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真是大昏君 > 第一百九十章 分化瓦解的手段

我真是大昏君 第一百九十章 分化瓦解的手段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03:38 来源:笔趣阁

战略收缩,是朱由校曾经采取的策略。

弃广宁而守宁远,缩短补给线,装备新武器,演练新战法,训练士卒将官,这些都是收缩防御的目的。

说白了,依照当时明军的装备和战力,在广宁与建奴对峙,消耗巨大,且相当困难。

所以,暂时脱离接触,积聚实力,提升战力,肯定是明智之举。

而建奴的收缩则是另外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建奴那点人马,在面对战力不断提升的明军时,已经不能照顾到广大的占领区。

分兵四守已经证明无法在局部击败明军,五指叉开捂得太多,却又都捂不严实,还有被斩断手指的危险,收缩攥拳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正确是正确,却不意味着能扭转形势。换句话说,如果能守住,谁又会放弃退缩呢?

所以,建奴的退缩是万般无奈,两害相权取其轻,只是不想继续被明军消耗,在尽力支撑罢了。

历史上,建奴在孙老师主政辽东,袁老师的海上攻势不断,以及辽西明军坚守宁远的形势下,也曾退缩过,消停了几年。

但相似的收缩行动,却是完全不同的形势。这一点,不论是朱由校,还是很多文官武将,都看得清楚。

没有广宁大胜的丰厚抢掠,还在屡次发动中遭到挫败,消耗了所存不多的粮秣物资,丢失了膏腴之地辽南三卫,建奴靠什么支撑?

很多人甚至认为不需大的军事行动,只要继续围困封锁,后金也撑不过一两年。

朱由校对此也是赞同,并预料后金的饥荒将要爆发,但却不准备被动等待。

辽东战事牵扯了他太多的精力,消耗了大明太多的物资金钱,越早结束,对于大明的振作革新、渡过大灾患,越是有利。

可皇帝心里急,行动上却谨慎,也让臣子们产生了一些错觉。比如袁老师,就提出趁胜进取,并想从登州移到旅顺就近指挥。

趁胜进取没有问题,建奴弃守的盖州就要去占领,或者说是接收。

但要继续深入,朱由校还是认为操之过急。建奴已经积聚兵力,光是辽南的明军,再加上登镇的人马,兵力上也并不占优势。

所以,朱由校才会布置明年的冬春攻势。辽西、辽南、辽东三方同时发动,稳健推进,继续压缩建奴的活动空间。

而且,根据情报,以及兵部和武学的估算,建奴的物资储备顶多能支撑半年。三方发动时,正好是建奴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候。

外力加内因,三方发动就是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建奴,也将极大地消耗其实力。

明军各部再接着持续展开攻击,正好是夏季,也是不适应建奴作战的时期,一年下来,打残建奴还是有些把握的。

明年平辽!

朱由校踱至沙盘前,目光移注在盖州沿海地带,微微眯了下眼睛。占领盖州,辽西和辽南就有连成一片的趋势,战略形势极为有利。

……………………

大明帝国,幅员广大。京师更是天子脚下,物茂人丰。再加上朱由校搞出的清洁卫生运动,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偏远地区的人,来到京师,就如同乡下人进城一般。不仅目不暇接,更有些自惭形秽。然后,心中油然升起对大明帝国的敬畏。

这说的不是别人,而是奉诏进京的刘兴祚兄弟。虽然知道大明帝国之广大,百姓众多,但耳闻不如目见。

那巍峨壮丽的城墙,宽阔的街道,来往的人群,给他们带来的震撼,绝对是他们未来前所想象不到的。

来到京师,刘兴祚先到兵部报到,由孙老师亲自接见,慰勉一番后,询问了后金的情况,付以官凭文书,晋为总兵一职。

对于皇帝欲大张旗鼓宣扬刘兴祚反正归明,孙承宗很赞同,袁可立也上了奏疏,言说:“奴多用中国叛将防守四卫,而刘爱塔之降,以开奴携二,一时中国叛将被奴诛夷殆尽。虏因弃金复诸城,而举四百里丧地复归版图焉。”

