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173章 田顷法(补上加更)

医侦朝野 第173章 田顷法(补上加更)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1259年,5月19日,中央市,五角堡。

三月份的全体大会,管委会报上去了一个包含了九个新设城市的浮夸计划,自然被大会否决了,不过其中的部分内容得到了通过。

原金口堡以及金口湾沿岸地区,新设金口市,定位为重工业城市。

原东海地区、城阳地区、青岛地区,统一规划,新设东海市,定位为轻工业和商业城市。

原蓝村镇附近以及大沽河西岸直到胶水河的区域,新设中央市,定位为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

以上三个市,暂时都只存在于地图和文件中,并未设置市级管理机构,仍旧由管委会全局统筹管理。全体大会仍然在东海市召开,但管委会驻地正式搬迁到了中央市,只不过现在中央市的“八卦主城区”仍然在图纸上,管委会还是只能在五角堡的帐篷里办公。

今天,张正义正在帐篷里对着一张地图,左手捧着一杯崂山茶,右手像指挥乐队一样手舞足蹈地写写画画着。突然,门口传来响铃的声音,他立刻严肃起来,把手背到了后面,喊了一声“请进”。然后帐门拉开,陈潜和张国庆各抱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嗨,首席,早啊。”张国庆先打了个招呼。

张正义招呼他们坐下,给他们倒了两杯水,说道:“真是稀罕,你们两个怎么一起过来了?”

张国庆递了一份文件过来,说道:“首席,我最近在乡下忙活,感触不少,有了些想法,所以请了陈哥一起,写了点东西出来。”

张正义接过来一看,上面的标题是三个大字《田顷法》,下面的内容倒是不多,就三张纸,他粗翻了一下,问道:“这是?”

张国庆咳了一声,正色说道:“我们应当重视农业,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有了发达的农业,我们才能把更多人口解放出来,繁盛其他的产业。”

张正义点点头:“嗯,没错啊,这不是传统政策吗?哪个朝代都会重农轻商嘛,我们实际上也是很重视农业的。”

张国庆连忙说道:“我们确实应该重农,但并不说就要轻商。实际上,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嘴上喊着重农,但他们并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重农,只会无脑地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不但不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反而大大有害。真正的重农应当是最大化单位人力农业产值,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从事农业的人越少越好。”

“对啊,所以我们大搞农场嘛,现在都一个场工平均五十亩地了。”

“农场的路线确实没错,但我们不可能把全胶州的地都种了。胶州的农民才是农业生产的大头,他们生产得越多,能供养的城市人口也越多,他们自己的收入也会越高,进而购买商品的能力也会越强,这是个正反馈循环。而老实说,我们的现行农业体制,也就是全面继承前官府的封建土地制度,很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哦?”张正义抬起头来看着他,“这怎么说?你小子……难不成是想搞土改?”

张国庆一愣,然后连连摇头:“不是不是,形势大不一样,没到那时候。我的意思是,当前农业税制不合理,会阻碍农民扩大生产。”

张正义有些失望:“怎么不合理了?一亩地交个两三斗,税吏不用费心去统计真实产量,农民也对此有明确的心理预期,皆大欢喜啊。你是觉得现在的税率太高了?这也倒是,不过事急从权啊……”

胶东地区的农业税,除了乳山县只有10%以外,剩下几个县都是20%左右。这么高的税率,不论是相比之前的宋、金还是之后的明、清,都无疑算是是苛税了。在这些正规王朝中,朝廷正税往往只有个位数。

这也是分封制统治结构的特点之一,基层领主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武力,可以从治下的民众中压榨出更多的税赋。当然,中央政府并不能从这种税制中收益多少,元朝后来之所以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广泛的包税制,上面的朝廷没多少钱,下面的包税人却横征暴敛,最终导致了大范围的起义。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大一统王朝虽然正税很低,但是基层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层层加码,往农民身上强加各种摊派和火耗,再加上租佃关系带来的高额地租,所以真实负担也未必会低多少。东海商社征的这20%,基本就是最终税率了,中间的征税成本都由商社自己承担了,而且土地还算充裕,地租不高,农民不但能承担得住,还能提供徭役,相比其它战乱地区,生活也算过得去了。

征税这事就像毒品一样。当年东海人看别人征税的时候,为这20%的高额田税义愤填膺,但到了自己征税的时候,看看一边如决堤洪水一般的各项财政开支,又看看另一边“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最后还是忍不住萧规曹随,延续了这一税率,勉强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说法来安慰自己。

张国庆摇了摇头:“不,税率确实高了些,但不是主要问题,问题是这个定额税收的模式,会抑制农业的总产量。”

陈潜在一边笑而不语,张正义略一思考,不太确定地问:“什么意思?”

