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661章 临安事变 三 先进火炮系统

医侦朝野 第661章 临安事变 三 先进火炮系统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1273年,4月14日,9:00,钱塘江口。

17式轻型舰载速射榴弹炮,是脱胎自陆军的15式野战炮项目而诞生的一款后装线膛火炮。

15式单就炮身部分来说,完成度很高,设计优秀,威力强劲、装填便利、精度惊人,但是装到炮车上之后,却困扰于巨大的后坐力所带来的制退和复位问题,导致实力无法有效发挥。

这一点让陆军炮兵非常头疼,但是对于海军来说却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不需要把火炮在泥泞的野地里拖来拖去,大可以用早就成熟的重力式斜轨炮架来解决这个难题。所以,他们很不客气地把15式的设计抄了过去,采用相同的88mm口径和弹药,只是身管加长到了25倍径,装到了船上,应运而生成了燎原级的真正主力舰炮。

实际上,海军大佬们对17式非常满意,本想给燎原级所有炮位都装上的。只是这炮前年才定型,产量有限,而且尚未经过实战检验,万一出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毛病就不美了,所以才在下炮舱中装了一层经典而成熟的鲲炮以保底。

现在,与憋屈的下炮舱不同,上炮舱的炮兵官兵们意气风发,准备用这种新宝贝好好请敌军吃顿大餐。

负责这层的枪炮副官周宏大尉与舰桥通了电话后,大声对炮手们吼道:“弟兄们,今天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不用客气,第一发就装上穿甲爆破弹,轰他娘的!”

爆炸弹在陆军中早就很普遍地应用了,但海军对此一直很保守,因为船上的环境更封闭,弄不好还没炸到敌人就先把自己给炸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敌我技术都在进步,又有了燎原级这样的新锐战舰和17式这样的先进火炮,再不应用也就说不过去了。所以,这次两艘燎原级上配备了多种爆炸弹头,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平时都是妥善保管在水线之下底舱之中的弹药库里,即使是战时也不会一股脑堆在炮舱里,而是通过升降井随用随取,炮位旁边仅有的几枚也会放在用嵌铁木板特制的分格弹药箱里,以防一个失误全舱遭殃。

现在,根据周宏的指令,炮手们便从弹药箱中取出所谓的“穿甲爆破弹”——这是海军特有的爆炸弹种,实际上就是皮更厚、装药更少的榴弹,兼顾了穿甲能力和破坏力,可以穿透厚船壳之后再爆炸,而且万一在自己这边走火了也相对安全些。它是一枚整装弹,弹头已经与内装发射药的黄铜弹筒组装到了一起,因此装填起来非常简单,左边的炮手拉开横楔式炮闩,右边的炮手直接把炮弹塞进去,左边再关上门,这便搞定了,相比旧式前装炮的装填简直是眨眼间的功夫。

顷刻之间,左舷的十门17式便已经装填完毕了,周宏对此非常满意,巡视了一遍之后,便走到炮舱中央稍偏后一点的信息台前。炮舱的这个位置由于有烟囱穿过,连带着隔热层占据了不小空间,所以不方便布置火炮,转而安装了一系列的仪器和仪表。

他一边透过炮窗看着远处只有一个小点的南宋水师,一边盯着天花板上一个遍布着各种指针的仪表盘,默念着上面五花八门的数据,等待本舰进入战斗位置。

“2300米,10.1节,78度,快了……”

燎原级装备了划时代的先进火炮系统,而所谓的“先进系统”并不单单只是指火炮本身而已。

要知道,海上炮击不同于陆地,你在动,敌人也在动,不但前后动,还会随着海浪上下起伏左右横摇。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射击场景,影响命中的因素绝不只在火炮身上。线膛炮虽然比滑膛炮精准得多,但如果只靠人眼瞄准,那么在这么复杂的场景下其实也准不了多少,隔远了都是听天由命,还是只能逼近到几百米的肉搏距离才能有足够的命中率。

而如果还是这样野蛮作战的话,那未免就显得有点美中不足,仿佛革命性的新火炮只是稍微强了一点快了一点而已,并没有产生代差性的进步,无法形成碾压式的无伤作战。当然,东海军人不畏牺牲,可不需要牺牲的时候为什么非得浪费生命呢?