说白了,刘兴祚的反正给了努尔哈赤在心理上沉重一击。本来就对汉官汉将不太信任,这一打击更让老奴陷入疯狂。

那些归降后金的汉官汉将杀的杀,黜的黜,差不多断掉了后金的臂膀。不用明军动手,后金的实力就又下降了一层。

而对刘兴祚越是礼遇,越是重用,就越是打老奴的脸,越激怒于他,越是让他削弱自己的实力。

同时,刘兴祚能得到重用和礼遇,也给那些汉官汉将做个榜样。以后会出现更多的反正,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

但赞同是赞同,对于刘兴祚的使用,孙承宗和袁可立还是持谨慎态度。高官厚禄可以给,金银财宝可以赏,但让他继续带兵打仗,还是要观察一番。

朱由校对此也不反对,但他的观察是看刘兴祚的军事才能,而不是考察他的忠心。

等到陛见之后,朱由校便要送刘氏兄弟入武学,然后去京营飞骑中实训,争取让他领兵出战明年的冬春攻势。

兵为将有的陋习已经因为武学的建立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变,别说刘兴祚了,就是张盘、孔有德等领兵将领,甚至于毛文龙,也不具备领兵造反的条件。

饷粮都由朝廷拔付,由督饷官专管;中下级军官也是武学培训,再分派下来的。没有私兵,就凭几个亲信,能让军队跟着作乱,显然不太可能。

所以,让刘兴祚继续带兵作战,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因为他对建奴的虚实和辽东的地形地势更了解,指挥作战更有优势。

皇帝甚至认为刘兴祚可以作为诱饵,老奴不是恨其如狂嘛,那就摆明旗号,引老奴带兵来攻,揍他个满地找牙。

刘兴祚还不知道皇帝的想法,从兵部接了委任官札,也得知皇帝要召见,兴奋得一夜都没合眼。

第二天,同刘氏兄弟一起回京的锦衣卫曹正华,陪他们在京城逛了一天,领略了天子脚下的繁华。

第三天,礼部官员来到馆驿,教授刘兴祚入京陛见的礼仪。这是正常程序,刘兴祚也怕失礼失礼,学得认真,一直到晚饭,也根本没有厌烦之意。

“明天便要入宫陛见,兄长甚得万岁看重,前途光明啊!”刘兴仁给兄弟斟了杯酒,举杯相敬。

刘兴祚端起酒杯回敬,却只是小抿了一口,放下酒杯感慨道:“当初有内归之心,却也忐忑不安,深恐朝廷降罪,或怀疑而不接纳。”

停顿了一下,刘兴祚继续说道:“某却万万没想到会惊动圣听,且得万岁信任,反正之事方能一举成功。”

刘兴仁也甚是感慨,之前的瞻前顾后,忧心忡忡,现在看来显得那么可笑,也显得优柔寡断,归明之心也显得不够诚恳坚决。

“已是总兵之职,某亦可满足了。”刘兴祚笑了笑,但显出一丝苦涩,也有些自嘲。

在他看来,在后金是副将,反正之后升总兵,明廷已经完成了承诺。至于以后能否领兵打仗,他不敢奢望。

降将啊,虽然明廷曾以“大宋李显忠”来鼓励。但在实际上,谁敢放心使用啊?

刘兴仁也是同感,安慰道:“大哥报国之心,长久必能为朝廷所知。现老母妻孥皆平安,且先安顿下来,又何必急于一时?”

刘兴祚呵呵一笑,举杯道:“诚如兄弟所言。来,喝酒,为明君贺,为我等归明贺。”

刘兴仁举杯,一口饮尽,知道兄长还有些不甘,但也只能用时间和表现来证明自己,赢得朝廷的信任。

……………………

朕能信任刘兴祚,但其他臣僚,以及各部将领,恐怕还是心存疑虑。

朱由校虽然决定重用刘兴祚,但也知道这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

在历史上,刘兴祚归明后,因为袁可立已离开登莱,毛文龙和袁崇焕都不能善待,“文龙死,归袁崇焕,皆悒悒不得志。”

