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346章 出山

医侦朝野 第346章 出山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1262年,7月17日,立秋5日,东海市,崂山学宫。

立秋过后,早晚已经渐渐清凉了起来,可是白日的秋老虎仍然不减它的威力,不过,对于气候本来就清冷些的崂山来说,当下却正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时节之一。

崂山学宫如今已经闻名遐迩,其中自上而下数的第二平台有着最早兴建的一批校舍,因此也是各中小专业齐聚之地,正是学宫内最热闹的地方。除了有人嫌楼下第三平台的化学系那里经常飘些异味上来,提出意见说该让二三平台的学系对换一下,再没有别的不谐。

当今东海管委会的商务部长郭阳带着两个随从,静静地走上了第二平台。若是课间,这里还会有不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学子,在地上画出地图讨论前线最新的战局,并提出各种脑洞大开的武器设计方案,但现在是课时,平台上一片安静,只余山风偶尔吹过。

他带人走向平台的角落,来到了一处小四合院附近,然后在院外的一片竹林外停了下来,负手听着里面的谈话声。

这处小院是崂山学宫所谓的“国学系”,教授传统的经史子集。这不是东海人的强项,他们对此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当作“有亦可无亦不妨”的一系经营着,没拨几个经费,招收的学生也不多,其中还有些是旁系临时来听一听的。

所以这不多的几名师生,只需要这么一个小院就足以装下,而今日风和日丽,他们干脆院里也不待,就在门口的空地上上起了课。

一棵大松树下,一个老者躺在躺椅之中,上身躲在树荫中遮阳,腿脚则任由阳光晒着,驱驱关节中的寒意。他手里拿着一本《大学》,也不打开,就卷在手里指点着,书中的文字自然脱口而出,然后就讲解起来,根本不需要翻阅里面的内容。

在他旁边,六名穿着传统儒衫,戴着学冠的学生,就长坐在地上的草席上,听着他的讲解不住点头。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苍劲而有力的声音不断传来,郭阳就这么在外面静静地听着,等待他们结束这一课。

不久之后,山腰之上传来了悠远的钟声,老者的声音戛然而止,稍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开口说道:“既然今日有客人,便按时下课吧。这段对你们这些掉钱眼去了的东海人格外适用,下去背熟,默写十遍!爱生,去煮些茶来,允丰,去搬几把椅子过来!”

学生们纷纷起身行礼,各自散去,其中有一人走出竹林外,请郭阳等人进去。

郭阳将随从一拦,独自走入了竹林中,还没走到松树下,老者嘶哑而浑厚的声音就传来了:“郭东家今日大驾光临,所为何事啊?可是东海军又大获全胜了?真是可喜可贺啊。”

虽然是祝贺的话,但言辞中总透露着一丝讽刺的味道。郭阳却并不在意,径直上去走到对方的躺椅之前,做了一揖,然后诚挚地说道:“如今山东大战,生灵涂炭,南北相敌,滋扰不休。还请郝老夫子出山,拯救天下苍生!”

好嘛,一上来就是好大的话题!

老者一惊,失去了刚才淡然的神采,“嚯”地一下从躺椅上站了起来,腿上的薄毯都掉到了地上:“你说什么?”

这老人,居然就是之前被东海军从真州劫走的郝经!

呃,其实郝经并不算老,今年也不过四十岁而已,只是因为之前的遭遇,头发白了不少,所以看上去老态尽显。其实他身子骨还是挺利索的,平日里去崂山游览都不用拄拐的,讲学的时候坐坐躺椅,只不过是展示一下德厚名师的风范而已。

郝经在这里教学,自然是由于东海商社的安置。

当年海军陆战队扮成海盗将郝经一行三人劫到崇明岛,之后装作要将他们处决,把他们带到了外海之上。这时,海盗船“偶遇”了一艘商船,于是暂且放下了处决工作,冲上去开始了打劫。结果两艘船“你追我赶”的时候,又“偶遇”了一艘北上的星火级立夏号,于是郝经等人就被立夏救了下来,带到东海国内“安顿”了下来。然后郝经就被安排到了崂山学宫,在这个小小的国学系讲讲儒学。

