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260章 传媒 下

医侦朝野 第260章 传媒 下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江南新闻》和《东海新闻》两份报纸的标准售价都是30文一期。这个价格其实是比较高的,路边买个炊饼都只要一文两文,这一张纸就是三十个炊饼啊!

不过比较一下此时印刷品的价格,一本一百多页的书差不多就要一贯了,算下来一页一二百字就要好几文,这么看来,信息量这么大的报纸卖上30文也不算贵了。

相比之下,平均每份的印刷成本在3文以下,盈利空间极高。但这个利润也不是报社独享的,批发给分销商的价格只有20文一份,给他们留出了足够的渠道收益。

江南士人对这种“崭新”的传媒形式其实并不陌生,官府发行的邸报说起来就差不多。而且之前在临安已经出现了报纸的雏形,不少商家或私人批量印制写满了文字的印刷品,或是传播新闻,或是传播文学作品,或是发布广告,或是传播政治主张。但像这两份《新闻》如此完善的报纸,还是第一次见到。

临安本来就读书人多、识字率高,又多半有点小钱,面对这种既有四海趣谈,又有风月雅事,还有诱人的连载小说的新型媒体,他们哪里能抗拒?

第一批在临安试发行的两千份《江南新闻》和一千份《东海新闻》很快一售而空,市价甚至超过了标价。京东商城的印刷厂不断加印,直到卖了五千多份之后,抢手程度才开始下降。

而来自海外的《东海新闻》其实是更欢迎的,因为它登载的是千里之外的东海国的事,相比司空见惯的身边事可是要更吸引人的。但是这份报纸要等定期船从胶州运过来,供应量没法一下子提高,争抢之下可以说是一纸难求,价格很快被炒热,甚至一度达到了一贯一份的天价,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东海那边,销售情况自然不会有临安这么火热,但是也在第一旬内售出了近两千份,与临安的情况一样(或者说反过来?),《江南新闻》比《东海新闻》还要更抢手。

这么一算,这两份报纸每个月岂不是能卖一万多份?这差不多就是二百多贯的销售额了,虽然不算多,但足以填补成本还有些小赚了。

所以文化部指定南北两个印刷厂加班加点印制新报,就算卖不出去也无所谓,反正成本没多少钱,留着收藏也好啊。嗯……这可是本时空历史上首份正式发行的报纸,收藏价值惊人,说不定过个几十年就涨到天价了呢?印得越多越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报业的市场比他们想象的还大。第一个月是新鲜事物,大部分人还没听说过,就卖了这么多,以后名头打响,不更得上天了?

随着《新闻》名头越来越大,读者群体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买了带到外地去销售的。临安城卖蔬果柴薪吃食小摊贩都愿意进城前去批发上几十份,摆在摊上销售,卖出去一份就能赚十文呢!就算卖不完也能退回去,亏不了!甚至还催生出了专门卖报的报童。

到了现在,《江南新闻》每月已经能稳稳卖出去一万份以上,其中销往本土一千份;而《东海新闻》也差不多有这么个数额,其中运往临安八千份。这个销售量,也充分体现了两地消费力和识字率的差异。

这么看来,报业一年几乎能有五千贯的收入,在商社的诸多业务中都能排行上游了。

事实上嘛,传媒行业本来也是个赚钱的行业。清末引入报纸这个行业之后,报业很快自发地兴盛起来,各地竞相办报,知名编辑和撰稿人甚至能赚到几十个大洋的月薪,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确实有对传媒的需求和消费力。而论起消费力,清朝的地主阶级相比宋朝的士绅很有钱吗?那时的生产力真的就比现在的宋朝高多少吗?既然那时清朝的情况都能撑起一个巨大的传媒行业,宋朝的行业潜力就更不能小觑了。

当然了,要撑起这样的销量,也必须有优质的内容才行。

东海商社使出了“连载小说”这个杀手锏,在《江南新闻》上连载《西厢记》,在《东海新闻》上连载《水浒传》。这两部小说都使用了宋朝风格的白话进行转写,而且适当调整了时代背景,西厢记放到了北宋,水浒传放到了唐朝,以免犯朝廷的忌讳。这种新颖的题材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甚至可以说有不少人就是为了追小说才订报纸的。

新闻方面,前几个月一直没什么大事,只是刊登一些朝堂变动。但是,刚刚过去的七月发生了一件大事,镇守四川泸州的大将刘整居然投蒙了!

