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248章 大巡礼 一 学宫谷

医侦朝野 第248章 大巡礼 一 学宫谷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1261年,2月26日,东海市,崂山学宫。

经过数年的持续修建,目前崂山学宫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了。

高等级的石阶和石板路从山脚的山门一直修到山顶的天文台,自上而下自先而后开辟出四块平地,用作不同的用途。其中,最高的第一平台是天文系的活动区,第二平台是原来的主校区,第三平台是化学系的活动区,底下的第四平台是生活商业区。

崂山学宫运营了多年,虽不显山不露水,但其实名头已经传遍了半个京东路。

一开始,这里只是周边无所事事的读书人过来听听新鲜学识的地方。后来,这些人往往学了一段时间,就被饥渴的东海商社各部门请去就职。

这年头知识分子本来就是少数,愿意向东海商社靠拢的知识分子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他们进了商社之后,很快崭露头角,被商社重用了起来。

“某某秀才读书一年,进了东海商社,现在已经是某独当一面的人物了!”

“某某员外家的公子自幼聪颖,被东海东家看中,收为关门弟子,员外也父凭子贵,当了县议员了!”

这类消息渐渐传播开之后,由于科举断绝而失去了上升渠道的本地读书人很快嗅出了一条出路,把前来崂山学宫读书视作了一条终南捷径,求学人数与日俱增。

尤其是开设天文系之后,不少海商出了大笔赞助费,送家里子弟前来就读。学成之后,果然海上茫茫无依处也能标定纬度,从此声名大噪,甚至连江南也有海商听闻此事派人前来求学。

经过这样的发展,现在学宫掌门王闻之的口味也刁了,正式学生只收三百六十人,还得考试入门,其余的学子就只能旁听,没法获得专门指点了。

……

“这里,热闹得很嘛!”

张正义一行人走到学宫山门附近,他本以为这边应该很偏僻冷清,没想到一路上竟有不少行人,还有不少山民推着自由轮来来往往,俨然一副热闹集市的模样。

随行的柳木笑着说道:“这不快清明了吗?来这边上香的人可不就多了?”

前不久,管委会紧赶慢赶,一顿扯皮之下,终于搞定了第06财年的预算案,并且在之前的全体大会上获得了通过。张正义一时闲了下来,如今商社的运行早已迈上了正轨,大部分事情不用他操心,他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好,这才想起最近一直呆在中央市,外面的情况只在文件里见过,便决定出去动弹一下,亲眼看看现在商社治下的各地景象。

今天他就来到了这崂山学宫附近,正好遇上卫生部的柳木来崂山伐木场这边日常巡视卫生工作,就一起结伴来学宫看看。

当前崂山学宫文名之盛,俨然已经成为崂山又一大圣地,隐隐能与太清宫分庭抗礼了。来崂山的香客,也多会来这里看看,就算没什么神可以求,沾沾文气也是好的。

所以山门到第四平台这一段,人流量颇大,各类商业和文化产业也被带动了起来。当初那个觅天观在这里开了分观,沾了不少香火,临近的几个小道观也不甘示弱,就在觅天分观对面的山坡上建观揽客,甚至还有一家佛寺也来凑了热闹,竟也有不少人气。

他们较量久了也有了些默契,偶尔还会合作。后天就是清明了,他们决定在第四平台举行一次祭拜大典,消息传出去后不少香客早早的就到了山中寄宿,准备参加仪式。

在这波人潮的带动下,第四平台甚至整个山谷区域可以说热闹非凡,人来人往,不少附近的山民都挑着山货来做起了生意。其实就连山谷河畔这条石板路,也是之前香客和信徒们捐资修建的,据说王闻之对此都有所感叹,叹道搞学问不如搞神棍啊。

张正义他们走进了山门,果然见到了一片繁华景象。

第四平台与其他平台一样,中央栽了一棵苹果树,以它为中心划出一小圈广场,再周围就随意发挥了。就这个平台而言,广场周围盖了一圈房子,出租出去作为商铺,北边是一大片出租公寓,西边是觅天观的分观,东边山坡上是其余小观的聚集区。

现在这个时候,山门附近的道路两旁摆了好几家小摊,广场周边的商铺也正热闹地营业,广场上还有一组卖艺的。东边一个石台子上,一个道士模样的长须男子正手捧书本讲着什么,但是围观群众显然没有卖艺的那边多。而西边的觅天观则观门大开,也没个人迎宾,一副爱来不来的样子。

他们转了一圈,张正义对这种繁荣的景象非常满意,于是决定继续上去看看。

三四平台间的山路位于公寓区西侧,还挺陡的,沿途经常能看到挑着沉重担子往上运输补给的挑山工,三三两两还有几个香客。沿山路再往上走一段,进入了真正的学宫区域,氛围就一下子清净了下来。

这里虽然也有不少往来的游客,不过来这里的人对学问大都有着崇敬之心,并不敢大声喧哗,只是恭敬地看着错落有致的校舍、辩论问题的师生,感受着这神圣的学术气氛。

“嘿,这味道,还真是‘气氛’啊!”

