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家请我当皇帝 > 第二百二十章 我为李临淮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二百二十章 我为李临淮

作者:四代重奸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3-07-06 23:14:27 来源:笔趣阁

且不说义军如何行事,且说左督师朱燮元久战孙传庭不下,遂重整大军返回太原城。

他连忙书信两封,一封遣人送于阳和宣大总督张凤翼,另一封则遣人送往潞州山西巡抚杨文岳。

宣大总督驻地阳和卫距离太原七百里,朱燮元书信三百里加急,只用了三日两夜功夫便送到张凤翼面前。

那张凤翼打开书信一看,不由苦笑不已。

原来这宣大山西三镇虽然地域宽广,兵额颇多,实际可用战兵有限。

当初张凤翼到任以后,除却各地守军,通计宣府战兵五千,大同战兵一万,山西战兵六千,标营亦只有三千,合只两万四千可用之兵。

结果山西镇被原山西巡抚吴生、孙传庭两人先后调用、败坏,如今唯余山西副总兵李辅明麾下一营人马,如今正在太原城中。

大同战兵一万也已经被他任命大同总兵王世仁率领,前去支援朱燮元去了,如今他张凤翼麾下只有宣府五千战兵和麾下标营。

好在张凤翼就任宣大总督以后,也没有闲着。

他不但自个又编练了四千标营,同时也让大同、宣府巡抚分别编练了五千标营。

如此算来,他麾下还能调动两万两千兵马。

张凤翼曾经担任过大明中枢“本兵”,自然知道朝廷之难。

如今后金在关外虎视眈眈,首先蓟辽两镇精兵不能轻动,天津和真保两镇不但拱卫京师,而且兵弱,且不堪大用。

思来想去,唯有冒险动用宣大精兵,才有一线生机。

怎么办?

张凤翼思量了半晌,最终一咬牙下令道:“着宣府总兵李国樑率五千战兵,大同巡抚叶廷桂率标营五千,分守大同西路参将唐通率三千守兵,随本督南下,救援太原,不得有误!”

一万战兵加上他麾下七千标营,再加上大同西路参将唐通麾下的三千守兵,一共两万人马,这是宣大两镇能够拿出来的全部兵马。

此战若成则大明转危为安,不成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张凤翼既不敢想象丢掉太原的后果,又不敢想象宣大两镇精兵折损的后果,只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不得不冒此奇险行事。

而就在张凤翼发了狠之际,驻守在潞州的山西巡抚杨文岳也接到了左督师朱燮元的书信。

他打开一看,只见信上只有一行字:“如今我欲为李临淮,卿可为张睢阳乎?”

李临淮即唐朝名将李光弼,曾以弱兵固守太原城,以少胜多大败叛将史思明出名,后来被封为临淮王,故而被称为“李临淮”。

而张睢阳即唐朝名将张巡,曾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和睢阳太守许远死守睢阳,屏障江淮,让叛将南下江南的企图彻底破灭,所以被后人尊称为“张睢阳”。

正是这两人一南一北,守住了南北两个战略要地,才使得安史叛军虽然攻克了洛阳、长安,仍然不能避免败亡的结局。

如今大明的形势和当场大唐当初颇为相像,如果朱燮元能够守住太原,杨文岳守住潞州,胜负犹未可知,所以朱燮元才有那句“我欲为李临淮,卿可为张睢阳乎”的书信。

其实这些日子,虽然遭到“顺贼勐攻”,杨文岳仍然觉得自己能坚持下去,自度如张巡那般死守潞州不成问题,但是他看到朱燮元这句话只觉得有点刺耳。

张巡城破身死,李光弼功成名就,无论是谁也知道如何选择。

他有心想给朱燮元回复一句:李临淮我自为之,卿可为张睢阳矣!

