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748章 黄河大决

医侦朝野 第748章 黄河大决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1274年,3月13日,阳武口。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地上拐出了一个“几”字,然后自潼关奔涌而出,涌入中原大地,一直向东流入海。

河水出关之后,经过洛阳与郑州之间的北邙山,便进入了平坦无垠的中原地区,落差减小,流速变慢,一路裹挟而来的泥沙便开始堆积,将河床逐渐抬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泄洪改道,也就形成了自华夏民族诞生以来便困扰着他们的河患。

其中,河道由稳定变得飘忽不定的过渡段,就是在开封一带。在开封之西,河道相对稳定,而在开封之东,河道动辄发生几十度的大偏转,历史上的入海口北至燕地,南至淮河,走到哪里,就一路祸害沿岸人民。

北宋定都开封,自然也就深受河害。为了防止黄河泛滥,宋人在黄河两岸修建堤坝,但堤坝阻止不了泥沙的堆积,随着河床的抬高堤坝也越修越高,最终河床高出了地面,形成了一道地上悬河。

而这道悬河形成的起点,就是开封西北五十里处的阳武口。显而易见,水往低处流,只要黄河在阳武处奔出堤坝,那么必不会回归悬河旧道之中,而是在中原大地肆意奔流着,寻找其它可能的通路,一场无比的灾难也会随之降临。

此时,元将合丹看着这奔腾的河水,胸中亦有震撼,一时竟失了神。

直到一名亲卫急来报告道:“大王,北边有贼兵来了!”

“什么?”合丹一惊,抬头看向了北方。他站在堤坝上地势较高,果然看到了北边有黑点接近,“他们不是在卫州么,怎么来这边了……事泄了?”

另一名将领赵匣剌劝道:“安童丞相下了令。东边的贼兵到了开封,北边又有贼兵过来。大王,事已至此,不能犹豫了。”

合丹叹了一口气,道:“也没办法了……都退后吧,这把火,我来点。”

众人装模做样劝了几句? 还是执拗不过他? 然后飞一般地向西边退却。

合丹最后看了一眼北方逐渐接近的东海骑兵? 下了堤坝,骑上自己的那匹西域骏马,然后从亲卫手里接过一杆火把,又看了看前方挖了个大洞的坝底? 摇了摇头。

实际上元朝颇善于治河? 历史上元初大兴河工,疏浚了一系列水利工程? 并稳固了黄河河道,后来还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善于治河,同样也就善于毁河? 四十年前? 南宋端平入洛,蒙军就是扒开黄河,毁了宋军的水运,拖垮了他们的补给? 才成功歼灭了已经收复洛阳开封的宋军。现在? 他们又要故技重施了。

扒黄河其实也不是个简单工作,堤坝修建不易、摧毁亦不易。宋军端平入洛失败之后,蒙军占领中原? 又重修了河堤,将黄河导回旧道,修得还不错,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了1288年才再次出事。如果是历史上这段完善的堤坝,那么想要毁坝,得调用大量人工花费十天半个月的功夫才行。但是,这个时空,自山东之乱后,中枢就失去了维护黄河的兴趣,河坝一直没修缮过,到现在已经岌岌可危了。前阵子,元军更是以修河为名,勘探出河堤的薄弱点,挖坑埋了大量火药,只等用上的一日了。

如今,前线节节败退,敌军逼近开封,显然就是改用的时候了。

合丹闭上眼睛,默念一句:“大元想渡过这个关口,就靠这个了。长生天啊,有什么罪责都怪在我身上好了。”

说完,他就睁开眼,把火把扔在了地上,然后立刻拔马向西奔去。

地上事先已经用火药洒成了一条线,火药遇上明火立刻开始燃烧,火焰沿线一路烧了过去,一直进入堤坝的一处溃塌段之中,然后烧进了一排装满了火药的棺材里,然后就是——

轰!

轰!

轰轰……轰!

整个大地都在震颤着。

原本掩埋火药棺材的土石首先被抛散出来,大片的烟尘飞上了天,其余位置的泥土也骤然膨胀,然后又塌陷了下去。

爆炸过后,最初一段时间相当平静,没什么大动作,只有松软的土石不断垮塌着。

然后,冲刷着两岸的黄河水开始自垮塌处渗出来,进一步软化了泥土。就在突然之间,一股水流冲开了一个小口,向南边流出来,然后就在眨眼间,这个缺口一下子扩展到了惊人的程度。汹涌的河水夹杂着泥沙和土石从缺口中奔流而出,瞬间就吞没了因塌方而产生的斜坡,向广阔的平原上漫出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河水在中原大地上肆无忌惮地流淌着,向东、向南、向西,淹没了草地灌木树林。在冲刷出新的河道之前,它将继续这样漫无目的地奔流着,制造一大片黄泛区,给这个混乱的时代抹上一笔浓厚的颜色。

