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第一氏族 > 章七五四 会晤

第一氏族 章七五四 会晤

作者:我是蓬蒿人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37:21 来源:笔趣阁

旬日后,吴国大军兵临徐州城下。

第一批陆续抵达的十万兵马,并没有贸然攻城,而是选择在城外扎下营寨,并且把营墙建造得格外坚固,壁垒森严。

一应兵马,没有尝试游掠四方、控制周边,而是摆出了防御阵型,紧紧护卫在大营内外,保持着随时可以应对突发状况的态势。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赵宁还在徐州不曾离开。

翌日,吴王杨延广带着大量吴国高手,亲自到了徐州城外大营。这不是坐镇中枢协调各方的位置,而是把自己用作了先锋。

很显然,这也是因为赵宁仍在徐州城。

这些时日,赵宁紧锣密鼓在武宁进行的各种动作,杨延广是一清二楚,摸不准对方的用意,心中对赵氏大晋的防备日盛一日。

故而,虽然杨佳妮告诉他赵宁不会久留徐州,但他仍需亲自确认。

亲自来到阵前,杨延广倒是不担心赵宁取他人头,除了有杨佳妮和众高手护卫,还有他自身境界提升,使得自信增强的原因。

在成就一方霸业后,杨延广顺势晋级王极境初期。

虽然耗尽了气运机缘,此生若没有意外很难再有寸进,但对他而言,沙场拼杀犯不着自己冲锋陷阵,这个境界已是够用。

既然来了徐州,杨延广不可避免跟赵宁见了一面。

这既是杨延广的意愿,也是赵宁的意思,只不过后者提出的双方见面地点,出乎杨延广预料——赵宁选择孤身来吴营。

在杨佳妮告诉众人赵宁的这个决定后,杨延广跟吴国群臣无不惊诧,有人佩服赵宁的大气与胆量,有人恼怒于赵宁不把吴国高手放在眼里。

就接不接受赵宁踏足吴营这件事,吴国官将们有不同看法,各执一词,激烈争论,在大帐里吵得面红耳赤。

提出反对意见的以王载为首——这位昔日齐朝、大晋的朝廷尚书,如今的吴国太傅。

他态度坚定、言辞凿凿地对杨延广道:

“赵氏虽然倒行逆施、狂妄自大,但赵宁这厮绝不是能够小觑之辈,尤其是他的军事才能,不说当世无双,至少也鲜有人及,如若不然昔日不会有大齐战神之名。

“他之所以提出要来军营,必然是想看看军营虚实,评判我军战力,方便来日有所应对!

“这厮经验丰富目光敏锐,往往能在不动声色间,于细节出窥探出对手的长短,在短时间内找到弱点!

“王上不要以为老臣是在危言耸听,老臣跟这厮先为友再为敌,对他再了解不过!

“大将军对这厮应该也很了解,当知老臣此言不虚。

“所以绝对不能让赵宁进入军营,哪怕只有一点危害,事关中原战局与吴国大业,半点都不能掉以轻心!”

王载的话得到了杨佳妮的点头认同。

但他这副还没见到赵宁,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模样,无论如何都显得过于谨慎、胆小,让出自吴国本地的官将很是不服。

“两军对垒之际,太傅怎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他赵宁厉害归厉害,终究是人不是神,就算能见微知著,那也得我们有破绽才行!”

反驳的是金陵吴氏子弟、建武军节度使吴俊,他一脸被小觑的不忿。眼下徐州城外的大军,以他的

部曲为核心,哪里能容忍对方贬低?

他继续道:“我建武军虽不是吴国至锐,但也骁勇善战,屡立功勋。别的不敢妄言,军纪绝对严明军容绝对威武!

“他赵宁就算来了,能看到的也只是我军将士的彪悍勇武,能生出的只有佩服尊重之念,绝不可能窥见我军破绽,觉得我军有机可趁!”

说着,他向杨延广抱拳,“王上,他赵宁既然敢来,我们就敢迎,也必须迎,若是避而不见,岂不平白让他看低了我们?

“往后他要是四处宣扬此事,说我们胆小如鼠,十万大军不敢面对他区区一人,大军士气岂能不受到影响?

“士气可鼓不可泄,这种平白助涨赵氏气焰的事,臣认为绝对不能做!”

王载听了吴俊这番话,觉得对方这是只想着意气之争,完全没有一点大局、长远之念,心里很是不屑,当即出言反对。

吴国官将很快以两人为首,分成两个阵营,吵得面红耳赤、唾沫四溅、沸反盈天。

到了后来,争得急眼的双方官将,言语逐渐不堪,甚至开始展开人身攻击,污蔑对方的人格品性,场面颇有些失控。

这样的场面让杨延广颇有些头疼,也有些不满,认为这些官将很没规矩、风度。

但既然杨氏走得是寒门路线,依仗得是士大夫阶层,施行得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方针,他就不能不尊重对方的发言权。

杨佳妮见众人争得声势浩大,连帐篷都似要给掀掉,心里觉得有些荒诞滑稽,禁不住暗暗摇了摇头。

赵宁只说了一句要来吴营,人还没露面,就让吴国官将自己争斗起来,搞成这个乱糟糟的样子,还能说对方不是神人一般的存在?

