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140章 分兵

医侦朝野 第140章 分兵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1258年,12月25日,诸城姜家军大营。

“啪!”

姜思明抬起鞭子,用力地抽到了赵与赢的背上。

“蠢货!跟你说了,要小心谨慎,遇到大队敌军转进即可。这下好了,白白又折了几十骑进去!”

姜思明看着这个他曾经器重的手下,气不打一处来,怎么我军中全是这么些蠢货呢?

赵与赢咬牙忍下了鞭笞,腹诽道:你还说了,遇到小股敌军,可以试探一下啊,二三百步军还不算小股?

不过这话他当然不敢说出来,而且说出来更丢人,一百骑冲三百步居然没冲下来,这岂不是要被同僚耻笑到死?想到这点,他咬牙又挨了几鞭子,等到姜万户抽累了走到旁边开始喝茶,才试着张口,把路上跟手下们串通好的说辞说出来:

“禀万户,此次折损如此多弟兄,确实是属下无谋。属下是实在没想到,那高密城与胶西城之间,看着平平无奇,进去了才发现如同口袋一般。贼人沿着胶水修了一圈长壕,遍布拒马、篱笆,三步一营五步一寨,紧要处还布置了陷马坑,内里都埋了尖锐的木桩,好几个弟兄就是不经意陷在那里的。我们在里面与贼军纠缠了三天两夜,最终不能向北突出,只好折返向南,不料贼军早已纠结大军,堵住了南方出路。不得已之下,属下只得率军强行冲阵,贼军虽多,但为堵住出路,只能排成一字长蛇阵,因此属下才能侥幸破阵而出,但也折损了几十个兄弟。这都是属下的错,万户如何责罚,属下也甘愿承担!”

逃出高密县之后,赵与赢他们觉得才出营两天就逃回去,显得太灰溜溜,就没有立刻返回诸城大营,而是在路上又停了几天,劫掠了几个村子压压惊,稍稍抢了些财物,好回去破财消灾。直到腊月二十五,他们才化妆了一番,做出浴血奋战的样子,策马疾奔回了大营。

回营后,他们当然不敢照实说,而是把胶水防线的凶险往魔幻里渲染了一通,以显得不是自己无能。当初在高密县侦察出的“贼军稀疏”的结论,也被替换成了“贼军势众,墙上人头攒动,城外联营数里”云云。

旁边的姜思明一边听着,一边脑补着胶州的场景。赵与赢所说的,他自然不会全信,但打个五折,大约也能推出当时的场景——胶水虽然已经封冻,但由于河堤河滩和河边树林的存在,也不容易通行,东海贼多半是在几个要点设了营寨,赵与赢他们只会挑好路走,慢慢就钻进了贼人的圈套,最后不得不强行突围,导致近半骑兵折在了那里。

虽然还是与事实差得远,但姜万户经验丰富,自己脑补了一通,倒也觉得挺合理。

想到这里,他也懒得再跟赵与赢废话,喝道:“够了!念你触犯,看在你爹的情面上,今天打也打了,也不用再担别的刑罚,暂且回去戴罪立功吧!若下次再犯这种蠢错,你这百户就别想做了!”

赵与赢大喜,刚要称谢,姜思明却补充了一句:“对了,你损失的那些手下,既然是因你而死,他们的抚恤便由你出了罢!”

骑兵养起来贵,抚恤金自然不是几百烧埋钱就能打发的炮灰兵可比,一人至少要数十贯,几十人就得上千贯了。赵家虽然有点积蓄,但这也是笔非常肉痛的支出。赵与赢只能嘴上称谢,心里绞痛着退出了大营。

姜思明看也不看他,自顾自地喝着茶,等听到门毡舞动的声音后,才走到旁边挂着的地图旁边看了起来。

这副地图自然也是非常粗糙和写意的,不过还是能看出山东地区的城池和主要河流的布局来,他看了一会儿,越看越是心烦。

高密和胶西这两座城,互为倚角,无论攻击哪一个,都会受到另一个的骚扰。若是同时攻击两个,他的兵力又不足,每城只能分到两千多战兵。几个月前,胶州有一千兵驻守,都被东海人打了下来,如今攻守易位,只靠两千多战兵攻城,实在是不够稳妥。

更何况听赵与赢说,光是高密城的贼军就足以站满城墙,以姜思聪的军事经验,立刻就判断出这个情报多半是“靠谱”的。

训练能野战的精兵很难,但征召一些青壮随便练练,让他们能站在城墙上往下扔石头,却不是什么难事。东海人是“贼”,不会爱惜民力,若是用少量精兵做督战队,强拉壮丁入伍练一批守城兵,这样的事情想必是做得出来的。这样的兵虽然弱,但守城时也能发挥出不小的威力,定然会给他造成大麻烦。

本来不去攻城,直接带着大军闯入胶州腹地逼东海贼野外决战也是个办法。但根据赵与赢侦察的结果来看,他们在胶水河一线又修筑了工事,若是被这些工事拦住,后路又被城池中的守军断掉,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而且时间也不在他这边,若是拖得久了,无疑会被其他军阀看轻。只是看轻也就罢了,可要知道,李璮可是对潍州这个粮仓和莒州这个南下通道虎视眈眈呢。若是自己连一伙贼人都搞不定,那么李璮会雪中送炭还是落井下石,这可不好说啊……

看了一会儿地图,姜思明瞻前顾后,始终想不到破局之道,最后茶也喝干了,干脆摇铃请了几个幕僚过来,共商大事。

这些幕僚也不是什么精通谋略的军师,在军中多是做些钱粮、书记、后勤之类的工作,请过来无非是死马当活马医,看看这些外行人能不能出个稀奇的点子。但他们一个个倒是都觉得终于到了发挥毕生所学的时候,围在地图旁边,兴奋地讨论着。

“发兵一路向东,夺取黄岛,然后造舟渡海,直取即墨如何?”

