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由校的设想中,“平辽债”将分为一元、十元、百元、千元四种面值,涵盖了从平民百姓到权贵富豪的全部大明子民。
三年期,年利率为2%,发行总额为六百万。这是计划中的,还要听听毕自严和吴大章的意见。
而既然命名为“平辽债”,在平辽成功后,持有债券超过百元者,将能在辽东租地耕种,享受最低赋税的优惠。
没错,朱由校准备把“因粮”逐渐地变成固定的国家政策。
还是历史上的办法,凡是缴纳赋税在十元以下的农户,并不加征赋税,而对纳税十元以上的富户,则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征。
这个标准比历史上的五两又有提高,能够涵盖更多的百姓;而对富户的加征,也不是涸泽而渔,至少朱由校认为是能够接受的。
但脑满肠肥的官绅肯定会觉得肉痛,别说加征了,就是照常征收,他们还想办法隐冒偷漏呢!
好吧,既然那么贪财,那就让你们人财两空,都双手空空地滚去开发边地。
如果说皇帝之前才有些顾忌,要找个借口来处置士绅官僚;现在他索性不装了,朝廷制定颁布的政策,谁敢违反,谁敢不遵守,那就对谁不客气。
朕有那么厉害的军队,连建奴都能打败,还治不了你们这些既贪又蠢的王八蛋?
而从发行“平辽债”引申出来的想法,还不止这些。如果“平辽债”发行顺利,朱由校觉得可以让其在市面流通。
或许不是所有商家和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平辽债”,毕竟不是正规的货币。
但也不排除因为平辽战争的节节胜利,“平辽债”水涨船高,成为比较受欢迎的有价债券。
当然,朝廷和银行也可以推波助澜。开个债券交易所,银行进行逆回购,都是可以尝试的办法。
目的也很简单,将纸制的债券变成信用货币,为发行纸币并顺利流通打基础,作准备。
朱由校并没有把自己全部的想法写在密信上,老毕和老吴还不需要知道得太多,至少在短时间内不要混乱他们的思维。
咣!皇帝没写完结尾,就被一声响动惊扰了思绪,眼睛一瞪,神情不悦地看了过去。
其实声音并不大,只是皇帝太专心于大明的金融事业了,才被吵到而不高兴。
范小慧不小心打了磕睡,头碰到了旁边的屏风,刚缓醒过来,便看到皇帝有些怒气冲冲地望了过来。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在范小慧的印象中,还没见到皇帝如此的样子,吓得赶忙跪下请罪。
哼!朱由校用重重的鼻音表示了心中的不满,吓得范小慧跪在地上声也不敢出,头也不敢抬。
臭丫头,这可是你自找的。正想找个由头“责罚”你呢,你倒自己送上门来了。
朱由校整理了下思绪,把密信写完封好,才站起身走下御座,经过范小慧身边时沉声吩咐道:“随朕过来。”
范小慧从地上起来,垂首敛衣跟着皇帝,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皇帝要怎么责罚自己。
是杵你呢,还是杵你呢?
皇帝走在前面,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坏坏的笑意。
……………………
从万历四十六年,建虏努尔哈赤在兴京“告天”誓师叛明,辽东战争便不断传来噩耗,使得大明始终笼罩着一层阴云。
但对于不是辽东的百姓来说,那还是遥远的事情,除了赋税增加,并没有关系到自身的利害。
就算建虏占了全辽东又如何,没有人会想到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建虏会席卷天下,终结立国几百年的汉族王朝。
更没人想到,几十年后的战乱并不会放过谁,刀光血影、尸山血海谁也躲不过。活不到那个时候的,另当别论。
正因为如此,北方的百姓对战争的感觉都不强烈,更不要说南方的了。
所以,对于辽东战事的巨大投入,对于皇帝平辽的迫切心情,很多人并不理解,却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
但皇帝却不管这些,只关心国家的安危。甚至于,对于平头百姓的关心,也要多于权贵士绅。
这与历史上的帝王是迥然不同的,不依靠勋贵,不依靠士大夫,这是自古以来治天下的真义吗?
