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584章 北上

医侦朝野 第584章 北上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1269年,9月16日,霜降,辽东郡,盖县。

一艘吐着烟柱的小蒸汽船拖着一连串小船,在盖县大清河的一处小型支流上行驶着。

“还行嘛。”蒸汽船上的徐云抽了抽鼻子,“拉了差不多五十吨了还能动,也算不错了。”

这是一艘由闪光级船体加装蒸汽设备而构成的蒸汽船,比起江级要简陋太多,但是吃水更浅、活动起来也更灵活,能够进入一些通航条件很差的小河,最重要的是成本低,所以用得还挺多的。不过小船装上庞大的锅炉和煤堆之后也没剩多少空间了,所以本身负载不了太多货物,只能在后面挂上装着货物的无动力驳船拉着走。现在它后面挂着两艘平底驳船,装了一堆粮食、衣物、农具、建材、武器等货物,负载不轻,但差不多也有个五节航速,运力以旧标准评判可算“惊人”了。

所以,这型船才被徐云管理的总后勤部选中,装备到了下辖的“战略后勤旅”中。

战略后勤旅是东海武装力量中唯二的常设旅级编制之一(另一个是受建设部指挥的铁道旅),顾名思义,就是为前线军队输送后勤的部队。虽然有旅这么大的编制,但其实常设人员并不多,也就四百多人,主要都是熟悉物流运输的专业军官和军士,等到有需要的时候再填充入其他部队进行护卫或出苦力。在后勤部的统筹下,大部分后勤补给运输任务都是由社营或民营企业完成的,战略后勤旅只负责从仓库到前线这“最后一公里”的运输,所以平时并不需要太多人,搭起个架子就够了,战时可以从其它部分抽调人员来干活。其实本来只叫“后勤旅”的,但是徐云嫌这名字太土气,硬是给加了“战略”二字,还别说,真挺唬人的。

不过别的不说,自从当年徐云上了总后勤部部长这个位置,几年下来确实把东海军的后勤工作整理地井井有条。他在总后进行了制度化和正规化建设,如何采购物资、如何建设仓库、如何装卸管理及盘查物资、如何根据需求量预测库存、如何经海陆运输、如何在护卫力量和损失率之间取得平衡、如何管理维护马匹车辆船只、发生损失后如何应对等等……都形成了书面规则记录下来,有迹可循。这几年的后勤工作,不说毫无纰漏,但总的来说是让军方非常满意的。

今天他出现在这里,是为了给盖县地区的“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输送一批补给品。这个任务本身级别不高,不需要他这个部长亲自操持,但向北开拓、后勤等一系列事务关系到大战略,他必须跟着实地跑一趟,自己心里有底才行。

全体大会在向黑龙江流域派去开拓队的同时,也没把希望全放在他们身上,而是两路齐出,还派了一支约莫千人规模的便装屯田部队,自南向北蚕食辽东,也就是这所谓的生产建设兵团了。

东海国之前在北方堡(后世大连南部)已经建设起了相对稳固的基地,不过那边面积不大,主要以林业为主,耕地开辟出了一些但不多,发展规模是有可预见的限制的。辽东半岛看着面积不小,但是中央基本都是山地,易开发的地区并不多。所以他们建设第二个基地的时候,跳过了北方堡的邻近地区,直接北上170公里,在半岛西侧北缘的故盖州地区落了脚。

盖州原本有三座城,分别是州治顺安县城(后世青石岭镇高丽城)、东方山岭中的汤浅城和南方沿海的熊岳城,现在后两城都已荒废。这三座城址都没有引发东海人的兴趣,反倒顺安城与熊岳城之间有两块盆地不错。这两块盆地也就是后世的盖州市区和鲅鱼圈区,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易于防守,好好开发的话能有三十多万亩耕地,足够前期利用了。只要把这个据点经营好,那么往北翻过山就是广阔的辽东平原了,未来大有可期。

今年夏天,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就进入了这片地带,开始开荒、建堡、整修基本的水利和道路。而这等荒芜地带,民间的运力是很难抵达了,所以战略后勤旅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为他们输送补给的任务。这个任务涉及到陆-海-内河运输,对战略后勤旅也是一次考验,因此等到天气凉下来之后,徐云也亲自乘船过来,视察当地的情况。

见他对此船表示了赞赏,他身边的王世明接茬道:“可不是么,这艘拖船装的是洪流-240,用了210mm缸,制动功率20kw……倒是不高,但每分钟足有240转,更能适应这种浅水小直径螺旋桨的工况。”

王世明二十多岁,身穿一身典型的陆军军装,挂着中尉军衔,身材高大,英气勃发,看上去和普通的年轻军官没什么两样。但周围的人却一直有的没的对他表示莫名其妙的尊敬,因为他并非普通军人,而是一名股东!

他是谢爱莲老师的孙子,当初偶然被奶奶带上了东海102凑个热闹,结果就不幸卷入了穿越事故。当时他才10岁,经过14年的成长,现在也是一个帅气的大小伙子了。与他境遇类似的小孩子还有16人,不过其中大部分当时年岁太小,与穿越后才出生的其它二代除了天然具有股东身份也没太大区别。只有王世明等少数几人尚具有21世纪的记忆和自我认知,对于成年股东们来说,他们是具有特殊情感的“下半代”。也正是因此,这十多年来,股东们一直不遗余力对这些孩子进行培养,轮流授课,严苛要求,好不容易得到一点肉都喂给他们吃……而到了现在,大多数股东都已步入中年,其中已经有十余人因各种原因离世,这就更加剧了他们的紧张感,也让王世明等人的担子更重了起来。毕竟,等到第一代股东大多数撒手人寰之时,他们就是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一代啊!

所以,王世明从去年开始,也被从象牙塔中赶出来,下到第一线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毕竟温室中是培养不出什么人才的。今天,他就轮到徐云这儿来了。

王世明小学时数学成绩不错,经常考一百分,因此小时的教育就偏重理科,左武卫、季国风等人轮番上阵,把平生所学倾囊相授……不过王世明毕竟只是普通人,虽然有如此好的待遇,但是悟性还是不能与发掘出来一众本土天才比(比如居然有几个中学生能把微积分融会贯通的),学术上就不用指望有太多长进了。但他的老师们也没指望这一点,教学方向更偏向于“通识”而非“精深”,只要让他在各领域都知道一点,等到以后遇到难题知道该去大图书馆哪部分查就行了,不需要成为真正的专家。虽说如此,但与不少东海新兴知识分子暨受益阶级一样,“先进的科学知识”已经成了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对于王世明等人来说尤其如此。因此至少在表面上,他表现出了对于机械知识的狂热爱好。

“哦?”徐云往后看了一下,“240转,这比旧机器高了一倍啊,不会坏吗?”

“不不不,”王世明摇了摇头,“机器磨不磨损,看的是相对运动的线速度而不是角速度。您看,两个气缸,一个行程150毫米,另一个300,如果转速相同,那么后者活塞移动的速度就是前者的两倍,这个速度才是决定磨损的主要因素。经过我们的测量,线速度在每秒3.5m之前的磨损都是可以忽略的,而这个线速度足以支持150mm的缸达到500转或者1000毫米的缸达到100转。比起来,洪流240的这个转速绰绰有余,要不是锅炉不够用,甚至超频到300都没问题呢。”

徐云笑了一下,对他竖了一个大拇指:“好啊,小轩,学得不错嘛,我看过阵子都能去工业部接班了。”

王世明不好意思地脸红起来:“哪里,我和前辈们还差得远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