“……往黄岛一路上全是山林,如今三九隆冬,大军未至便先冻饿而死了。”

“那胶西城之南,距海边尚有数里之地,自此潜渡,绕至城东,再一举夺城如何?”

“且不说胶南亦是山林你如何过去,只要贼人多放哨探,多设望楼,胶州城外数里皆是旷野,你如何潜行?”

“唔,胶西城中必有心向王师之士绅,邀彼施以援手,遣数百精兵易装成商旅入城,之后里应外合,胶西城必可一举而下!”

“哼,那李应听说做了甚商会会长,纠结一帮奸商劣绅,在胶西城行官府之事,恐怕他们搜起细作来比东海贼还要用心。”

“先去城前搦战,然后佯败,引贼军追击,再伏击之!”

“这一片一马平川,你去哪伏击?再说了,贼人坚守不动又当如何?”

听着幕僚们提出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主意,姜思明越来越不耐烦。这时,一个一直在旁边静静看着地图的幕僚开口说道:“走胶水县如何?”

“胶水县?”姜思明看了看这人,是一个管账目的张姓书记官,下意识地摆手反驳道:“此去胶水县要二百多里,再折往胶西或者即墨,又得百多里,如此长途奔袭,纰漏之处太多,恐怕还没接敌,自军就先溃了。”

“非也。”张书记坚定地说道,“大军可先往潍州就食,再折往胶水县。潍州粮草充裕,足够供给大军所需。到达胶水县,或可在此扎营,或可重修城墙,无论如何,皆可在此立一扎实营垒。”

姜思明看了看地图,一愣,问道:“那又如何呢?”

胶水县理论上是莱州辖下,属于李璮的地盘,虽说现在荒废了基本没什么价值,但占了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张书记指了指地图,说道:“姜万户贵人多忘事。胶水县内,可是有一营蒙古天兵驻在的!万户虽然无法调遣他们,但只要稍许利笼络,诱之同行想必不难。

此时天寒地冻,大沽河近海处或许仍有流水,但北边上流处定然已封冻,不成阻碍。此为天时。

胶水县距即墨胶西虽隔百里,但一路上皆是平原无险可守,贼人无法借城池地形守御,我军有上千铁骑在侧,大可纵横自如。此为地利。

胶东民人陷于贼手数月,必定渴望王师解救,大军一到,哪能不箪食壶浆来迎?粮草难题便迎刃而解。此为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皆在万户之手,万户只需挥师直入,贼人定然土崩瓦解!”

姜思明一听,精神立刻振奋起来,走到地图旁研究起这条路线,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他之前只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受补给线的束缚,总想着从最短路径正面攻破。但没想到这其实是个政治问题,只要自己表现出泰山压顶的姿态,贼军在胶州毫无根基,立刻便土崩瓦解了!

想到这里,他的心情不由得喜悦起来,立刻演出了一番礼贤下士的戏码,朝张书记抱拳行礼,说道:“多谢先生赐教。”

张书记自然要立刻将姜万户扶起,紧接着回礼,口称“受不起”“才疏学浅”“雕虫小技”之类的。之后宾主尽欢,姜思明给他升职加薪送年货不提。

不过这只是个模糊的方案,具体的军事计划,还是要由姜思明带领专业军人制定的。

深思熟虑之后,他认为诸城这边还是要留下一部分军队,对胶州方向保持压力,以免东海人发现他的意图后可以从容调兵应对。

最终,他留下了一千正兵(包括赵与赢和他残余的几十名骑兵)和三千辅兵在这里,派心腹大将范泰统领,然后面授机宜,要他“做出侵攻姿态,但稳扎稳打以防御为主,若发现战机,也要果断抓住”。自己带了四千多正兵和三千辅兵(又在诸城征召了一千),前往潍州,准备以潍州为基地,向东先占胶水,再取胶州。

当然,接近年关,姜万户也没有那么不近人情不让兵士过年,他们在诸城又待了几天,等到大年初二,才拔营出发。大军先向西北到达安丘县,又一路到达了潍州治所北海县,这一路一百五十里地也是内线行军,不用担心贼人袭扰,只用了七天便走完了。

潍州本就是姜家的属地,姜思明在这里根基深厚。在本地官僚的协助下,他很快征集到了大军所需的粮草,又重金从隔壁的益都府求购了一批库存军械。之后征召了三千辅兵,从六千辅兵中选出一千精壮补入正兵,凑足了正辅各半黄金配比的一万大军,也没来得及操练几天,便号称十万浩浩荡荡地向东出发,准备征讨贼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