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 第9章 人生已多风雨 中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第9章 人生已多风雨 中

作者:海里全是水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2:29 来源:笔趣阁

从老金头去世到现在,已经有36年了。在这期间,西皇城根的宅子中,发生了许多事情。

刘老师夫妇走了,带着他们的小儿子刘汗青,在首都和平解放前,被裹胁到了湾湾。他们的大女儿刘菡雯,在孙家2万美金的资助下(得到老金头遗产的孙家,还是非常富裕的),正在欧洲留学。曹天宝将情况写信告诉了她。刘菡雯没有回国,直接从欧洲去了湾湾,找到了他的父母和弟弟。这些年,通过香江郑子芸家的中转,刘家和孙、曹两家书信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转业归来的孙承和曹大厨,又干起了自己喜欢的老本行。孙承在首都房管局工作,正处级,带工程队进行公共设施的修缮。曹大厨则是正科级,去了华北楼饭庄当店长。孙承的妻子袁秀萍早他们一年就在教育局工作了,后来还把出了哺乳期的郑子芸拉了进去。她们和其他同志组成的工作队,十几年如一日,在首都的农村开展扫盲以及适龄儿童入学的宣传教育。其间,她们先后多次荣获了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主席和总理的亲切接见,这也是孙、曹两家在十年特殊时期,没有受到迫害的根本原因。

小院中又出现了新的面孔,孙家老三,孙承的小女儿孙卫红,与曹勇的妹妹曹月,先后脚地出生了。

有生就有死,这是生物的客观规律。

小院中的4位老人,先后病逝了。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孙承,因公牺牲了。

那是在曹勇去往香江的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夏天,一个狂风暴雨的傍晚,孙承带队在某部委的办公院中进行危房抢修。房子旁一棵大树的树枝被风刮断,压在本已岌岌可危的房顶上。房塌了,身先士卒进行工作的孙承牺牲了,终年48岁。

孙承是小院中的主心骨,他的离世,仿佛天塌了一样。当时事发突然,袁秀萍郑子芸的工作队,还在远郊的山区里工作,一时联系不上。孙家老大孙卫国,在水木大学土木工程系,准备上最后一年学,现在正利用假期,在跟着工程队实习。

院中就剩下准备上高三的孙卫民和小学刚刚毕业的孙卫红、曹月三个小的,在家过暑假。这时,平时闷声不响的曹大厨挺身而出。接到消息的他,没有慌乱。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一边陪伴、安抚三小,一边妥善安排好孙承的后事,直到其他人得到消息,陆续赶回家中。

几天后,在八宝山首都革命公墓的三号告别室,被追封为烈士的孙承同志追悼会正在进行着。庄严肃穆的灵堂中,孙承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原部队的首长、战友,以及孙承生前的好友,聚集在这里,与孙、曹两家人一同追忆着孙承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并向孙承的遗体告别。

姜秀萍带着孙卫国、孙卫民兄弟俩,忍着泪水,看来宾表示感谢。而躲在后面的郑子芸,和孙卫红、曹月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孙卫国的未婚妻李翠凤,搀扶着住院多日,自知时日无多的古稀老人曹天宝,站在一旁。她不时用手帕擦拭着老人眼中流出的泪水,却不知自己的脸上,早已挂满了泪珠。

曹大厨再也忍不住了,他冲出礼堂,蹲在墙边号啕大哭。孙承如亲哥哥一样关心爱护着他,小时候,孙承用自己并不强壮的肩膀,为他遮风避雨;长大后,以身作则,引领他寻找人生的方向。泪眼婆娑中,曹大厨仿佛再一次看到了孙承那宽厚、睿智的笑容。

遵照孙承生前的意愿,他的遗体被火化了。骨灰由长子孙卫国在一年后,撒入大海。在转业回来后,孙承按照遗嘱,也是这样处理老金头的骨灰,他很认可这种做法。孙承说:“死人还能跟活人争地不成?如果人人死后都要一块地,那若干年后,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能有什么?自我以后,家人全部这样处理后事(火化加海撒)。”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生活仍然在继续。

1965年对小院里的人来讲,很是平淡。孙卫国毕业了,分到了国家建工总局。孙卫民高中毕业,带上了大红花,参军走了。这哥俩算是把孙承的事业,分头继承了下来。姜秀萍和郑子芸继续下农村扫盲,孙卫红和曹月小姐妹俩一起上初中二年级。孙卫国的未婚妻李翠凤也毕业了,分到了华夏青年报社,其它也没有什么了,对了,曹大厨又胖了两斤。

接连失去亲人的小院,在65年缓缓地休养生息。原本应逐渐恢复生气,结果却在1966年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

首当其冲的就是身为教育局干部的姜秀萍和郑子芸,在红小将们试图抓走她俩进行批斗的时候,郑子芸机警地拿出了一张照片,那是她们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与主席的合影。照片一出,鬼神避易。红小将们仓皇离开了。这时工作队的工作早已停顿了下来,大家人心惶惶的。教育局的领导,出于保护他们的目的,将他们分散调到了下属的幼儿园。当时,学校都已经停课,孙卫红和曹月也回到家中,教育系统唯一未受牵连,还勉强维持运转的部门,就只有幼儿园了。同时,华夏青年报停刊,李翠凤因为是三代贫农出身,并且毕业工作不足一年,平时又表现良好,所以审查合格后,被调到公民日报社工作。

华北楼的店长曹大厨也涉险过关了。原本他的职务是属于被批斗范围的,但一来他是军转干部,有政治印象加分;二来,华北楼所属的武宣区红小将中有一陈姓头目,以前曾和家人在华北楼吃过饭,对曹大厨的厨艺很满意(曹大厨经常“不务正业”,抽空就跑到后厨亲自掌勺,并会询问顾客的意见和建议。)所以,曹大厨便逃过一劫。

福祸难料,曹大厨这边因为陈头目的原因,躲了过去,但小院这边就有了麻烦。小院属于cx区,这边的红小将头目是武宣区的死对头。原本不在意的他,得知那边陈头目出面保下了人。他本着对手做的事,自己一定要添乱的原则,一纸命令,将小院征用,后来又嫌小院太小,索性将原宅基地的另外半边的房子,也作为驻地一起征用了。

被赶到大街上的孙、曹两家,抱着匆匆收拾的行李,正手足无措的时候,一辆疾驶过来的卡车,带来了戏剧性地转折。陈头目听说对手为了打击自己,强征民宅,把自己刚刚保下的人赶出了家门,顿时大怒,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于是他派车将孙、曹两家接到了自己管辖的武宣区,并找了一个院子把两家人安置了下来。

院子在和平门到前门之间的胡同里,是一个很小的院子,总共也就50多平方米,只有一溜四间偏房(房子东西朝向),房间也很小,不足10平方米,原来孙家宅子,正屋最小也在20平方米以上。

条件相比原来,艰苦了许多。但这时,两家人没有怨言,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这动荡时期。

新家虽小,却被两家人安排得井井有条。曹大厨夫妇、姜秀萍各住一间,孙卫红和曹月合住一间,孙卫国准备结婚,所以也单住一间。他们在院子不大的空地上,还搭起了一间小厨房和一间饭堂,像以前一样大家共用。

运动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展开,孙、曹两家人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生活着。

时间又过了两年。

1968年10月的一个傍晚,准备在春节与孙卫国结婚的李翠凤,下班后匆匆跑过来,说了一个对孙、曹两家,尤其对孙卫红和曹月来讲,如同晴天霹雳的消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