可不管有多少怨言,又有多少串联抵制,在至高无上的皇权下,在越来越严密的厂卫侦悉下,都被打得粉碎。
厂卫横行,内廷得宠,国衰乱象……
有人在怨毒地咒骂,但大明的国势,却已经有重振的迹象;辽东、西南的战事,也捷报频传,胜利可期。
诅咒或怨恨也只能隐在暗中,《大明论坛》却是唯一能够公开的喉舌,且掌握在皇帝手中。
不时刊载的文章,把那些道貌岸然的生员士绅,贪财忘义的奸商土豪,贪渎不法的权贵官僚,揭露批驳得体无完肤。
而且,对满口仁义道德、平时慷慨陈辞,遇事却无一策的“正人君子”,皇帝毫不留情面地罢黜、流放,朝堂反而清静了,政事反而顺当了。
这真是打脸啊,没了那些自以为不可或缺的官僚,结束了“众正盈朝”的局面,国事倒有蒸蒸日上的趋势,屡战屡败的辽东战场也是完全逆转,灭奴亦见曙光。
真以为没你们不行啊,真把自己当回事儿啦?狗屁!
看吧,政务照样运转,比以前还顺当;想当官儿的依然在寒窗苦读,吏部诠选的还是排着队。
这些变化对老百姓来说,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对官僚、士绅、生员等特权阶层,却是令人沮丧,不得不接受的变革。
随着“帝党”的不断扩大,为失意者说话的越来越少,甚至连同情者也鲜见。
而敢炸刺的不是被抄家流放,便是被砍头清洗,反对势力越来越弱,也越来越无人敢反抗,更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皇帝对此也能感觉得到,抄家流放的越来越少了,可断了他一条生财之道。
有一利就有一弊呀,朱由校很是无奈地表示:朕比老魏能干多了,才两年左右就摆平了文官集团,也没大兴冤狱。
当然,朱由校也得承认,打败了一个文官集团,他又扶植起了一个官僚势力。谁让想当官儿的那么多呢,都撒欢打滚地聚集到朕的身边。
只不过,新兴的官僚势力是听皇帝话的,皇帝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干。
尽管有刘理顺等忠心报效朝廷的,有倪文焕等投机附势的,但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从朱由校的角度来看,能够把自己的政策执行落实下去的,就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管那些官僚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是青史留名,抑或是加官晋爵,朱由校才懒得去猜想。干好部门经理就得了,朱大董事长自然会让你梦想成真。
可以说,执行力得到不断的加强,才能让朱由校的诸般政策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使大明重新振作。
而除了官员的执行力,几大商会的表现也令朱由校感到满意。
海商总会在赚钱的同时,利用海运给了朝廷很大的帮助。辽东的粮弹物资运输,很大部分都是海商总会完成的。
中华商会和江南商会则积极地执行皇帝的吩咐,一北一南依托大明的驿道和驿站,大力建设物流仓储设施,并尝试着开展了民间邮递的业务。
传书递信,在古代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能托熟人顺路捎带。时间上谁也拿不准,能不能送到也是很不好确定。
而朱由校通过行政命令让各大城市命名街道、确定地址名牌,又给民间邮递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尽管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但在世界上,目前又有哪个国家在大力建设仓储物流运输和邮递体系?