最终,杨延广拿了主意,终止了众人的争论。

他的意见偏向吴俊一些,故而选取了对方的谏言。

定下了方案,接下来就是做准备。

杨延广严令吴俊,好生整顿军容,务必把军营布置得严丝合缝,绝不能让赵宁看到一点不足之处。

再挑选身高体壮、修为精悍之辈,身着鲜衣亮甲全副披挂,届时分作两班摆在中军,叫赵宁好好看看吴国锐士的风采,免得对方以为只有燕赵之地多豪烈勇武之辈,生出看不起吴国将士的心思。

至于众官将,届时绝不能展露出意见不合、纪律松散的模样,要表现得众志成城、团结一心,该有的风骨自信不能丢,绝不可有半分畏惧之态,连谁能说话谁不能说话都有规定。

事无巨细,林林总总一大堆,杨延广说了大半天,军营也热火朝天的忙碌了大半天,将士们急匆匆的奔走准备,闹得鸡飞狗跳。

好不容易准备妥当,各方面都让杨延广满意了,太阳却已落山,没办法,杨延广只能派使者告诉赵宁,明日再行会晤。

得到杨氏使者的传讯时,赵宁正在跟扈红练、方小翠等人埋头吃饭,看他的样子,完全没有等着跟杨延广会晤,想着对方今日在军营设宴招待他。

这倒不是赵宁料事如神,对发生在吴营中的事情了如指掌,而是在黄昏降临时,还没有接到杨延广“邀请”的情况下,就决定按照往常的节奏吃饭。

他可没有等候杨延广的闲心与打算。

翌日正午,赵宁依照之前所言

只身到了吴军大营。

杨佳妮带着麾下文武在辕门相迎,她自个儿还好,神态举止跟平常没有什么两样,从始至终都是一副从容木然的状态。

但她身后的吴国文官们,却都挺着腰板扬起下颚,看赵宁的目光要么轻飘飘的,要么眯着眼睛斜着眼角,就差没有把“我不仅不怕你,甚至还敢瞧不起你”这句话刻在脸上。

至于吴国武将,站在后面的目不斜视,表现出了纵然是刀斧加身也凛然不惧的气度,站在前面的譬如说吴俊,则犹如一只面对入侵者的雄师,随时做好了扑上去厮杀的准备。

这样的场面让赵宁啼笑皆非。

无论面前的人是何种神态,他都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同样的气质:那是精神紧绷、严阵以待的气势。

说得好听些是全神贯注,说得不好听些便是草木皆兵。

他只是一人前来吴营而已,吴国文武却像是面对百万大军压境。

赵宁暗暗摇头,忍俊不禁。

吴国文武姑且不能让他心中生出波澜,那些站在道旁摆出迎接架势,实则是为了耀武扬威得高大甲士,就更是难以让他注意半分。

吴营的种种准备,因为赵宁的浑不在意,完全是做了无用功。

在大帐中见到杨延广,对方并没有表现得如何防备,态度很是亲切和煦,体现出一种八风不动、一切尽在掌握的气度。

寒暄的时候,他没把赵宁看作敌对势力的领头羊,而是以长辈的身份口吻跟他说话,提起往日相处的一些趣事,不时发出爽朗豪迈的笑声。

“我大军已是进入中原,徐州志在必得,宁小子,你手上没有可用之兵,我看还是早早退去为妙,免得陷入险境,到时候我是杀你不是,不杀你也不是,可就为难了。”

终于,杨延广说起了正题。

一番话,将高高在上之意展露无遗。

赵宁并未介意,直言道:“晚辈确实就要离开徐州,临行之前特意来拜访,除了问候之外,是有一件要事相托。”

杨延广大手一挥,“但说无妨。”

赵宁认真道:“前番张京擅动刀兵侵入武宁,战火弥漫数州之地,武宁百姓深受其害,家破人亡者不知凡几,沦为难民者超过十万。

“诸侯争霸,百姓何辜?

“这段时日,晚辈费尽心力,总算将武宁百姓安顿妥当,让他们重建了家园,终于可以放心离开。

“如今杨氏大军到了徐州,还请体谅武宁百姓之苦,爱怜州县万民,勿使百姓再受乱兵屠戮之苦、妻离子散之痛、背井离乡之艰。

“若得如此,晚辈感激不尽。”

说着,赵宁站起身,向杨延广躬身一礼。

杨延广怔怔坐在主座上,半响说不出话来,就像是给人一拳打中了鼻子,脸上阵青阵白。

陪坐在大帐中的吴国文武,无不五官纠结,如同吃了一碗苍蝇一样恶心,却偏偏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好事都让赵宁做了,好人都让赵宁当了,他们算什么?

往后他们就算做好了抚民之事,武宁百姓也只会认为这是赵宁不惜以身犯险说情,帮他们争取到的,只会感谢赵宁,他们屁都赚不到。

但他们还不能反驳,不能拒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