张正义走过一间教室,居然闻到了熟悉的化学品的味道。呃,这是自然的嘛,因为第三平台主要是化学系的活动区域,总是会有些味道的……

这时代的人大部分没闻过这样的气味,不过他们可是熟悉得很。

柳木也感觉到了:“这是醛类和酒精的混合气味吧,啧,他们还真搞了点东西出来,也不知道学生们戴好了口罩没?”

崂山学宫的这个化学系的范围其实要比后世定义广一些,药物学和生物学也在他们的研究范围内,还包括了一些金属及非金属冶炼的学问。这也不奇怪,毕竟是从炼丹术“发展”出来的嘛。

既然味道不好,他们也没久留,开始往西边走过去。

第三平台也不只是化学系的地盘,以青石山路为界,以东的广大平台都属于化学系,而西侧的小平台上则只有一间大院子,门口挂着一块简易木牌“东海标准化工作组”。

这座院子看着并不起眼,但实际上却牵动着整个东海商社、乃至整个胶东的生产活动!

张正义看了看这块牌子,说道:“标准组啊……前年挂牌的时候我来看过,似乎还是眼前的事,没想到一眨眼过了两年,这里和周围都大变样了啊。”

柳木跟了上来,没听出他的悲秋之意,反而笑着说道:“嘿,这可是个好地方啊,我每次来这边山里,吹冷风吹得受不了的时候,就经常去里面坐坐。”

张正义无奈咳嗽了一声,往门口走去。

这标准组的警卫等级很高,门口既有近卫兵执勤,又有猛犬护院,还有常规的传达室门卫。门卫见来了几个大人物,也不敢怠慢,赶紧进去通知负责人去了。

不久后,标准组的组长黄仪从里面走了出来,见了两人,先是一愣,然后热情地打招呼道:“哟,首席,刘伐木,你们怎么来了?这是来视察吗?”

黄仪是工业部的人,不止是标准组的组长,还是通信组的成员。

当初商社的“光报”远程通信系统,就是他和马原、田学林等人捣鼓出来的。其中,这个系统的重要组件,第一套编码标准《gb 233-3 信息交换用基础编码字符集》,就是由他主导编制的。后来,这套标准不但在光报系统中广泛使用,还被文化部和各部门作为教学和扫盲的标准,大放光彩。这也让他声名鹊起,后来筹办标准组的时候,季国风不出意外地将他推了上去。

统一的标准体系,对于一个经济体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最初,东海商社是沿用后世的国际单位制,利用船上带来的一系列测量具,建立了自己的标准体系。

但是,这种基于简单模仿的体系很快就不够用了。比如说最简单的长度量具,现在外包加工发放的尺子,一开始是简单地比着一件钢卷尺描出来的,这既受手艺影响,又受环境(比如温度)影响,精准度自然不尽人意。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促使东海商社开始尝试从头重新开始进行标准化工作,在工业部的牵头之下,就有了这所“东海标准化工作组”。

张正义也挥手回应道:“没事,就是走过来随便看看,以前光在文件里看见你们组,今天正好实地参观一下了。怎么,打扰你们了吗?”

“不打扰不打扰,欢迎参观。”黄仪松了一口气,连忙将他们领进了大院。

进入这间大院,里面有一座庞大的主体建筑,独一层,却高达六米,长五十米,宽二十米,而且与“廉价”的砖房不同,它的墙是用厚重的石材砌成的!

崂山石材丰富,石料的价格当然不高,但是把石料加工成合适的方型石材,再运输到山上建成房子,这成本可就高了。可见,东海商社对这里可真是下了血本了。

不过这么高规格的建筑,却没有几扇窗,甚至连正门都没有,只在侧面有两道小门。黄仪给两人发了白大褂和鞋套,从侧门带他们走了进去。

“啊,还是这里暖和啊。”

一进门,顿时暖风铺面而来,柳木不禁感叹起来。当前清明时节,在山上仍然凉意逼人,但屋内却温暖得很,显然是烧着火呢,简直有些奢侈了。

张正义感受着这温度,没有说话,而是向周围打量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