所以,这套“先进火炮系统”,并非只是火炮的革新,还包括着更难被人注意到但更具革命性的信息技术革新,凝聚下来就是“先进观瞄子系统”、“先进信息子系统”和“先进火控子系统”三个重要部分。

现在两艘燎原级正在宋军目瞪口呆的目光中进行一次阵前大转向,船帆已经收了起来,纯靠螺旋桨的动力向东南行进到了宋军大横阵的右翼边缘。

就在宋军以为她们要就此逃跑的时候,两艘巨舰却突然又向右急转,一前一后用左舷对准了宋军舰队的正前方,将完美的身姿和黑洞洞的炮口一同露了出来。

而在这一系列绚丽动作进行的同时,燎原级艏艉两端的测角仪却始终对准着宋军最右翼的那艘大战船。这是东海人惯用的经典的三角测量手段,燎原级仍然沿用着,不过却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两台测角仪被安置在万向架上,如此一来可以减少一部分因晃动而产生的误差,从而使得测量数据更为精确。

不仅如此,舰桥顶部还有两个相距甚远的“望远镜”对准着目标。这实际上是两台特殊的潜望镜,由一名经过特殊训练的观察员操纵,双眼分别观察一只镜头并不断调整角度,若是没有同时对准目标则会产生重影,否则就会在眼中形成稳定的实像。而看到实像的时候便说明两个镜头精确地对准了目标,通过计算两个夹角,便可以计算出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套光学测距装置实际上同样应用了三角测量原理,但不受本舰运动影响,精确度要高得多,当然,对于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高得多,不是轻松能制造出来的。

这一新一旧两套测距系统合在一起,便是“先进观瞄子系统”,可以更准确地测量目标距离,从而为进一步的火控奠定了基础。

“1.554,1.570……”“1933……”

舰桥之中,火控组的一名少尉正读着仪表上显示的两组数据。它们分别来自于旧系统和新光学系统,前者给了两个角度,而后者直接传回了测距值——能直接从仪表上看出数据,这就是“先进信息子系统”的功劳了。

观瞄所得的数据被转化为电信号,直接通过电缆传递到了舰桥中,驱动仪器内部的机械零件按特定的次序运行,间接带动仪表上的指针指示出数据。虽然在后世看来是不太准确的模拟计算,但对于现在来说已经足够准确和先进了。

少尉正要对角度数据进行查表,关大富就打断了他:“直接采信光学数据,开始计算吧!”

根据之前实验的结果,光学系统的准确度要远超旧式测距装置,现在船上同时保留了两套装置,与其说是相互印证,不如说是留个备份而已。现在没出什么状况,直接采信新系统即可。

“是!”

少尉立刻在另一个仪器面板上操作了起来,这个面板不小,但现在上面只有“距离”一行参数,只要把下面的数字旋钮转到相应的位置就好了,然后四个标明了“实心弹”“穿甲爆破弹”“高爆弹”“榴霰弹”的指针瞬间指示出了各不相同的用密位表示的角度值。而且就在同时,距离参数和这四个密位值也同步传递到了炮舱中的仪表板上。

这个面板背面是一台中央塔出品的机械式计算机,唯一的功能便是根据距离值输出不同弹种所需的射角。这看上去很神奇,但实际上并不复杂,因为省略了诸多影响因素后,它的内部结构只要几个旋转运动便可搞定,核心技术其实是在仪表盘的非线性标注上。

“真是快啊。”看到数据瞬间出现,关大富由衷地感叹起来,但实际上他对它并不太信任,又抄起表格确认了一下,“15.3……嗯,都没问题。”

还好,并没有出错。

与此同时,另一名少尉在另一台更复杂的机器上,根据本船航速、航向角等诸元计算出了更微妙的横向射角,同样同步到了炮舱之中。

这两个装置加起来,便是所谓的“先进火控子系统”了,根据数据迅速计算出统一的射击参数,从而减少射击的准备时间,取得更好的准确度。如果只是这样,那比之前的查表其实也并没强出多少来,但这套火控子系统更根本的优点在于反应迅速,并非给完一组数据就完了,而是随着双方位置的不断变动,在随时更新着数据,这对于炮手来说就极有参考价值了。当然,这样的火控在后世看来仍然是小儿科,风力和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都没考虑进来,但还是那句话,在现在已经足够先进了。

舰桥地板之下的上炮舱之中,周宏仍然在盯着头顶上的仪表板。这个板子可分上下两半,上半显示的是距离、航速、风向等“客观数据”,而下半则是火控组给出来的射角等“主观数据”,炮手可以直接照抄主观数据,也可以凭自己的经验根据客观数据进行微调。当然,自己调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比主观数据要强,而要不要调、怎么调的责任重担实际上就压到了周宏的肩上。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周宏的压力也逐渐增大,正当他如坐针毡的时候,一通来自舰桥的电话突然拯救了他。

“是,明白,先校射,1500米正式开打!”周通拉着电话走到了中央的05左和06左炮位前,对炮队长说道:“按给定数据来,先来两发试射!”