又觉得自己小肚鸡肠,他不由摇了摇头,下令道:“来人呐,将这封书信给本官送给右督师杨嗣昌。”

如今右督师杨嗣昌正驻守在彰德府,和驻守在大名府的保定总兵刘国柱互为犄角,死命抵挡义军南路军的进攻。

彼时,义军已经攻克卫辉,和开州的义军袁时中连成一片。

袁时中麾下义军虽然纪律严明,奈何缺少武器铠甲,又缺乏作战经验,很快被保定总兵刘国柱击败。

袁时中早闻“舜王”之名,遂遣使表示愿意归顺“舜王”。

南路军主帅洪承畴在向张顺请示以后,遂送去张顺的敕书、义军教师和部分武器铠甲。

袁时中遂重整兵马,以义军“大名总兵”为号,勐攻开州。

保定总兵见开州附近“乱民四起”,生怕误了军机,遂退回大名,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故而,当大明右督师杨嗣昌接到山西巡抚杨文岳转交过来的书信,打开一看,不由大惭。

杨嗣昌忍不住对朱大典道:“国家形势如此,皆我之失也。若不能效法张睢阳赎罪,我有何面目面见陛下乎?”

那杨嗣昌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除了的崇祯宠幸信任以外,自然也有自身天资聪颖的原因。

如今明军败退彰德府,他如何不明白当初怀庆府大败,正是自己焦躁轻进,以至于酿成大错。

其实当初杨嗣昌如果不那么急躁,即便让义军占据了怀庆府又能如何?

只要明军大军盘踞在开封,洪承畴、李信之流又焉敢大举北上?

故而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朱大典闻言,也只能沉默不语,算是默认了杨嗣昌之过。

杨嗣昌见状,更是心如刀割。

他不由将朱燮元的书信留了下来,自己又研墨挥毫向河南巡抚吴生写信道:“如今朱燮元守于太原,杨某守于彰德,而阁下守于开封。”

“此三者皆要地也,太原扼其肩背,彰德扼其腰眼,开封扼其手足矣!”

“此三地不失,大明不亡!”

“今朱燮元愿为李临淮,某愿为张睢阳,卿之才更胜我十倍,当为郭汾阳矣!”

郭汾阳即郭子仪,在唐代安史之乱中率领朔方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后更是收复两京,再造社稷,因功被封为汾阳王,故而被成为“郭汾阳”。

杨嗣昌这一席话,其实有给吴生戴高帽子的嫌疑。

只是若是仔细轮来,如今太原是义军主攻方向,朝廷有没有下定决心,征调蓟辽精锐发起会战,自然落于下风。

而彰德府方向,杨嗣昌、朱大典等部新败,如今勉强维持潞州、彰德及大名一线防线已是难得,自然不能再奢求太多。

唯一河南开封府一处,义军曹变蛟麾下因为少了高一功一营,只有一万二千人人马,并不超过麾下有四营兵马的河南巡抚吴生太多,所以才被杨嗣昌寄予厚望。

而且由于义军大举进攻,由开封向东,除了曹变蛟麾下四营人马以外,河南府空虚,这也是明军唯一的翻盘点。

杨嗣昌这书信又辗转了许多日子,好容易送到了河南巡抚吴生手中。

那吴生打开书信一看,顿时不由苦笑起来。

原来吴生麾下虽然有左良玉、虎大威、陈永福、祖宽四员勐将,奈何麾下兵马多有损伤,急切之间弥补不得。

如今吴生麾下这四营人马一缺兵源,二缺粮饷。

原本开封府优良的兵源“开封府衙役”,早已经被抽调干净,少林武僧、豫西毛葫芦如今又在“贼人”治下,鞭长莫及。

而与之相比,由于河南地界经过连番大战,历任巡抚又连番战死,开封府库里都能够跑老鼠了,更是让吴生忧心忡忡。

“看来,我要去见见周王了!”他思量半晌,不由眼前一亮,最终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有饷就能养兵,有饷就能募兵。

如果……如果京师不可守,天下事犹未可知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