消息刚刚传到江南还没几天,当月的《江南新闻》就在头版登载了这个重磅消息,引发了整个临安的轰动,一时街头巷尾都是谈论此事的人。

这件事的背后是贾似道升任左丞相后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其中有一项“打算法”,意欲将各地军队的账目纳入中央朝廷的核验范围中,清查将领的贪腐行为。在此之前,南宋面临的军事危机严峻,为此给前线将领下放了很多自主权,自然也就包括财权。现在天下太平了,朝廷当然就想着把权力收回来。

嗯,不过,岳飞说过“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换句话说武臣自然该是爱财的。要是以“贪腐”的标准去治前线武将的罪,那几乎是一抓一个准,而又不可能真全给抓了,不然那不是开门迎北军吗?所以这“打算法”一开始就选择性执行,很快就演化成了贾似道整治政敌的工具。

贾似道心眼小,被他整过的人下场都不怎么好,即使之前为国立过功也抵不过,比如之前的曹世雄、向士璧就是如此,刚刚下台的吴潜等人后来也状况凄惨。这样的悲剧刺激了不少人,刘整就是其中之一。这刘整倒算不上贾似道的政敌,但他手下也太不干净,害怕贾似道拿他问罪,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先下手为强,投北了。

当然,这幕后因素两份报纸都没怎么提,只是强烈谴责了刘整卑鄙无耻的投敌行为,顺便又对大宋朝廷表了一下忠心。朝廷虽然对于消息的爆炸性传播不太适应,但是新闻的用词太过政治正确,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经由此事的报导,《新闻》再次声名鹊起,销量大增,也算是刘整事件里除忽必烈之外最大的受益者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建立起了一支“专业”的记者队伍,雇佣各地的落魄士子,四处找人寻访奇闻轶事作为登报的题材。虽然效率不高,但是对于一月一期的四版报纸来说还是够用了。

本来,主管报纸发行的魏德信是想给记者起个“采风使”这样的古风名字的,但是被王同彩揪了回去,“采风使是周王室派下去的,你一个小国敢建立采风制度,是意欲何为啊?”,最后只能乖乖叫记者了。

今天这位陈经,就是“京东报社”旗下的一名记者。他原先是广东人,去年来行在参加礼部试,结果名落孙山,又贪恋江南繁华不愿意回去,就在京东商城寻了这么一个记者的活计。正好他在广州也见过四处番商,视野还算广阔,又能说会道,正适合这样的工作。

两名泉州人听了他的解释,又把那份《江南新闻》粗粗读了一遍,果然看到第四版上列了几条两湖、江北等外地的新鲜事,还有一些日本国、高丽国的新闻,写得挺玄乎,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看来陈经这意思,就是让他们提供一些类似的故事,好登在这第四版上了?

兄弟两个对视了一眼,有些心动。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思维方式也有些近似,这可是在纸上留名的盛事啊。就算不要那一百文稿费,光是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上面,就很不错了!

“但是,”蒲寻书有些迟疑,“我俩虽是天方人,但一辈子活在泉州,从未去过广州以南的地方。知文兄想要异域奇闻,恐怕我们是给不了的……”

陈经并不在意,打开笔记本掏出铅笔说道:“无妨,无妨,说说泉州本地趣事也是可以的。即使不是趣事,讲述一下泉州的风景名胜、名山古刹、民间风俗也是好的。对两位来说是寻常事,但对没去过泉州的人来说,可也是一桩轶闻呢。”

这也行?蒲寻礼有些兴奋,这可就简单了,于是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那我便讲一下泉州回回庙的风俗吧……”

他一边回想着泉州大食聚居区的形貌,一边比划着描述出来,言语间竟颇有条理,陈经奋笔疾书记录了下来。

“每年斋月,白日不可进食水,不过我们常溜到外面偷吃。呃,不要写‘我们’,写‘某些人’吧……”

蒲寻礼摇头晃脑,正讲到精彩处,突然门口照壁的方向一人冲了进来,挥舞着一份报纸激动地喊道:

“这个月的《东海新闻》到了!大新闻,大新闻!东海国张首辅退位让贤,史首辅新鲜上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