点生机,那个父母舍得让自己孩儿出来在刀尖子上来讨生活?可是此地百姓却甘之如饴。前番讨西南奢安之徒,平辽东之乱,朝廷从此豫西之地前后招募了数万‘毛葫芦’,皆慷慨赴死。”

“岂是他们愚昧,不知道自己会死吗?只是应了征,一来家中少张吃饭的嘴,二来也多少有点希望。若是战死,则多少得些抚恤;若是立功,多少有些赏赐罢了,如此而已。”

“若非有朝廷招募‘毛葫芦’,此地饥困之人甚多,也当早晚反矣。到时候被朝廷屠戮一番,又和加入义军,有什么区别呢?”

张顺听了,不由愣了半晌。他前世多是听闻土地兼并之弊,未曾大明竟然还出现大面积弃地而逃的情形。

当初张顺在陈州亦见过百姓弃地抛荒的情形,只道这是极少数个例,不曾想天下竟然严重的这种程度吗?

于是,张顺便趁机问道:“不知先生可知,这弃地是为何故?”

宋献策见张顺避重就轻,也只好应道:“我本是个游方道士,四海为家,常在豫东徘徊。往日所见甚多,是以略知一二。”

“我大明有粮长、里长,纳税之时,数额皆有粮长、里长分配。若是与其有了私怨、过节,定然为其所不容。再加上大户势大,小户势小,纳粮之时,难免有田亩与赋税不符之处。如此,这些小门小户,多是家破人亡的下场。”

“大明赋税素来按照黄册和鱼鳞册征收,一府一县一乡一里,素有定额。只是长此以往,编户欲少,户丁赋税便欲重,百姓也只好弃了田亩,逃亡山林去了。”

“这些田亩若想发***须将赋税补了,不然哪个肯买?于是,天下百姓虽欲多,天下耕地却欲少,朝廷赋税拖欠欲多,遂至于此!”

张顺前世虽然是个明粉,听到此处也不由感慨道:“若此,这大明合该灭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