这也不必苛责,袁老师有大胸襟大气魄,毛文龙和袁崇焕却都形成了自己的山头,有自己的亲信可用,不差刘兴祚一个。

现在也是差不多的情况,熊廷弼和毛文龙手下都有大批武学出身的将领,一个刘兴祚,用处不大。

思虑良久,朱由校觉得先让刘兴祚去武学进修,如果是个人才,再调到京营任职。观察一番后,再决定是否让他带兵,比较稳妥。

“曹正华做是很好,刘爱塔反正,功不可没。”朱由校听取了曹正华的详细汇报,夸奖了一句,又转而说道:“朕有意让你转军职,你觉得如何?”

曹正华转头看了一眼顶头上司,带着他来觐见的骆思恭,并不敢轻易作答。

骆思恭笑了笑,说道:“万岁赏识,你还不谢恩?”

曹正华赶忙跪倒,叩头后答复道:“万岁所指,便是微臣所向。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你和刘兴祚较熟,便和他一起进武学,再一起去京营进行实训。”

“微臣遵旨。”曹正华叩头答道。

朱由校缓缓说道:“刘兴祚反正之心甚坚,且建奴已是穷途末路,朕觉得可加以重用。但他的出身,显然不易在军中立足。日后若要安排,你作他的副手,比较相熟,也比较合适。”

话说得不是很透,骆思恭和曹正华却是听明白了。在武学和实训期间,曹正华还负责考察。若放刘兴祚领军,他又有监督协助的作用。

“微臣明白。”曹正华再度叩首应答。

“嗯,平身吧!”朱由校这才让曹正华起身。

级别不同,待遇自是不同。曹正华多磕几个头,心里没有什么不舒服,认为应当如此;皇帝也显出自己的威严,两全其美。

目光转向骆思恭,朱由校交代道:“对蒙古诸部的刺探,也不可放松。友敌变幻,谁也说不准,情报掌握得越准确,日后也更方便行事。”

“微臣不敢懈怠,请万岁放心。”骆思恭躬身领命。

建奴若灭,北方的蒙古诸部便成为不安定因素。刺探搜集情报,有惫无患是其一;趁着大灾患的降临,最大限度地收服蒙古诸部,也是皇帝的野心之一。

“李延庚在狱里不得苛待。”皇帝抿起了嘴角,露出几丝冷笑,“朕的计划,骆卿是知道的。”

“万岁放心。”骆思恭躬身答道:“微臣定把李延庚养得白胖,以备后用。”

朱由校点了点头,又沉吟了一下,说道:“还有那些降夷,送去镇江堡,由纳拉忠明统领。还要放出风去,让建奴知道。”

“是,微臣回去便马上安排。”

朱由校往椅中一靠,放松下来,对骆思恭和曹正华说道:“没有别的事情,骆卿曹卿可告退了。”

“微臣告退。”骆思恭和曹正华躬身领命,退出了大殿。

因为刘兴祚的反正,造成了建奴的内乱,但皇帝显然还不满意,要继续给建奴添乱。

多管齐下,军事行动和离间瓦解相结合,尽最大可能缩短平辽的进程,这是朱由校的目的。

以前是朝廷内乱,党争使得辽东局势败坏;现在,朱由校要反过来,让建奴也尝尝这滋味。

蒙古诸部为什么打不过建奴,主要就是不团结,不能一致对外;后金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形势恶劣下,也难保不会人心涣散。

俗话说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连夫妻尚且如此,又何况是后金这个强盗集团。

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军事压力,以及越来越恶劣的形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榜样和旗帜和纳拉忠明和降夷。

朱由校可以预见,最先逃离后金这条行将沉没的破船的,就是依附后金的蒙古附庸;其次则是不受重用,作为炮灰使用的汉兵。

最后嘛,当然是要保全性命的女真各部。比如原来属于海西女真的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部后裔,还有原属东海野人女真的窝集部、兀吉部等等。

而努尔哈赤正是因为统一了女真各部,又从东海野人女真掠夺了大量人口,才使得后金有了和明朝叫板的实力。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