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报纸上,都写俺“败家儿子”怎么自费海运,怎么忠心报国啦!谁能这么造害家财……啊?啊!
提前造势,广而告之。朱由校自然比谁都懂。
什么“杀士坑儒”,看看很多乡宦生员的斑斑劣迹,与地痞恶霸无异,简直就是地方的邪恶势力。
光空说还不行,得一一罗列出来,打你们的脸,扯你们的遮羞布。
“青衿日恣,动以秦坑胁上官,至乡绅则畏之如伥子,间有豪民拥姝丽游宴,必邀一二庠士置上座以防意外”。
原来生员挟娼出游饮宴还遮遮掩掩,现在不仅不畏流言,还为乡绅保驾护航,什么玩艺?
“国初,民间有以生员举者,辄相怨詈,如服重役。盖学规甚严,诸生俱宿斋舍,日夕课业有程,不得休沐,人以为苦也。其时师道也甚尊严……今师道日替,弟子视其师顾如侪偶,相谑者有之矣。”
以前的生员士子因学规严格,还知尊师重教,还知用心苦读。现在呢,师生前后地位变化,生员也多不勤奋,哪里还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气?
“自贫儒偶躐科第,辄从县大夫干请书册,包揽亲戚门生故旧之田实其中。如本名者仅一百亩,浮至二千,该白银三百两,则令管数者日督寄户完粮……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无白银田二百亩矣”。
江南钱粮拖欠严重,与生员免役逃税大有关系。生员不但自身漏税,更包揽富户钱粮,隐吞应纳钱粮。道貌岸然之下,竟是如此一番偷税贪婪的嘴脸。
“至民间兴讼,各倩所知儒生,直之公庭。于是吴中相侮,遂有‘雇秀才打汝’之语。”
生员在民间诉讼中常常造事生非,兴讼揽讼,觅取好处。雇秀才打汝,就反映出生员在官司词讼方面的优势地位和恶劣行径。
《大明论坛》连续刊载文章,列事实,举例子,言词犀利,入骨三分,把乡绅生员的种种不法公之于众。
这番舆论挞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法者心怀惴惴、颜面扫地;叫屈者羞愧噤声;守法者心中警惕,愈发读书自好,循规蹈矩。
“全清退补缴了吧,一点隐漏不法都没有吧?”吴昌时又问了一遍管家,得到肯定回答后,才稍微松了口气。
夏允彝苦笑着摇了摇头,觉得吴昌时已经被吓出了毛病。自己持身清正,倒是“夜半不怕鬼敲门”。
而朝廷的最新法令也确确实实打到了生员士绅的要害,革除功名、除士绅之名,且终身不得科举入仕,简直比杀了他们还要厉害。
以前为什么刹不住士绅生员的嚣张和不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犯罪的成本太低”。
现在可好,不仅重罚严惩,更是一下子把你的凭恃给打掉。不是生员,不是士绅,就是老百姓一个,看你还怎么牛,还拿什么得瑟?
别说官府了,地痞流氓,甚至原来低头哈腰的老百姓也能凌铄你。落差之巨大,可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
那这一切你又怪得了谁呢?
朝廷已经数次给予警告,编订黄册、鱼鳞册,丈田查册,清理积欠隐漏,这已经是数个月之前便开始的工作。
你以为朝廷不会认真;你以为地方官府还象以前一样软弱,甚至是同流合污;你以为有不法行为的又不只你一个;你以为……
好吧,你以为的没有发生,朝廷的惩处虽重,可也算不上“不教而诛”;就是“枉法杀士坑儒”的议论,也被报纸上列出的罚没数字所冲淡。
这和处置李三才是差不多的路子,杀人还要诛心。
你看看那些被罚没的乡宦生员的家产,哪一个是穷困的。
不说家财万贯,也是上等人家,可还是贪婪无耻。拿着优免,照样隐漏偷税,又怎么值得同情?
“吴兄。”夏允彝提高了声音,才把吴昌时的魂儿叫回来,但目光还有些呆滞,傻傻地看过来。
拱了拱手,夏允彝开口说道:“所谓君子之学,贵于识时;时之所急,务之恐后。是以在下与陈人中、徐闇公将往京师游学,不知吴兄可愿同行否?”
吴昌时想到在京城被砍掉的几颗脑袋,脸色有些变,赶忙摇头道:“在下欲苦心攻读,便不随列位游学了。”
夏允彝也不以为意,又劝说道:“俗儒是古而非今,撷华而舍实。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出外见识一番,或许受益匪浅。”
顿了一下,夏允彝又补充道:“再者,朝廷也开设新学,培养‘经世济用’之才,去看看也好。”
吴昌时还是摇头,说道:“在下还是觉得走科举正途为好,还请夏兄莫要见怪。”
夏允彝笑了笑,说道:“各人有志,某岂能勉强?既如此,那在下便告辞了。”
吴昌时起身相送,将夏允彝直送到宅门,才转身而回。
在冷风中,夏允彝紧了紧冬衣,加快了脚步,心中对吴昌时变得这般沉闷孤僻感到奇怪。
但很快,他又再度思索起朝廷开新学的事情来。
这是报上所刊载的告示,其中有几句朴实浅白的话让他颇有触动,包括同去京师的陈子龙、徐孚远也是一样。
为何而读书,可学到经世济用之能?身为生员,于国于民又有何贡献?享受朝廷优免,心安理得吗?
这三个问题乍看起来,并不难回答。但仔细思之,却又答得有些心虚,不能昂然无愧。
待到了京师,看过听过思过,才能全部解答心中疑问吧?
夏允彝呼出一股白气,露出期待的神情,脚步簌簌作响,踩踏着微冻的路面,向远方奔去。
而这次欲进京师游学,最积极的倡导者其实是陈子龙。他是松江华亭人,徐光启是上海县法华汇人,在后世,都属于上海人。
对于徐光启的为人和学问,陈子龙十分敬佩,称赞徐光启“负经世之志,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
历史上,也是陈子龙整理了徐光启遗下的《农书》草稿,灿然而成《农政全书》六十卷,也抒发了他自己的社会经济主张。
此番进京,陈子龙主要的目的便是拜望徐光启,向他请教“当世之务”。
而徐孚远和夏允彝也被近段时间朝廷的举动所困扰,为好友诚挚相邀,便也一同前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