燎原级上的炮兵组织结构沿用了海军的成熟经验,每个小队负责两对炮,而上炮舱的05、06炮位位于整艘船的正中央,可谓是核心炮位,自然要由技能最为熟练的炮队负责。

宋子实上士就是这个小队的队长,他接到命令之后,不二话,直接拍了拍05左炮位射手的肩:“知道了吧?开始瞄准吧。垂直正00-83,水平负00-14。”

射手根据他的指示,带人转动摇柄,将火炮仰角调整到了大约5度,又仔细地转动瞄准具,使它略微向右偏了一点点,这样瞄准时炮口会略向左偏,以补偿因本舰向右运动而产生的横向偏差。然后,他就坐到炮身左侧的瞄准位上,用右眼透过瞄准具的望远镜看向了远处的目标——17式的射程高达三千米甚至更高,如此远的距离已经不可能用肉眼去瞄准,只能借助光学器械了。足以用来瞄准的望远镜同样不是个简单东西,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也就是这几年受益于工业水平的提升才能可靠地制造出来,但仍然很贵。

即使有瞄准镜,想准确对准几千米外的目标也不是个简单的任务,因为本舰在不断地运动和摇晃,稍一晃就会使镜头内的景象产生巨大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炮位右侧还有一人在专职负责调整炮身的平衡,他盯着炮架上的重力式垂直指示器,手握两根摇杆,随着船身的摇晃不断微调着炮管的角度,使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保持相对稳定。这样的人力垂稳不可能太精确,但总比听天由命强多了,在他的帮助下,射手只需要指挥队友调整水平射角追踪目标就行了。

17式的炮架沿用了之前的成熟设计,靠近炮窗的位置有一根固定的转轴,而尾部放置在后面的一道弧形铁轨上,这样就可以不费力且大角度地调整水平射角了。

两名炮手协力转着炮尾的转轮,使火炮水平旋转,而射手口中念念有词,指挥他们的动作:“左左左……停!”

当宋军最右翼的那艘大战船在瞄准镜中稳定出现的时候,射手突然喊停,然后稍一确定准星的位置,果断扣下了扳机。

随着扳机的扣下,炮闩内部的击针被释放,猛地撞向药筒底部的底火。药筒内部有六件硝化纸包装的药包,每包都装着三百克黑火药,这些黑火药被压缩造粒成棋子大小,以取得最适应17式炮管的燃烧曲线。现在,这总计1.8kg发射药在底火高能射流的激发下,渐次爆燃释放出巨量的高温气体,有力地推动了7.1kg的穿甲爆破弹弹头向前加速,弹头周边的铜质弹带嵌入膛线之中,使得弹头一边前进一边自转。最终,在弹头通过2200mm长的炮膛出膛的时候,已经加速到了450m/s的高速。这几乎已经是普通黑火药能达到的顶尖水平了。

与此同时,安置着炮身的炮座猛然后坐,沿着炮架上倾斜的钢轨一边后退一边上升,最终停了下来。这样的设计能够用火炮自身的重力有效地吸收后坐能量,复进的时候也相对省力,虽然简单但很是有效,即使对于现在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

现在燎原级上的炮架相比当初的原始设计几乎没有变动,只是在炮座两侧加装了两根管状的配件,管内有一根粗大的弹簧。这样炮座后退时弹簧被压缩,可以减少后坐距离,复进时弹簧释放弹力,可以加快复位速度,对于提升射速有很大帮助。

这弹簧看上去形状简单,但依赖于基础冶金学,是将锰钢精心冶炼加工并热处理才能做出来的,而且寿命有限必须要定期更换,成本可不低。不过好在它只是配件,即使不装弹簧,整个炮架依然能完成制退复进动作,只是耗时要长上一点。现在有它的帮助,炮座很快达到了最高点,又在弹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前运动,没多久就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可以再装填了,整个过程相比旧式火炮简直可称电光火石的功夫。

另一边,弹头出膛后,一边自转一边向前高速飞行,划出一道平滑而稳定的弧线,直直地朝目标撞了过去。

不但炮舱中的周宏和宋子实等人紧张的盯着前方,上面舰桥之中的诸人也瞪大了眼睛看过去,而舰桥位置更高,看得也更真切——这其实有点废话,这么高的舰桥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指挥海战而设立的啊!

然而令众人失望了。即使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炮弹还是与目标擦身而过,落在了目标左侧约一个身位的海面上,激起一根小水柱,片刻之后又爆炸产生了一片水花和乱波。此外,就没有其他的效果了。

“哎……”

虽然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想首发命中实在是有些做梦,但真的落空之后,不免还是对士气造成了一定的挫折。

但是,韩松看到结果后,反而高兴地喊了起来:“好,第一发就打到旁边了,接下来还跑得了?就这个参数,也不用等一千五百米了,全弹发射,火力覆盖过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