与之相应的,进入下游悬河的水量急剧减少,黄色的河床渐渐露了出来……

原本元军躲了半里地出去,觉得已经够远了,现在一看觉得还是不保险,干脆又继续向西南郑州的方向逃去。

合丹回头看了这奔淌的河水一眼,咬了一下牙,回头继续策马疾驰着。

……

大河的另一边,夏有书和宁惟俞率部驱散了阻拦的元骑,冒险上到了北岸的河堤上,看到了南岸决堤的景象,却看着这奔涌的河水无能为力。

宁惟俞恨恨地骂道:“这群畜生!这下子下游不知道多少百姓得流离失所!”

夏有书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捏进了肉里:“必须让他们付出代价!”

宁惟俞又看了黄河一眼:“现在怎么办,找人来抢救还有用吗?”

夏有书看着这蔓延几公里(宽度)的大河,遗憾地摇了摇头:“人力有时而穷,这自然伟力,即使我们也是没法对抗的。走,这里危险先不呆了,我们回头去把阳武县占了,报告后方,再合力应对!”

……

不久后,开封。

“那,那就是开封铁塔了吧?果然惊人!”夏知拙用望远镜看着远方的高塔,惊叹道。

他今日率军继续沿河西进,此时终于到达了开封城北的方向,离城不过十余里了。在这个距离上,凭肉眼已经能看到开封的地标性建筑、北宋时修建的高近二十丈的开封铁塔,这意味着开封城亦不远了!

夏知拙欣喜地说道:“到了此地,都未有元军拦截,这是惧了!快,传令下去,急行军,两个时辰内我要自陈桥门入城!”

命令刚传下去不久,卢永望就赶来劝道:“少主,越是胜利在望越不能松懈,此时不宜冒进,还是先在此地设营掘垒,立于不败之地,再图进取,城中先派几队先锋探上一探吧。”

夏知拙一拍脑袋,从善如流:“先生说的是,那赶紧从船上把器械卸下来,然后……”

这时,河岸的方向传来了一阵嘈杂声,两人有些奇怪,立刻赶过去查看。

“怎么回事?”

“少主,这河水在降啊!”

“什么?”夏知拙惊讶地看去,果然发现岸边堤坝上现了一大片湿漉漉的浸水区出来,显然是水位下降之后留下的。以此为参照,水位还在继续快速下降着。

他不由自主地退后了一步:“这,这是出什么事了?”

也不用很久,西边散出去的游骑就疾奔回来传达了真相:“少主,不好了,西边,水,水漫过来了!”

……

不久后,陈留。

陈留位于开封东南五十里处,睢水(通济渠)经开封附近流过,又经陈留直达东南的宿州。水路即是大军的生命线,换言之,徐军自东南前往开封,也必得经过陈留。

昨日,听闻夏知拙独走,李庭芝也不愿入开封的首功被他夺去,率徐军轻装急行,于今日抵达了陈留。可是现在……

睢水水位突然暴涨,滚滚黄水自上游而来,一下子染浊了原本相对清澈的河水。河上的粮船也跟着不断升高,左右飘移,引发了船工的惊呼。

——更远处,还有更大的洪峰袭来,一边行进一边吞没了两岸的土地。

原本睢水沿岸是不错的农耕地,陈留县为数不多的人口大多聚集在沿岸耕种。如今这汹涌的黄水漫来,瞬间就吞没了成熟在即的冬麦和开春后新种得田地。农民们望着劳作的成果被毁,欲哭无泪,更也没时间痛哭,只能呼唤着家人,带着不多的家当,赶着牲畜,前往内陆高地避难。

“滚开,这里是军中要地,不准接近!”

一处高地上,几名徐军游骑奔驰着,驱赶接近的难民。按兵法要求,他们扎营的时候就选的地势相对高的地方,因此暂时避过了这场水患。难民们自然也发现了这一点试图过来避难,但兵丁没接到上面的命令,不敢将他们放过去,只能驱开。

难民们都已经跪下磕头了,但还是无法过去,只得哭哭啼啼再寻他处了。

正在这时,蔡高澶举着一张纸匆匆出营赶来,出示给游骑们:“莫赶了,国公有令,放民人入营前避水!”

有了命令,骑兵们自然不会再为难,让开了路。

难民们千恩万谢逃往营前,紧紧地蜷缩在壕沟之外,无助地看着外面的漫漫黄水。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徐兵拿了些铁锨出来,要他们掘土为垒,防止河水进一步高涨。他们寄人篱下这点也是应当的,干起活来也顺手,很快就动了起来。

营内,李庭芝站在望楼上,看着四面八方的大水,叹道:“端平旧事,又重演了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