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567章 通商 二

医侦朝野 第567章 通商 二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1267年,10月8日,新河镇。

船只靠岸后,尚有一些手续要处理,这段时间李焅不能离开,就四处打量起了周遭的新鲜景。现在,他就出神地观察着河上的一艘挖沙船。

这艘船挂着一副“王”字旗号,是私人经营的,趁着封冻前的浅水期在疏浚河道。此船由两艘细长小船组合而成,中央夹着一个巨大的像是水车轮的机械,两侧船中有数十壮汉在脚踏提供动力,车轮不断从河底挖出泥沙,挖斗随着转动自然转向,将泥沙倾倒入后面的运沙船中。

运沙船并不大,装满之后就驶到附近的一处堆沙场将砂石卸下来,换另一艘运沙船继续承载。沙场中人粗筛之后,把沙堆到一边晾晒,不时有大车或船只过来将晒好的砂子运走。现在各地建筑业如火如荼,砂子作为重要建材自然能卖个好价钱,经营这些挖沙船的商家即使不要管委会的疏浚费也能赚不少利润,因此颇有不少人自费购船过来疏浚航道的。

这种粗犷的大型体力劳动初看很是壮观,但看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不过李焅倒是看得津津有味,从挖斗看似随意但暗中自有规律的翻动中看出了韵律感,直到背后一个声音打断了他。

“李员外,证件办好了!”

李焅转过身来,眯着眼看清了来人,便道:“哦,关秀才,有劳了。”

新河镇作为重要口岸,自然也有海关把控入境,外国人尤其是李焅这样的沦陷区居民必须登记办证才能入境通行。东海国规矩多,虽说吏员办事还算地道,但那一大堆规章也经常让初来客头晕目眩,因此就催生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中介行当,通晓本地人情的牙人们汇聚在港口区,为外客提供有偿服务。李焅今日到岸后就雇了一个,也就是眼前这位关志远。

关志远也是这行中的佼佼者了,看他现在身上穿的这件深紫色的最新流行款挺阔修身风衣,就能看出他这段时间可是赚了不少钱。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南边的黄岛胶州一带活动,不过现在北风季,南客少,他便转移到了北边的新河镇来揽活,于是今天就匹配到了李焅他们。刚才这一阵子里,他就去帮他们代办入关了。

李焅从关志远手上接过几张厚纸做成的临时通行证,拿近了一一辨认,把自己的那张留下,又把剩下的依次分发给几个随从。这事还真得他亲自做才行,因为他的这些随从都不识字。

关志远看到李焅把证件拿到眼前还眯着眼看,意识到赚一大笔回扣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微笑着说道:“李员外周身书卷气,平日一定饱读诗书吧?”

李焅受了奉承,心头舒坦:“哪里,哪里,略读了几百本书罢了。”

“几百本?”关志远一副惊讶的样子,实际上他真的很惊讶,“即便在南朝,如此博学的大儒也凤毛麟角啊!先生可真是了不起。哦,我就不行,读点书就眼睛痛。”

李焅感觉很满足,这就上套了:“哈哈,我读书也很是劳累了这双招子,到现在都眼目不明了,不过书中自有真意,就是忍不住去读啊!”

关志远竖起了大拇指:“在下可最佩服李先生这样的饱学之士了。听说先生是来东海求学的,那可真有好多书可读了……至于眼疾,在下可推荐一物,必对先生大有助益!”

……

“哎呦,真的清楚了!”

出了港区后,李焅被关志远带到了新河镇上的一家眼镜店中。当他在店里试戴了一副低度数眼镜后,立刻发现世界清晰了起来,不由得由衷地发出了赞叹。

透镜制造是东海商社早年就开始攻关的技术项目之一,也在很早之前就小规模扩散到了民用领域,近年随着玻璃质量、加工技术和测量体系的进步,品质也提升了不少。现在的制镜业在技术上仍然非常原始,大量依赖手工作业,无法严格保证一致性,也无法像后世那样精确地验光并按照屈光度和散光来进行匹配,只能大致从一堆度数不同的镜片中挑选两个合适的。

即便如此,对于少数饱受眼疾困扰的人来说,能够矫正视力的眼镜依然是再怎么称赞也不为过的宝物。既然是宝物,价格自然也就不会低,但这年头能有视力困扰的一般不会是穷人,他们出得起钱。因此,眼镜业能获得高利润,也就能支撑着配镜店四处开花,也支持着他们能给介绍客人入店的中介高额回扣。关志远就是和这家店有合作关系,才把李焅给诓来了。

当然,对于李焅来说,也不能算是被“诓”了。他对这种亮晶晶的架在鼻梁上的玻璃片爱不释手、相见恨晚,恨不得当场把它买回去。

于是老板也趁机大献殷勤,请他坐到了视力表前,为他量身匹配镜片。

“……上,下,下……左……唔,看不清了。”

“好嘞,那左眼就是四百度了。喏,左四百,右五百,您先戴上这个试试,先看近,再看远,可能会有点头晕,适应一会儿就好了。”

“哗,真清啊,感觉年轻了十岁哇!掌柜,就给我配这副吧!”

