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83章 新的建设 一 造纸厂(感谢江西胖哥的红包,割肉加更)

1258年,八月十八,城阳工业区。

工业区西边的一条小河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建好了一排砖墙木顶的建筑,旁边还种了一片不知道什么植物,外面用一道木栅栏围起来,大门上的牌匾用红布遮着,门口挂着一道红布拦起来,围墙附近又插了不少彩布小旗子。

今天这里围了不少人,门外点了一堆火,旁边许多小孩子兴奋地把一捧捧小竹节扔到火中,发出阵阵爆响——这就是真正的爆竹了。

没一会儿,城阳工业区主任方迎波和商务部的**从门内走出来,还拉着即墨城书香斋的老板张好文。周围的劳工和村民见状,立刻按安排好的程序鼓起掌来。

三人笑呵呵地抱拳感谢捧场,然后一起握住一把剪刀,将门口拦着的红布剪断。

大门两侧早已等候多时的两个资深劳工见状,立刻把手上的绳子一拉,上方遮住牌匾的红布便被扯了下来,连带着里面包裹住的不少花瓣纷纷四散开来,露出牌匾上“书香纸坊”四个大字。

围观群众配合地吆喝起来,张好文激动地向前一步,大声地宣布:“书香纸坊,今日就建成了!”

说完,他便和其他人一样,卖力地鼓起掌来,一边鼓着一边心里还有些感叹,不禁回想起当年三名东海人上门买纸墨的场景。那时,他不过是即墨城一家普通小店的店主,也就是勉强糊口而已,哪里想到今天能拥有一家自己的纸厂呢?虽然只有三成股份。

换届会议完成后,原先耽搁的不少项目也骤然加速起来,这书香纸厂就是其中一例。

自从当初王泊棠等人在即墨城的书香斋买了一批纸墨,便迅速成了他家的第一大客户。整个即墨城,会读书写字的也不知道有没有二百人,而且大部分也只是偶尔写写字,对纸的需求量并不大。但东海商社就不一样了,不但股东们有大量的资料和日常数据需要记录,各个工坊和学校也需要大量用纸,连军队也要拿纸去包火药,总体需求非常旺盛,远远超过书香斋之前的销售额。

书香斋的老板张好文对此自然是欣喜若狂的,但东海人就很不高兴了。这年头的纸价格太贵,即使后来拿到个优惠价,也要一文钱一张,一个月总要花一二百贯来买纸。而且这些纸质量也不太好,很容易划破折损。非金属组做了一批玻璃蘸水笔出来,在这些纸上就很难使用,只能写在日本雁皮纸上。

所以东海商社就动了自己造纸的想法。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书写用纸的需求,还可以为研发特种用纸比如卫生纸打基础。现在商社每个月都要批给女股东一批棉布和绸布,开销也不小。

但是他们对造纸一窍不通,这附近也雇不到造纸工匠,于是商务部的**就动了跟张好文合资办造纸厂的主意,毕竟他在这行当浸润了十多年,应当对造纸熟悉一些。

张好文听了之后,既有些疑虑,也有些心动。

疑虑在于,跟东海人合股办了造纸厂,纸价肯定得降低不少,利润还要分给他们一大半,自己的收益会不会降低呢?心动在于,这也是个家传的产业啊,比这小店倒买倒卖的无根之萍稳当多了。

他盘算了许久,最终还是觉得可以办。自造纸虽说价格会降,但成本降得更多,利润未必低。而且**许诺纸厂的名字由他来取,将来东海商社会大量采购自造纸,还会派人帮忙进行技术改造。这最后一点让他尤为心动,毕竟东海人的机巧在即墨城也小有名气。所以他决定跟着东海人干了,说不定将来也能造出一方名纸呢?

于是事情就这么谈成了,张好文去兖州雇了四个造纸匠,东海商社提供场地和设备,把这个“书香纸坊”开了起来。在这个开业仪式之前,其实纸坊已经试运行了好几个月,用来理顺生产流程,直到能比较流畅地进行生产,有了把握,才正式开业。

当初东海人虽说要提供技术支持,但他们对造纸本来就没什么研究,只能让造纸匠们先演示一遍造纸流程,再看看有什么可以改造的地方。

但没想到这造纸过程的冗长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光是第一步沤料,就要将树皮、竹子等材料浸泡在水中长达一百天,以浸出杂质,软化纤维。

接下来需要用碱水将原料蒸煮一遍,再将原浆捣乱,使得纤维细化。

之后把细化后的纸浆再次浸水,然后用特制的平板容器将纸浆捞上来,也就是所谓的“抄纸”。

最后把抄上来的纸压榨成片,再烘干就成了真正的纸了。

后续流程所要的时间要短一些,不过也要差不多一个月才能搞定。

第一批纸用了四个多月才做出来,期间东海人一点都没有插手。最后做出的纸质量还可以,比之前外购的纸稍厚一些,但也更耐划,只是粗糙了些,而且颜色泛黄。最后这一点东海人倒不是很在意,反而觉得比较护眼。

