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408章 东海关税同盟 下

医侦朝野 第408章 东海关税同盟 下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自由贸易理论确实是正确的,从宏观上来看,这样的政策确实最能促使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达到这一最优化状态是需要时间的,在之前会发生什么事呢?

具有先发优势的工业国家在贸易中赚取了更多的利润,从而能进一步发展工业、降低成本,而农业国的工业则受此压制,难以自发发展起来,只能转而生产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差距越拉越大。直到两类国家的财富有了天壤之别,农业国的人力成本有了比较优势,工业才会向那里转移。在这之前,是典型的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意志经济学家(那时德意志还只是个地理名词)弗里德利希·李斯特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他指出,一个后发国家应当提高工业品的关税,以保护本土工业的发展。这一理论看似与重商主义一致,但实际上内核已经完全不同了。

李斯特实际上是认同自由贸易理论的,认为这是达成效率最大化的真正方式,只是通向最大化的道路相当坎坷,因此应当保护自己的工业进步,加速通往最大化的速度,在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就可以撤销保护让国内工业走出去自由竞争了。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一个国家在外部贸易中,应当对弱势产业进行保护,强势产业则放任自由竞争;而在内部贸易中,则应当尽可能地促使自由流通和竞争,以让资源配置最大化地自发优化。这样的理论更为符合实际,契合后发国家的需要,因此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英国之后崛起的国家,几乎全部奉行这套理论,一直到21世纪也不例外。

东海关税同盟的关税制度,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其实说实话,以东海工业的领先地位,应该奉行自由贸易理论才对,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来他们无法强迫别人免除关税,二来在其他经济体不计人力成本的封建经济模式下,他们那点初级工业产出的产品很难说有什么价格优势,所以还是先把自己保护起来的为好。

处于这种税制之下,从事海贸的商人们为了趋利避害,自然会减少手工商品的输入,转而更多地输入东海市场更需要的低关税物资。当然,由于税率整体仍然不高,而当前的海贸利润和运费都偏高,所以也未必完全会如意。

辛守成今天带来的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挑选出来的,其中金属完全免税,其他的虽然税率不算低,但利润更高,就算扣了税仍然合算。

不过,其他人就未必有这种远见了。

在谈妥了实物税与货币税的缴付比例之后,辛守成将剩下的事情交给了账房,自己又下船逛了逛。

在码头不远处,他偶遇了一伙来自常州的海商,刚打了个招呼简单介绍了一下,对方就不禁抱怨了起来:“真是倒霉,走的时候不知道这事,来了这边才发现丝绸的抽解都到两成了,这东海国打赢了仗,底气足了,心也真是黑了啊!”

原来此人家里是经营丝绸布匹的,这次带了一大批各类丝绸来。他的眼光其实挺准的,本来,从南方往北方运丝织品并不是一个好生意,因为山东本地的丝绸产业就相当发达,南方丝绸竞争力不大,一般只运些高端产品来丰富市场。但是去年大战后,原先北方丝绸的主产地东平、济南大受影响,东海国发了战争财,消费能力又有所上升,所以趁机运批价廉物美的南方丝绸过来应当能大赚一笔。

实际上确实也没错,今年胶州的丝绸行情确实很好,供货量大减,需求量却下降得不多,价格暴涨。一般的绢达到了四五贯每匹,而上等的绸更是奔十贯去了,相比常州的拿货价几乎翻番了。而且受去年的萧条所吓阻,像他一样大胆往北运丝绸的海商并不多,他带了六千多匹过来,随便算算都有几万贯的赚头。但是没想到新鲜成立的东海关税同盟下手这么狠,一下子给丝织品定了20%的关税,从他手中扣去了好大一块利润,怎能不令他心疼呢?

丝织行业不是东海重点发展的行业,但是因为利润高,和棉布又有一定的替代性,所以归属到了奢侈品行类,适用20%税率,还必须用货币缴纳。他这次就一下子要出几千贯的税钱,只能先把货押在海关等出手了一部分再缴税取货。当然,就算扣了税钱,他依然算是大赚一笔了,但谁会嫌自己赚钱多呢?

辛守成陪他感叹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了什么,拿出那本税目手册,翻了几页,指着上面说道:“等等,赵兄,这上面不是说,进口丝绸若是再出口,可是凭票退税吗?”

