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162章 财政问题(感谢江西胖哥的红包,第八次加更)

1259年,3月16日,蓝村镇。

几人进了帐篷,发现除了有事的季国风、身体不适的张建国和坐镇本土的公安部长吕双卓以外,剩下的管委都已经在这里了。这里条件简陋,也没大型的会议桌,用了十多张小桌围成环形,各个管委在桌后坐着,正在交流最近的情况,见三人进来,纷纷打起了招呼。

张正义径直走到首席的位置,也不罗嗦,拿起桌上的陶杯子喝了一口水,说道:“各位,事务繁多,咱也别多废话了,现在开始吧。陈潜,开场你来,把我们当前的财政状况先总结一下。”

“形势严峻啊。”

这是今天的正题了,陈潜也不含糊,直接拿起手中的本子读了起来:

“我先说开支吧。当前经济活动等级低,月度波动频繁,所以我们暂时只能以年为单位预算。因为之前从三月初一开始做计划,那时正值清明,所以财政部暂且将每年的清明至下一年清明定为一个财年。这有两个好处,一是以阳历年为周期,与农业生产相符合,波动更小,二是清明前后,除了清明本身,既无重大节日也无重要生产活动,所以便于交接。”

他说完这句,见各位都点了点头,放下心来,继续说道:“目前最大头的还是人力开支。截止到二月底,商社有4227名登记劳工,这一财年预计要支出102000贯;现有约两千名外聘雇工,还在迅速增长,以年平均雇佣30000人·月估计,预计年支出50000贯;现有武装力量,包括陆海军、铁道队、治安警察共计3413人,如果不继续增长且不进入战时双饷状态的话,年预计支出122000贯,但危机并未完全过去,这不太可能,所以我们按十八万预计。这几项加起来,人力支出总计332000贯。”

听到如此巨额的人力开支,在坐各位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张正义苦笑道:“这就三十多万了,别的也不少吧?一起说了吧。”

陈潜继续翻着本子,说道:“是的。除此之外,还有收购各类原料、矿物、药品等的支出,预计六万贯。收购不自产的小商品、船只、工业半成品以及外包加工的支出,预计五万贯。其他未列明的支出,难以具体估算,暂列五万贯。此外,还有一个大头是海贸时收购贸易品的支出,今年预计十万贯,但这笔支出是会产生很大收益的,我认为不应该算到财政支出里面,或许应当成立一家海贸公司独立核算。”

众人本以为会听到一个天文数字,没想到却还不如人力支出大,高正问道:“呃,怎么这么少?你刚才说的人力支出,是纯薪金支出,还是包括了衣食住行各种费用的?这一块也不少吧。”

陈潜点点头道:“是纯薪金支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货币支出。是这样的,我们商社不是市场经济体制,各部门间的物资划拨,都是无偿的……所以你的兵们吃的穿的,都是不算钱的,成本已经算在劳工和雇工的薪水支出、以及采购原材料的费用里了。”

高正坐了回去,感觉自己浅薄的经济学知识受到了冲击,而一旁的史若云则笑而不语,为安全部无偿提供了大量物资的后勤部长方迎波更是嘿嘿笑了起来。

张正义扶了扶额头,说道:“就算不管海贸支出,也又是十六万,加上人力费用,再放宽点预计,一年得用上五十万贯了。呵,放一年前得吓死人。算了,说说收入吧。”

陈潜翻过一页,说道:“情况比之前想象得好一些。今年的收入大头,是新占领区的农业税,具体收入要等夏秋两季收了才知道,现在只能预估。首先是已经成熟的城阳区,现有登记在册2313户村民,一年下来预计可收一万八千石的粮食。然后是除去了城阳区的即墨县,估算有一万四千余户,预估两税收入八万六千石。胶西县约三万户,预估两税十二万石,高密县两万户,八万石。”

他又瞅了一眼本子,然后抬起头来,说道:“整个胶州的夏秋两税预计约三十万石。此外,程从杰掌握的宁海州,也将向我们输送一些税赋。宁海州人少、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又没那么多人去监督,所以这一项估计不会很多,先按三万石预计吧。”

听到这个数字,在座不少管委的神色都为之一松,陆平调笑了起来:“居然有这么多啊,去年我们辛辛苦苦又是搞工业又是搞海贸,一年也才赚个十万多贯吧?现在坐地收钱就有这么多,果然最赚钱的还是抢……哦不对,开政府啊。”

几人也放松地笑了起来,方迎波却皱着眉头问道:“等等,这不对吧。看城阳区的数据,是按每户每年纳税八石估计的,怎么到了胶西高密那边,就只有每户四石了?那边税率低吗?”

