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158章 历史性的会面(感谢江西胖哥的红包,第四次加更)

1259年,1月13日,临安。

临安皇城的格局,与寻常的皇宫是不同的。

一般的皇宫,大多数坐落于都城的北边,少部分位于都城中央;临安的皇城,却破天荒地位于都城之南。

官方的说法,这是坐南望北,时刻准备收复中原,然而真实的意图一看地图就知道——城南靠近钱塘江,直通大海,一旦有事,立刻可以乘船逃跑。

皇城分了前后两个部分,后殿自然是皇族居住的地方,前殿正中是大庆殿,又名崇政殿,是举办大型庆典和大朝会的地方,平时一般不启用。皇帝与大臣们处理日常事务,是在大庆殿右侧的垂拱殿。

今日,郭阳、王泊棠和魏万程三人,终于得以在垂拱殿中,见到了当今大宋官家赵昀,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宋理宗。

按宋礼制,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无论是金、辽这样的大国,还是于阗、三佛齐这样的小国,流程都大同小异,只是规格有所区别。

首先,外国使节来临安,当在五十里外就通报,然后由朝廷派出伴使迎接,再接入临安府,安置数日后,进宫觐见。

皇帝先在办生日用的紫宸殿接见使节,再移至垂拱殿赐宴。接下来的几天,再遣人给使节送去一大堆零食,又派人带使节在临安周边吃喝玩乐,逛佛寺、观钱塘潮,还有标志性地带去玉津御园射箭。

之后又在殿试进士的集英殿举办大宴,根据使节级别不同选派不同级别的官员陪宴,还要请学士撰写致语。

再之后就可以给使节送去袭衣、金银器等贵重物品,请他离开了。

整套流程麻烦得很,不过好在所谓“东海国”暂时级别还不高,不需要那么高的规格,而且适逢元旦大朝会,其中请使节吃喝玩乐的部分已经做过了,所以一切从简即可。赵昀直接在垂拱殿给两个东海使节赐杯茶,顺便聊聊天,便算礼成了。

东海三人天不亮便进了皇城,在垂拱殿院外的偏殿候着。太监给他们上了点心和茶水,但是按惯例,这时候只能吃,不能喝,以免见了官家的时候尿急失仪。他们就这么一直口干舌燥地等着,直到近午时才有人来宣他们进殿。

他们作为使节,得以从正门进入垂拱殿的院墙之中。垂拱殿前院并不算大,门口两侧各有一排仪仗兵,门口的内侍尖声喊道:“东海国使郭阳、王泊棠、魏万程到!”,然后便让三人低头进殿。

他们低头看着内侍的衣角随他进入殿中,到了预定的位置也不抬头,直接揖拜道:“在下王泊棠(魏万程),见过大宋天子!”

赵宋有一点好,那就是不兴跪礼。跪拜之礼只能在正式的祭典、大朝会上用,或者第一次面见官家时做,平时随便下跪,反而是会受罚的。郭、王、魏他们已经在元旦大朝会上见过赵昀,因此这次不需要跪拜,只需揖拜即可。

三人低头站着,只听到一声虚弱的声音:“呵,好三条长大的汉子,抬起头来吧,让朕看看。”

郭阳身高一米八五,王泊棠一米八,魏万程也有一米七七,在当下确实算是大高个了。他们抬起头来,看清了殿内的场景。

垂拱殿正殿其实不算大,南北不过十米,东西长约二十米,中间有几根大柱子,两侧各有朵殿,殿中角落有鲜盔怒甲的卫兵站着。两人从位于殿北的大门进来,前方不远处就是几级台阶,上面的御座上坐着一个身穿大红色袍子的老人,身材很富态,脸色却不太好,这便是当今大宋的官家赵昀了。

官家两侧站着几个内侍。台阶之下、官家左侧,贾似道坐在一张椅子上,笑吟吟地看着两人,他也是殿中除了官家外唯一坐着的一人。

有些出乎意料地是,秦九韶也在这里,站在贾似道左后方,一副谄媚的表情。

御座右前侧还站着两个身着绿袍的年轻人,不知是作甚的。

“好,好,确是我汉家儿郎模样,甚是威武。”赵昀用不大的声音笑着说道,“对了,海外之风俗,可是髡发吗?”

三人心想这一问还是来了,郭阳上前,拿出早已编造好的说辞回答道:“回官家,先祖当初流落海外,思慕故土,曾断发盟誓道‘不归华夏,便不蓄发’。如今,我等虽已回归故乡,然北地为胡虏占据百年,腥膻遍地,又如何称得华夏呢?因此我等仍以髡发为俗,只待为中国接纳,再行改化。”

赵昀讲的是河南口音的官话,东海人讲的是河北口音的普通话,虽然遣词造句大不相同,但意外地能交流起来。

现在郭阳这个马屁拍得就有些水平了,赵昀微笑点头道:“好,身在蛮夷,心向华夏。来人,赐宴吧。”

这便是今天的正题了,不过说是赐宴,其实就一杯茶而已。

这里有一点不好的地方。虽说现在民间已经流行坐在椅凳上、用高脚桌吃饭了,但皇家的赐宴,按照的仍然是汉唐礼节……

几个侍女搬了两张小矮桌和两个蒲团过来,请三个东海人入席。他们无奈地相互看看,对着小矮桌,跪在蒲团上,然后大腿压在了小腿上——也就是传统的“长坐”姿势了。

侍女们又给三人一人端来一杯茶,他们虽然难受地要死,但仍然一本正经地长坐着,然后向赵昀的方向一躬身,表示感谢赐宴。

等到三人喝了第一口茶,赵昀又问道:“东海国,可有国主?姓甚名谁?”