中华商会是先开始行动的,吴大章也是卖力。北方的应该建设得很快,驿站的改造,将会使很多人受益。
也包括那个在历史上灭亡大明的姓李的小子。皇帝想到这里,不禁露出耐人寻味的笑容。
…………………………….分隔线……………………………………
“假的,假消息,胡编乱造的……”努尔哈赤怒吼的声音传出去老远,说不定外面街上的人都能听到。
一张崭新的《大明论坛》已经被揉皱撕破,扔在地上,又被暴怒的老奴一脚踢开。
可惜老奴没有文化,不能断然驳斥“假报纸,假新闻”。
李永芳被罢黜不用,但建奴的情报系统还在运作。现在,即便不是从张家口偷偷带回报纸,辽南、东江本部那边也会派人潜入散发。
已经不是旗主,留在沈阳当议政贝勒的皇太极,已经看过了这份报纸,知道父汗勃然暴怒的原因。
这么快就得到消息,他也怀疑这是明廷故意为之。嗯,不是怀疑,几乎可以肯定就是。
报纸上生动地描述了阿敏等俘虏被押到大明京城,遭到了烂菜叶、臭鸡蛋的热情款待,又在刑场上大呼饶命,软弱胆怯的可怜模样。
其实,这都不能算是新闻,而应该是小说了。那词汇,那情节,引人入胜。阿敏等人屎尿横流的丑态,如同电影般展现在读者面前。
甚至于,还有建奴俘虏痛骂努尔哈赤,怨恨老奴害了他们,才有这样凄惨的下场。
“喝他的血吃他的肉,也不解心头之恨,下到阴曹地府等着老奴,让他尝遍地狱之酷刑……”
这话能是阿敏喊出来的?鬼都不信,努尔哈赤大骂“假的假的”,也是非常正确。
可知道是假的,却还气得差点爆血管,也很正常。就象听到诽谤造谣,也会气得眼冒金星、心里乱扑腾一样。
努尔哈赤狂吼乱叫了一通,才一屁股坐到椅中,象头疯牛般呼哧呼哧喘着粗气。
“父汗。”皇太极这才躬身说道:“此乃明廷造谣,故意激怒我们。阿敏等人虽不幸被擒,但我女真勇士岂能如此不堪?”
努尔哈赤哼了一声,似乎消了点气,或许也是叫唤累了,伸手轻抚着额头,半晌才缓缓说道:“激将法啊,本汗不会上当的。正值酷暑,不是我军发动作战的良机。”
皇太极沉吟了一下,委婉地提醒道:“根据情报,东江敌人有向建州卫袭攻的迹象。十二弟和杜度率军驻防,还是要告诉他们小心对待。”
努尔哈赤抬头看了皇太极一眼,眼神中带着些许狐疑,但还是点了点头。
皇太极心中暗叹,知道父汗可能是在怀疑自己另有所图,想再拿回正白旗旗主之位。
“叶赫部的没杀?”努尔哈赤突然指着地上残破的报纸,沉声问道:“上面是这么写的吧,都送到了镇江,由那个纳拉忠明统领。”
皇太极躬身答道:“这是挑拔分化的小伎俩,父汗肯定不会相信的。”
努尔哈赤垂下眼帘,心里却不这么笃定。当年攻灭叶赫部,曾向布扬古保证降而不杀。
但布扬古盟毕出降后,努尔哈赤为了防止叶赫部东山再起,食言杀了布扬古,又将叶赫的平民迁到建州,入籍编旗,变成了自己的臣民。
这件事说起来,也是努尔哈赤心中的疙瘩。毕竟,出尔反尔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所以,当明廷推出纳拉忠明为建州卫指挥使,努尔哈赤也看出是分化瓦解之计,但还是不能完全释然。
俗话说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根本不如夫妻亲近的那些附庸,那些收拢的部族?
连遭败绩后,依附于后金的蒙古人跑掉了多少?他们可是帮着后金打仗,得到过不少好处的。
从蒙古人的离心,努尔哈赤也不得不提防其他女真人部族的背叛。比如叶赫部,辉发部,海西女真等等。
人心隔肚皮,自己那么信重的刘兴祚都能反叛,就更加重了努尔哈赤的疑心病。
“父汗。”皇太极再次躬身禀报道:“与明军作战所缴获的火铳,已经召集工匠仿制。如果能成功,正可装备佟养性所统领的汉兵。”
汉兵?!努尔哈赤眯了下眼睛,沉思良久,才缓缓说道:“明军火器犀利,若我军也能装备,自是好事,你负责督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