“承蒙惠顾,不过您也别急,先戴着走一会儿,要是有什么不对也可以修改。”

“哈哈,掌柜你可真是与人为善,比我们那边的黑店可是强多了。”

“先生谬赞了。小店小本生意,薄利经营,就靠一个‘诚’字攒些口碑好传家,自然得尽心尽力。”

李焅戴着眼镜走了一会儿,是越来越满意,当即命人取出五块银元,选了镜架,定下了这副眼镜。

五元对于这种好东西来说不算贵,但这只是定金而已。由于镜片尚需要加工,只能过几日再来取货,届时还要付二十元的尾款,这可就是足足相当于滦州平常人家一年的开销了。但李焅仍然觉得这个价格很合算,在他家乡,别说这种实用的眼镜了,就单单这两块透明的水晶玻璃片就不止这个钱。

来之前就听说东海国物产丰盈,果不其然啊!

正当关志远和店老板相对会心一笑的时候,李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老板问道:“掌柜,此镜实在神奇,但它能使远物清晰,到底是缘于何种道理呢?”

老板对这个问题并不陌生,毕竟能来他店中配镜的多数都是用眼过度的读书人,想到这个问题很正常,所以他对此也早有准备,毕竟知识也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他当即带李焅走到西墙边的几副挂画旁边,指着上面的眼球图案和各种线条说道:“如此,先生请看。我们知道,人是因为有光才能视物,而光沿直线传播……这种凹透镜便能折射光线,使得……%#&……便是如此了!”

讲解了一通后,他便得意地转头看向李焅。

这可是最时新的光学知识,一般的腐儒连前提都看不明白,听完这通就该头晕脑胀了,更别说这种北地来的土包——但是出乎他的预料,李焅居然一副听懂了和崇敬的表情:“原来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光学’吧?把司空见惯的光视作‘光线’,再用几何方法推演验证,不但形成了学术体系,还有了实际应用,真实地解决了眼疾难题……妙,实在是妙啊!”

居然不是装的,是真的听懂了!

老板这下也吃惊了,收起了轻视的心态,对李焅行了一礼道:“失敬了。在下陈以墨,表字纪严,还请教李先生尊姓大名,师承何方?”

李焅赶紧也回了一礼,说道:“受不起。鄙人李焅,字乾一,也无缘得名师教导,只是读了些书,喜欢多想罢了。就如纪严兄之前所述的,我虽能听明白,但让我反过来去讲解这个道理,可就做不到了。我这次来东海国,便是想求得更多的新学实学。说来,还没到传说中的崂山学宫去看看,单是遇到纪严兄就受益不浅,东海国果然是藏龙卧虎啊。”

听到他说是来求学的,陈以墨略犹豫了一下。

陈以墨并非是科班出身,但也多次去过崂山学宫旁听,对新学和东海强盛的关系很是了解,李焅毕竟是敌国的人,若是让他学了这些学问回去,真的好吗?但转念一想,上面东家们都不在乎,他操心这个干嘛?

全体大会确实并不担心技术和科学的扩散,甚至有意地在鼓励这种扩散。早期,确实有人担心过技术扩散会对商社安全造成威胁,但随着他们脚踏实地地干活并面临到一系列的困难,这种担心也烟消云散了。

对技术扩散的担心其实和对技术的轻视是一体两面的事。如果一个人认为一项技术只要有个概念就能轻易变成实物,那他自然也会担心别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因而严厉防范技术扩散。

但是,事情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

比如说,蒸汽机的结构和原理都是在东海书报上完全公开的,但是一个宋人或蒙古人就算得到了这种书报,难道他们就能复制出蒸汽机吗?优质钢材从哪来?加工设备从哪来?熟练工匠从哪来?懂得设计和控制公差的工程师从哪来?即使能磕磕绊绊复制出一台,性价比真的就比水力乃至人力高吗?即使真的有了性价比,你又能用它做什么,织布吗?社会制度支撑得起这种集中生产大量销售的组织形式吗?

外界的目光,往往集中在东海人的坚船利炮上,试图仿制出这种利器,却忽视他们在这些兵器背后的一整个体系和无数人的努力。而没有这种真正的文明力量支持,即使是把枪炮的实物和图纸送过去让他们仿,也无法仿制到家。

所以,有什么好怕的呢?愿意学的人就该让他们随便去学,鼓励他们去学,他们就算学会了,也只有在东海才能有用武之地!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去创造学术环境,学术才会繁荣进步!

而且,对于现在这个野心逐渐膨胀的全体大会来说,这些学会了新知识的“外人”,早晚也会变成“自己人”的啊。

陈以墨取过纸笔,一边写一边说道:“既然乾一兄对此道有兴趣,那我有一好友,长居东海市,对光学一道颇有所得,李君可去与他探讨一二。喏,我已将地址写于此,你持信去寻他即可。”

李焅接过信,大喜,这可真是意外寻到门路了,于是立刻起身鞠了一躬,感激地说道:“谢过纪严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