起初,郝经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于救了自己一命的东海人,自然是感恩戴德的,但是后来就渐渐察觉到了不对。要是说东海国作为宋朝的藩属,在他们表明了身份之后,不愿意将他们送还北地,那也算合理。但是却连南宋也不报备,就这么秘密地把他们软禁在小院子里,连出门看看都必须审批,这就很奇怪了。

东海人虽然限制他们外出,但并不禁止信息的流入,在郝经陆陆续续了解到后来局势的发展之后,不禁就对东海商社在整个事件之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怀疑。但也仅仅是怀疑而已,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也不好就这么指责他们,只是日常与东海人的交流之中语气不可避免地渐渐不太和善了。

之前东海人把郝经劫走,只是为了谋求崇明岛的主权,后来留着他们,也只是一步闲棋。然而这步闲棋在这个时候却出乎意料地有了价值。

泰山之战刚结束,后续影响还在发酵,东海军必然还要与蒙军再做过几场才能最终尘埃落定,但战争不可能一直打下去,不然谁都撑不住。全体大会当初制定的战略目标基本已经达成,想要的东西已经收入囊中,现在是该想办法结束这场战争,好好消化成果了。结束战争就需要进行和谈,然而他们该怎么与忽必烈接触呢?说起来,东海股东们对忽必烈的了解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后世的教科书,对于他真正的性情毫无认知,这该怎么入手?

于是,他们就想起了郝经。他作为忽必烈手下的一大文臣,当初被忽必烈派去南宋和谈,现在反过来派回蒙古和谈,不正是最好的人选吗?当然,这中间还存在一个解释事情来龙去脉的难题,少不得头疼一番,不过相比这场牵扯到数百万人的战争,也不算什么了。

郭阳从怀中取出一个信封,又从中取出一份前日发行的《东海新闻》特刊,交给了郝经,说道:“不久前,我军在泰山之南打败蒙古亲王按脱所率数万大军,收复东平,山东战事大局已定,北朝已经不可能取回济南。为天下苍生计,还请郝老夫子出山,为我国做个说客,与忽必烈大汗商议双方退兵罢战划界分治之事,还世间一个和平。”

郝经听了他所叙述的信息后一惊,按脱这人他是知道的,不算能将,但也绝非庸人,怎么会这么容易就败了?

他赶紧接过那份报纸,看到上面是他极不喜欢的横排简体字,眉头一皱,刚要喊学生过来读给他听,但终究还是迫不及待,从袖中取出一个放大镜,将报纸放得远远的读了起来。

中间读到双方军力配备的时候,郝经心里又是一惊。他长期随忽必烈出征,操办过不少军务,自然能看出报上罗列的数字之详实,远不是平日文人吹水的那种动辄数十万的风格。他一边看着战报,一边揪着心,等到看到后面,更是差点把放大镜给惊脱了手:“……甚?严东平降了?!”

严家的势力范围可是涉及几十州县百万人口,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更直接影响济南的补给和支援。要是严忠范仅仅是战死,那还好,换个人顶上去就完事了。可要是整个儿投降过去,那可就崩盘了啊!

郭阳点点头,又取出两封信:“这是严忠范写给史天泽和张柔的劝降信,先生可一观。此外,蒙将郭侃、张弘范等人也被我军所俘,不日将到东海,先生可要跟他们一叙?”

