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调教初唐 > 吴王李恪的事迹

调教初唐 吴王李恪的事迹

作者:晴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9:16 来源:笔趣阁

作品相关吴王李恪的事迹

三皇子李恪,生于武德二年或三年。玄武门之变时,估计约有7-8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目前一些无良电视剧的剧情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一个7-8岁的孩子也能上演一出波澜壮阔的夺嫡诗史?更不要说发展什么其他剧情。

估计此时孩子还在母亲和父亲面前混闹呢。

史料所载,唐太宗对这个第三个儿子还是比较喜爱的,当然不能与嫡子相比较。这很明确,嫡子与庶子在古代的地位的差别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总之,按照古代制度:“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这个制度是国本,不可能轻易撼动,皇帝也不是说了就算的。

在三皇子李恪年幼时太宗是比较喜爱的,虽然在武德三年封蜀王后,但以年幼而一直留在内廷,直到贞观十年。

按照唐朝制度,庶子成人后必须离开京城前往封地。因此不管唐太宗愿意不愿意,李恪都必须遵照制度离开京城,前往封地。

于是贞观十年,李恪晋封吴王,他必须离开太宗前往封地任职。这个时候太宗显示出对这个儿子的不舍: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可见,太宗对制度和对李恪的地位的明确,尤其是这句“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

流露出太宗的无奈。然后太宗的期望也表露出来:“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大家看仔细,太宗说得是庶兄弟无危亡,也就是庶子和嫡子的分别,太宗希望李恪能担当起维护庶子们平安的职责,说明在庶子中太宗对李恪的器重,也是他以后能被考虑立为太子的一个方面。

在旧唐书中提到太宗有一篇书戒,一些MM立刻就说,看是李恪不安分,太宗对他的警示。呵呵,说得以未免太没人情味了。这其是就是一篇父亲对即将出行儿子的教诲,语言朴实,表达了太宗严父和慈父的真情。从这里我开始对太宗这位君主下了颇具“人情味”的看法。新唐书的解释就更正面了:“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

很多人想给李恪泼夺嫡的脏水,未免泼的有点远。李恪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克尽职守,低调而自在。

我们继续李恪的话题。也就在李恪奔赴封地的时候,贞观的朝局发生了一些潜在的变化。什么潜在的变化呢?李世民已经开始考虑更换太子了。也就在贞观十年的时候,李世民开始为李泰当太子积极筹划,允许其在府邸开设文学馆。其心昭然若揭。谁都知道开设文学馆是李世民的专利,正是文学馆的开设为李世民夺嫡立下了不小功劳。呵呵,可李世民想的过于简单:“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此一时彼一时。

李恪尽管聪颖非常,但那皇子的骄恣和父亲的备加宠爱却使他这年冬季惹了祸:他频繁外出射猎,使安州百姓的禾稼很受了些损失。李世民知道后大怒,立即下令免去李恪官职,并削去食邑三百户!爱之切而责之重,李世民正国为对李恪寄予厚望,所以对他的过失也绝不姑息宽贷。李恪免职回京后,李世民于日理万面中找李恪单独作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子,将如之何?”

如果说李治是太宗十个成年的儿子中运气最好的一个,那李恪肯定是运气最背的一个。

总的说来,李世民的儿子分三类:第一类是不肖子,就是对皇位野心勃勃的几个孩子。李承乾、李泰、李佑最让晚年的李世民头痛不已。最后,流放的流放,幽闭的幽闭,诛杀的诛杀,结局最惨也最让父亲伤心。第二类是纵情享乐的浪荡公子,李愔、李恽、李慎、李明都是这种人,没什么出息,大部分让武则天给杀了。第三类就是少数几个没让父亲伤神,品行也还算端正的孩子。少得很,只有三个,李恪、李治和李福。李治不用说了,出了名的孝顺。李福是太宗的十三子,也是个老实孩子,虽然平庸了点,但品行还是蛮好的,后来过继给李建成,跟李治是唯一两个没死于非命的孩子,还陪葬昭陵,算是善终了。李恪跟李治、李福都不一样,那两人是天生的老实,李恪是低调。

太宗曾说吴王英果类己,这倒是个大实话,众所周知,李世民的家庭教育相当失败。12个这样的儿子中,矬子里拔大个也能把李恪拔出来。但是聪明又能干还不是李恪最大的优点,最可贵的是他深知一个人人都懂但却很少有人能做到的真理“做人要低调”。于是,他真得很低调,因为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还真是很少。

按理说,这么好的一个孩子应该是可以善终的。但是没有,因为有些人的锋芒是藏也藏不住的,有些人的灾祸是躲也躲不开的。所以很倒霉,他被人盯上了。

永徽四年,出了个大案子,那就是高阳公主两口子的谋反案。高阳公主因为情郎被杀相当不爽,继而对社会产生了报复心理,戴绿帽子的老公房遗爱是以前是跟李泰一起干事业的,夫妻俩在谋反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于是纠结一帮李泰的余党,扯起旗子准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料还没等行动就被哥哥房遗直给告了。这下可把长孙无忌乐坏了,立刻抓住机会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皇室“大清洗运动”。当然,清洗的主要对象不仅包括造反的李泰余党,还有早就想拔去的眼中钉李恪,这绝对是恶意的栽赃嫁祸。

我们的主角,房遗爱这个彪呼呼的却又窝囊软弱的纨绔很快就在长孙无忌留他一命的引诱中,作为证人告发了一向与他关系密切的李恪,可是他同样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这家伙,看的我生气,真恨不得抽这家伙一顿)

小王爷死之前曾大骂长孙无忌,骂得很难听,并恶毒地诅咒他不得好死。没想到权倾一时的长孙无忌后来真的栽了个大跟头,栽在铁娘子武则天手里,因为他不识时务地跟铁娘子作对,但没有斗过这个女人,被流放并且死了。

因为李治的无能,才让长孙无忌费尽心思地要消灭一切会威胁到外甥皇帝宝座的不安定因素;因为李治的软弱,才让长孙无忌能轻而易举地借皇帝之手顺利的除掉李恪。菩萨心肠的李治哭着对长孙无忌说,好歹是我亲哥哥啊,你竟忍心下手!唉,可是话说回来,难道这宣判的诏书不是你唐高宗亲手按得大印么?绝对是鳄鱼的眼泪。

李恪这一生,除了感叹他时运不济外,我真的无话可说。

这个人死的挺冤,这么多年了,就请21世纪的各位观众口下留情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