虽然施行了贸易保护政策,但胶州本身是个重要的转口港,为了不妨碍这一部分的转口贸易,所以转口货物可以退税。具体来说,不同商品的退税率不同,像棉布这类在本地亦有大量产出的商品由于监管困难,所以不退关税,而丝绸这种普通商品则返还已纳税额的50%,相当于实际税率10%,比起过去保持不变。

“赵兄”点点头,说道:“刚才那税吏确实跟我这么说了,但是我就一海商,难道还能再走陆路运去西边‘出口’吗?所以没办法,这钱只能让本地坐商赚去了。”

“哦,原来如此。”辛守成想想也是这么回事,但是琢磨了一下又想到了什么,问赵姓商人要了丝绸的税票一看,上面有“凭此票退税,有效期九十天”等字样,于是笑着说道:“赵兄,此票认票不认人,你大可托付有‘出口’生意的熟人去兑了,或者卖与坐商,就算赚不回来,至少也能小有贴补嘛。”

赵姓商人眼前一亮,感觉是个好办法,立刻对辛守成做了个揖说道:“多谢辛兄指点,确实是条路子!噫,只是可惜,这一年到胶州的丝绸不知道有几万匹,其中再出口的不知道有一半没有,行市又被本地商会把持,就算税票能卖出去,想必也卖不出什么价去。不过有一点是一点吧,还是多亏辛兄了。”

辛守成又陪他唏嘘了一会儿,突然又想起了什么,向他打听了一下江南丝绸和生丝的行市之后,就匆匆告辞,向海关大院走了过去。

进院之后,他左右简单看了一下,走到门口右侧的“咨询台”,朝后面一个清秀的书吏问道:“这位秀才,我想问一下,关于丝绸退税的事情,我该去哪个衙门问?”

书吏客气地说道:“不知是什么问题?简单的我这里就可以解答。您是进口了丝绸要转口吗?只要出关的时候出示相应的纳税凭证就可以了。”

辛守成心里暗暗感叹了一下,这东海海关就是比朝廷的市舶司要好说话多了,于是随口诌道:“不是,我是订了一批北绢想带回去,于是先问问这边的规矩,丝绸退税是凭票即退、认票不认人的对吧?若是出口的货跟税票上的原货有差异该作何解?”

书吏想了想,说道:“有差异亦无妨,只要确实有丝绸出口,且货值对的上即可。”

辛守成收获了满意的答案,面露喜色,刚要告辞离开,又想起了什么,抬头问道:“秀才,我记得,在东海国内开店雇工,是要去注册什么公司的是吧?”

书吏一愣,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个问题,不过他虽然是税务部的人,但对于商务部的注册公司制度也有一定的了解,于是顺口解释道:“不一定非得注册,但是注册之后好处颇多。一来可以把名号留在公司名录里,旁人拿了册子便能寻过去;二是注册之后,倘有旁人冒用你的名号或手艺,你便可去法院控告他,为你维权;三嘛,这还有个‘有限责任’的好处,即便经营不善,闭店清盘,也牵扯不到其他的身家。当然,我对此也不是太熟,说的也不一定对,你要是有兴趣,可去胶州城东‘东海商行’详询一下。”

辛守成一听,顿时心里就有了底,连连表示谢意然后告辞了。

他出门之后,又去公告板上看起了市场行情,特意寻找到了各类丝绸和生丝的价格,越看越是满意,感觉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丝绸布的进口税率是20%,但是生丝只有5%,而且生丝与成品布之间还有不小的差价。若是进口生丝,在东海国织造成绸布,在本地出售,不是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吗?若是能把产品出口,到时候再低价收购一些进口税票过来,顿时又是大赚一笔退税啊!

他越想越觉得靠谱,恨不得马上行动起来。

此前,他曾经趁地价便宜,在中央市北部购置了三十亩地,作为家族在北边的后备之地。不过一直没怎么用心经营,只租给邻居收取一笔象征性的租子,让地不荒下来。现在看来,正好可以用来开办一处工坊嘛。一份稳固的产业,怎么不也比虚无缥缈风险巨大的海贸强多了?

————

感谢落月樱、雷霆82、雲中孤瀾的打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