郝经见他这么自信,已经信了三分,匆匆将两封信一看,果然是熟悉的笔迹和行文,便苦笑了出来:“事到如今,看来是真的了。罢了,也别在这里吹风了,郭部长,去屋里吧,把前后诸事一一说与我听。”

说完,他便带郭阳向四合院内走去,两个学生见状,连忙走到前面领路开门。

不久后,几人便到了郝经的书房之中。这里名副其实,墙边全被书架覆盖着,上堆满了各类书籍,既有传统的经书,也有东海商社出版的新学问,还有大量的《江南新闻》和《东海新闻》。坐在这小屋里,说不定还真能做到所谓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郭阳和郝经就这么在屋中对坐下来,一个学生将煮好的茶端来,郭阳又从旁边拉过一份中国地图,便就这么给郝经讲解起最近的局势变化来。

开战不过半年多,事情变化之快却已经如同过了几年一般,两人一问一答,等到把事情完全讲清楚,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等郭阳好不容易讲完,郝经没对时局发生评论,却先对他佩服地抱拳说道:“郭部长胸中自有天下,谋算功力远胜老夫,就算不在东海,去投朝廷,也必然能成闻名一方的谋士名臣,青史留名也是意料中事。”

郭阳一愣,随即谦虚地摆手道:“哪里哪里,我社二百余股东,我只是其中最差的一个……呃,此事不谈,郝老对时局可有什么看法?郝老乃天下名儒,若是您出山,必定能轻易化解此次的危难。”

郝经呵呵一笑:“如果你说的这些确实是实情的话,那么我朝恐怕拿李逆确实是没什么办法了,划济而治估计是避无可避。但是,按你这么说,朝廷于你无法,你们却仍有余力,那么何必要止步于北清河,何不西去取汴、北上取燕,甚至出奇兵取蜀地,不都比窝在东海一隅强多了?”

郭阳暗骂这个老狐狸,又义正言辞地说道:“我们确实可以去打,但是打下来又有何异?守又守不住,只不过是让当地的百姓受两遍苦罢了。像这样肆意攻伐,不过是‘毁’的手法,我们更希望用‘养’的手法,将已有的地盘好生经营,以此作为立身之本。”

郝经喝了一口茶,又是一笑,说道:“既然如此,我就更不该帮你们去议和了。你们擅长‘养’,而我朝则更擅长‘毁’,若是让和议成了,不是有利于你而不利于我朝吗?”

郭阳听了,又是一愣。不对啊,这跟郝经以前的和平主义倾向不符啊,等等……

他注视着郝经的眼睛,突然察觉到了什么,猛地一下子站起身来,对天空的方向抱拳一敬,大声喊道:“为一家一姓之计,确实和谈利我不利他,若是战事不断,蒙古人确实可能乱中取利——但是,那背后是多少人的苦难?为了天下,为了百姓,为了民族,为了文化,和平才是惟一的可取之路!还请郝先生出山,解万民之苦!”

“好!”郝经神情骤然变得严肃,也猛然站了起来,“为了这天下百姓民族文化,这差使我便接了!”

郭阳心中石头落下,果然这老狐狸本质还是个好人啊。

不过,郝经很快又露出迟疑的表情,坐了下来:“只是有一条,你现在口口声声说要‘和平’,但将来你们羽翼丰满了,难道就不会主动出兵了?那时受苦的不还是百姓?所以,要想让我去促成此事,你们须得答应我,至少五年内不得对北动兵才行!”

郭阳暗喜,

摸着下巴说道:“那是自然。不过,我们不会主动开战,但若蒙古人挑衅,我们也必然会反击的!”

郝经一摆手:“这便不用说了,我有数的。事不宜迟,迟一天和议,便多些百姓受苦,你们安排一下,我尽快动身吧。你这便把你们的条款提出来,我好心里有数。”

郭阳心中很是激动,这可是外交上的一大突破啊,但面上还是平静无波,当即请郝经坐下,这就要把东海商社的和议条件一一述说出来。

郝经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察觉到已经凉了,于是便把门外候着的学生喊了进来:“去把新煮些茶来。对了,告知一下你师兄弟们,今晚秉灯授课,我给你们把《大学》讲完。好好听,这可能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