工业部派来一个叫祝天明的帮忙改进工艺。他刚刚看明白这套造纸流程,也没多少能插手的地方,只是搬了台小水车过来,用铁制搅碎机代替人工捣料,效果还不错,最后产出的纸细腻了不少。

其他沤料和蒸煮的过程或许能用化学药剂缩短,但现在的东海商社还没能力研究这个,祝天明只能带着几个劳工分组实验沤制的方法,留待以后满满改进,现在先用规模换时间吧。

……

开业仪式过后,纸坊内部又摆出一道流水席来,请工匠和雇佣工人大吃大喝了一顿。

酒饱饭足之后,张好文把四个造纸匠叫到办公室中,一人发了一个红包,然后说:“诸位大匠,明天咱工坊就正式开工了,此后就有劳各位了!”

“谢过东家”“自当出力”“东家客气了”“包在俺身上”几个工匠纷纷回道。

张好文随后关心地问道:“如今我们工坊也能顺畅出纸了,今个是八月十八,不知十月初一前,产出两千刀可否?”

一刀就是一百张纸,两千刀差不多是东海商社四十天的用量。张好文核算下来,工坊的生产成本不过一刀二十文,即使只卖五十文一刀,利润也超过了以往从外地购纸倒卖的时候,而东海商社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他现在非常关心产量。

“呃,”为首一个姓陈的工匠有些为难,“东家,这两千刀确实有些难了,最多也就出八百。”

“啊?怎么会这么少?”张好文有些失望,之前试生产的时候他全程都跟着,私下也计算过工时,觉得一个月至少也能出一千五百刀啊。

陈工匠扳着指头说道:“回东家,咱工坊现在原料和人工都不缺,但是纸药实在是没多少。我们就带了几棵杨桃藤过来,试制的时候用了一些,其他的全种在地里了,至少半年后才能用,还不知道这即墨地界能不能长,所以再急也出不了纸啊。”

所谓纸药,就是某些植物的胶质,在抄纸之前加入纸浆中,将纤维搅匀粘连在一起,抄纸之后才能形成一张完整均匀的纸。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纸药作物,某些地区特产优质纸,往往就是因为当地有某种特产植物可以产生优质的纸药。

在北方,常用的纸药就是杨桃藤,也就是猕猴桃的藤。陈工匠等人来即墨的时候带了一批,又在纸坊旁边种了几亩,现在剩下能用的不多。

“嗯……”张好文思考着。他对造纸流程也算清楚,纸药自然是知道的,但没想到会这么缺。“那么,就没什么能代替的?这崂山上什么树草都有,我估摸着该有些能产纸药的吧?等等……如果不用纸药会如何?”

陈工匠有些为难地说:“确实有些花草也能出纸药,但难不成还能一个个试过去?老祖师都试过了啊,结果就是杨桃藤和黄菊葵最好。唔,不用纸药也不是没办法,用浆糊也能凑合,不过效果要差不少。要是连浆糊都不用,那出来的纸就是一块厚一块薄,不成纸样了。”

张好文眼前一亮,说:“反正没纸药也没事干,那你们就先用浆糊造一批试试。我再去问问东海人,看他们有什么办法没有。”

……

四天后,祝天明拿着一张用浆糊做出的纸,在太阳底下左看看右摸摸,研究着有什么不同。这张纸和之前用纸药做出的纸相比,局部质量并不差,只是均匀性要差一些,透过阳光,能看出一处厚一处薄。

“唔,看来纸药并没有粘连作用,只是让纤维分布得更均匀了啊。”他自言自语道。

随后,他把陈工匠叫了过来,问:“郭师傅,你们就没想过用什么工具,手动将纸浆布匀吗?”

陈工匠先是尴尬地纠正道:“东家,我姓陈,郭师傅是络腮胡子的那个。”然后又回想了一下,说道:“我曾经见过有用碾子压平的,不过那样得一张一张压,太费事,不如用纸药,自然就平了。”

祝天明思索了一会儿,便让陈工匠回去继续用浆糊生产了,只需把纸做厚一些即可。这样的纸不说写字,至少包火药已经够用了。随后,他带着几张自产的纸回到办公室,掏了一支东海产的铅笔出来,开始画起了设计图。

后来,祝天明联合机械组设计了一套辊压机,将特制的粘稠纸浆平铺在草席上,经过辊压机压制成厚薄一致的纸片,之后简单晒干即可。

这样的机制纸省去了纸药,成本要低得多,质量却比用纸药时更好,很快就大量被东海商社收购,甚至销往外地,成了东海一项著名产品,不过这是后话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