张国庆想了想,手指比划着,说道:“嗯,举个例子吧。根据我们的初步统……估计,即墨县户均耕地只有二三十亩;而隔了一道鳌山的东海地区,在五五年之前就存在的那些居民,每户却差不多有五十多亩的耕地。明明是穷乡僻壤,户均耕地却几乎翻倍了,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张正义对这两个数据有些印象,但之前没怎么多想,听了这个问题,才发现有些不对,皱着眉头说道:“即墨县土地已经不够用了?呃,不对啊,明明还有一大堆荒地的。种不过来?也不会啊,论及耕牛和农具,西边的农民应该比东海那边还富裕些……”

张国庆把手一拍:“就是因为这个税制。在东海区,乡民们交的是人头税,只要每年交两季粮就行了,具体怎么种田我们是一点不管的,所以他们可以采取最大化产量的生产方式。伺候完二十亩口粮田,还可以再种上三十亩经济作物,就算只是随便种种,但只要能产上一丁点都是赚的。而即墨县就不一样了,只要开出新地,不管收了多少,都要交每亩两斗的粮,再算上种子、肥料、农具等一大堆成本,因此多种田很明显是不划算的,还不如在二三十亩田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反正增产的部分不用多纳税。”

张国庆说完,端起水杯喝了起来。

对面的张正义陷入了思考,陈潜在一边附和道:“对的,是这个道理。定额田税的税制下,虽然收税成本低,但是总体农业产量却被损害了,从整个控制区一盘棋的角度来看,是对大局不利的。”

过了一会儿,张正义缓缓地问道:“你是什么意思?把田税改人头税?这样只要他们交了粮,随便怎么种都可以,所以就自然会采用最有利于扩大生产的大规模粗放种植了?嘿,有点眼熟啊,这不是正好跟雍正的摊丁入亩反过来了?咱要搞个摊亩入丁?但是隐匿人口的事你怎么解决?”

张国庆摇头道:“不不不,古代官府没那个执行力去统计每一个人丁,我们同样也没有,想把农业税变个人所得税,还差着几十年功夫和几千个公务员呢。我的想法是,摊亩入顷。”

张正义一愣,什么意思?

张国庆点了点他手上的《田顷法》,张首席这才反应过来,开始拿着仔细看了起来。

他一边看,张国庆一边解说道:“我所设想的,不止是税制改革,而是一套涉及到农业税、继承法和激励机制的整套改革方案。”

“嚯,口气够大的啊。”张正义头也不抬地吐槽道。

张国庆继续说着:“首先,我们不再以“亩”为征税单位,而是以“顷”为征收单位。所谓田顷法,就是将一顷田,也就是一百亩地,按“田”字形或“目”字形分为四块,只要一户农民能有效耕种其中的至少四分之一并持续十年,便可以获得整顷地的所有权。

田税也不再是一亩地征收两斗,而是一顷地征收五石,名义税率降低了四分之三。但我们现在差不多也是每户收五石,改了以后还是收五石,实际上并没有变化……嗯,如果你们管委会够心黑的话,增收一点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改了之后,农民可以利用剩下的四分之三块进行力所能及的生产,随便种点菜养点羊,干什么都好,总收入变高了,购买力也变强了,整体来说是个双赢的方案。”

张正义点点头:“听起来是个好办法啊。”

陈潜也赞许道:“这不是从别人手里抢蛋糕,也不是把我们的蛋糕送出去,而是做大蛋糕,然后分得更合理一点。如果能成的话,也算是改革的典范了。”

此时张正义举一反三,想到了更多:“有道理。而且你肯定会将我们的轮耕法教给他们,让他们提高生产率对吧?对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趁机推进马耕,让农户多养点马,如果能达到户均两匹马的水平,那么不但耕作效率会大大提升,军马来源也大大拓展了,而且交通效率也会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的兴盛!哈,国庆,你这想法确实不错啊!”

陈潜也眼前一亮,拍手道:“对啊!”

“咳咳,”张国庆倒是真没想到这么多,“你们思维真够开阔的,我都没想到这一点。不过你们没怎么下基层看过吧?胶州平原上早就有不少地方用马耕了,毕竟蒙古人来了之后,马价降了不少,而且耕作旱地的时候速度更快,效率比牛耕高多了,只是没那么多马,而且喂养成本也高,所以不太普及罢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畜力绝对数量不足,如果田顷法真的成功推广,那么对畜力的需求又会上一个台阶,所以不管马还是牛甚至是驴或者骡子都要推广,先解决够不够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倒是觉得,如果马匹数量够的话,市场会自然选择马耕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