郭阳一听,坐直了身子,中气十足地回答道:“回官家。我东海先祖皆为胶东逃难之人,由百家之姓同舟共济组成,原无官吏贵人。后来,船队漂流外洋、不知所踪之时,有一王姓纲首,梦有所感,率众人往东南方去,果然遇到一大岛。至此先祖方得生路,在岛上繁衍生息,众人皆服王纲首,奉其为主,协调岛上事务。如今东海之制,以王姓世代传承为主,另有百姓推选七贤辅佐,政制不如中原齐备,但统率数千民众,也足够了。”

这也是文化部发明的历史。管委会推选制度在现在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雏形,但是用于治国,还是太过惊悚。而且这样的制度会让朝廷产生疑虑,我若与你交往,你们没个长远的话事人,朝令夕改怎么办?因此只好生造了个‘王’出来,反正这王远在威夷岛,只是个虚拟的象征罢了。如果朝廷硬要见王族的话,东海本土那边也准备好了,找了一个当初学表演系后来做了不入流小演员的股东出来,由他扮演王家后人。

赵昀见得多了,波澜不惊的样子。其实这事已经在以前的奏章中说了,郭阳只是详细叙述了一遍而已。里面还讲到东海人久居海外思念故土,派遣五百男女乘船泛海返回中土,途中遇上风暴折损大半,最后只到了一艘船,不得已只能在即墨县挣扎求生,最后被军阀觊觎云云。

赵昀略一点头,追问道:“你说的那个大岛,便是威夷岛了?”

郭阳答道:“是的,岛上果木丛生,有赤身露体不知王化之夷人生活。先祖与岛夷交谈,夷人做“weiyi”之声,因此先祖便将此岛称作威夷岛,取威震夷民之意,也有称夏威夷的。”

“威夷岛孤悬海外,气候风物可与中原同?”赵昀追问道。

这时郭阳看向了王泊棠,他对文化部的那套说辞更熟悉些。王泊棠也不犹豫,起身对赵昀略一附身,便说道:“论气候,威夷岛比中原要热,只有夏秋二季,无寒冬。论风物,确实大异。岛上有活火山,每十年喷发一次,届时浓烟蔽日,熔岩喷涌而出,百里之内林木焚烧殆尽,人兽触之即亡。然而待喷发季过后,火山灰覆盖之地,乃是农耕之上好沃土,若是种麦,亩产可致千斤。火山灰取来磨细,再掺以砂土泥浆,干硬后坚硬如石,可用来建屋。正是赖于此物,我族人才得以在威夷岛贫瘠之地上繁衍生息。”

他把这二手异闻一倒腾,听得殿中众人啧啧称奇。赵昀也阵阵点头,然后突然想起了什么的样子,让人把“东海国”进贡的两个“千年琼脂瓶”中的一个拿了过来,摩挲着它问道:“此物晶莹剔透,虽不坚,却极韧,可也是威夷岛产物?”

王泊棠面不改色地答道:“是也。火山喷发之日,熔岩肆虐之时,林木虽遇热便着火,但机缘巧合之下,也有少量的木材不及燃起,便被熔岩埋入地下。虽然极热,但接触不到空气,便无法燃烧,如同在炼丹炉中用三味真火试炼。如此这般,或许是千百年,或许是亿万年,原先的树木已再无树木之形,而是变为黑褐色如油脂一般的液体。

此油深埋地下,须得有缘人方可偶得一二。但直接拿来并不可用,须由资深炼丹术士,以百尺高塔将其炼制。塔高九层,依次炼出九物,曰阿斯法特,曰海味,曰瓦克思,曰鲁比日开,曰迪赛尔,曰开罗森,曰奈非天,曰盖瑟林,曰烷烯烃。

此九物,从下至上,越来越轻,最末之‘烷烯烃’,已成无色无味之气体,遇火即燃。须得用特制瓶罐集之,再用秘法压制,迫使烃气于微至不可见处相互交联,形成密网状,方可化为实物。再觅能工巧匠,制成器物,便是这‘千年琼脂瓶’了。”

他这么一番一本正经的胡诌,听得郭阳和魏万程差点没忍住笑,不过赵昀等人听得是一愣一愣的,连看那个瓶子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赵昀郑重地把红色带有奇异纹饰的瓶盖旋上,交给内侍,装进丝绸衬底的檀木盒子收了起来,叹道:“果然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王使博闻强识,可曾学于名师?”

王泊棠朝东方一抱拳道:“威夷岛虽地狭民少,但也曾出过不少贤人。岛上稚儿,满六岁便应入学开蒙,识字认数,使其知其为华夏之民,此曰小学;小学毕业后,择其聪慧者,进学数学、经典、物理、历史等学,此曰中学;中学毕业后,择其出类拔萃者,追随贤人,学习更高深之学问。在下不才,曾与剑桥先生牛讳顿者进学物理之学。自然,不过是村野粗俗之学罢了,是不能入程子朱子等大贤正学之眼的。”

程子朱子指的自然是程颐朱熹。赵昀尊崇程朱理学,为理学的推广做出了很多贡献,后来的“理宗”庙号就与此有很大关系。

理学被王泊棠捧了一脚,赵昀很满意,又追问了何为所谓“物理之学”。

王泊棠面不改色地敷衍了一番之后,赵昀点头道:“世间万物都有学问,即使小道,也是道。对了,王使,既然你师剑桥先生对天文颇有研究,那朕有一惑不知可否能解。朕听闻历家所言,地愈往南,气候愈热,北极也越接近地面。若是极南之地,岂不是紫微要坠于地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