陈潜看了一眼史若云,后者把手一挪,说道:“税收是我们商务部直接负责的,我来解释吧。税率倒是并无不同,几乎整个北方,基层税率都在20%以上,高密胶西也不例外,农民的实际负担只高不低。真要严格征收的话,每户每年的纳税额是可达十石的,只是,这里有个征税成本的问题。在城阳区,我们经营多年,中间环节削减了不少,基础设施又完善,运输也容易,所以征税成本低一些。而在新占领的区域,我们还没有太大的执行力,只能依赖原有的税吏和包税人去收税,还要把数量庞大的税粮运输到城里去,这征税成本可就高了去了,所以只能按低水平预估。这还是在一州之内转运的情况,要是按传统中央王朝的模式,基层收十石,能运到首都半石就不错了。”

方迎波叹道:“这才过了一层,就损耗这么多。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张正义摇头道:“第一年,刚占领,没办法,为了保持稳定,先随他们去吧。我们要抓紧培养自己的基层人才,从明年开始,逐年降低税收成本。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三十万石本来就不是我们的呢,能有一点都是赚的。对了,这么多粮食,如果论市场价,那差不多是三十万贯,但肯定是没法一下子变现的,该怎么操作,你们说说呗?”

李如南抢先说道:“首先自然是留着自己吃了。从商社的角度来看,以供应一万人的口粮预估,大约需要四万石。我们东海区的农场倒不是不能自产,只是现在来看我们的粮食生产相当宽裕,所以今年农业组降低了粟的种植量,改种了大豆。今年估计能自产约一万二千石的冬小麦和一万石的土豆,嗯,这样需要大约两万石粮食填补缺口。用粮食换大豆,这也算变相创收了,增产的大豆即使单纯卖豆子,也可以创收约三万贯,更别说深加工带来的经济价值了。”

“嗯,这是个办法。”张正义点头道,“先以三万贯估计吧。这样就解决二万石了,还有别的吗?”

“咳。其实没你想象得那么困难。”史若云打断了一下,“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们想先听哪一个?”

全场发出一片嘘声,张正义笑道:“有什么就直说吧,别卖关子了。”

史若云站了起来,说道:“首先,好消息是,在历代官府的发展之下,税粮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处理机制,我们只要把粮存起来,每月卖给粮商一批就行了。粮食市价不高,对于农民来说种起来不太划算,所以他们除了种一部分粮食交税和自己吃以外,剩下的地大部分都种了经济作物。这就导致了官府的税粮占了供应城市的商品粮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很容易通过调节供给来控制粮价,在一年的时间里,维持每石一贯的批发价还是比较容易的,甚至还可以自己开粮店,去赚每石两三贯的终端价。”

张正义笑了起来:“看来是我想复杂了,那么坏消息呢?”

史若云叹了口气,说道:“这些粮食……是不能全都卖掉的啊。现在可不是粮食吃不完的后世,而是经常出现水旱蝗汤的旧时代啊!胶东也不是什么风调雨顺的福地,隔几年遭次灾是常事,别看这几年我们没遭过什么大灾,但一旦遇到,那可就不是在电视里看别人救灾那么简单了,是真的可能数万人衣食无着流离失所的!所以我们必须留下至少20%的粮食作为饥荒时的储备。即使对于封建官府,这也是必尽的责任,而从我们这个不封建的官府的角度来看,20%也只是个最低限而已。胶州现在有多少人,三十万有了吧?我们一年存个六万石,连一个月都撑不下去。”

众人听了,不由得都沉默下来,李如南更是偷偷抹起了眼泪。

张正义咳了一下,说道:“是这个道理,即使狠下心去不救灾,我们自己也得有粮才能安心。这个得做个长期的粮食储备计划,今年先按储备十万石计划吧。这样,可支配的就是二十万石,就按二十万贯计算吧,这样就能填补相当一部分财政了。嗯,陈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收入?”

“哦,好的。”陈潜回过神来,翻开本子继续说道:“此外,还有胶州港口的关税收入,嚯,这个可不少。每年夏季南船北上时收取实物再就地发卖,虽然要与李应分享,但是根据以前姜家的数据,即使只有一半口岸,也可得近十万贯的收入。”

方迎波又皱着眉头发问道:“胶州现在是北方最大的口岸了吧?才十万贯?”

张船长插嘴说道:“我们得与李应竞争,税率上不去。再说了,听说南边的明州、广州市舶司一年收入也就百万贯级别的,咱这点小破港口,也不算少了。”

“唉……”方迎波看了看西南方,“以这里的潜力,远不该只有这么点啊。嘿,李应,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