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称雄 > 第517章 大户跌倒 刘钧吃饱

明末称雄 第517章 大户跌倒 刘钧吃饱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8:07 来源:笔趣阁

如黄宗羲一样拿到皇家银行贷款的有很多,许多地主们刚缴过欠税,现在又要缴这笔不低的契税,都感觉手头有些紧。

正在他们心里骂娘的时候,皇家银行各地的分行支行遵照上面的指示,主动的向这些地主缙绅们提供贷款。

事实上,除了他们,普通的百姓也不需要贷款,因为他们虽然也要换契,但基本上是免税的。

越有钱的地主,这次出的血越多。

左都御史倪元路上次刚缴了两万欠税,又补了一万亏空,皇帝给了他一年一万块养廉银,一年还得交个人所得税一千块。

还没消停几天,家里又来信了。

得益于如今邮政系统的网络铺开,这封信是通过邮船送进京的,很快送到他手上。看过信后,倪元路直叹气。

按家中写来的信,他哪怕做为堂堂的左都御史,大九卿之一,一样免不了这笔契税。倪家的田产不少,光地就有两万多亩,加上其它的产业种种。

这次他们要换契,需要缴纳的契税达到了十万块这个惊人的数字。

虽然知道这是一笔一次性的税收,也是新朝廷对于天下富户的一笔强征税,可倪元路还是心疼。十万块啊,可以买一两千亩地了。

可这税不交还不行。

各地的士子不交这税,就取消科举资格,而官员们若不交这税,那就是罢职免官。倪元路觉得现在这官当的还不错,起码比崇祯时轻松多了。工资翻翻,然后做为京官还拿着双俸,等于涨了四倍。每年还有一万块的养廉银,连兼职都有一份薪水,别提他还有一个爵位,也一样有一份俸禄。

他还想着过几年,有望进内阁,官居一品呢。哪愿意被罢官。

可十万块,也确实不少,尤其是不久前还先后拿了三万多出来。

好在有银行贷款,低息抵押贷款。确实解了眼前之急。倪元路这个时候,也不心疼那些利息了,直接向银行贷了十万,万把块利息忍了。

天下各地,如黄宗羲和倪元路这样的士绅官员地主们很多。

皇帝就是要征这笔财产税。就是要向富户地主们开刀,但皇帝这刀子又捏的很准。征的这个税不多不少,偏偏就卡在大家勉强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再多征一点,大家拿不出钱来交税,且也不会肯交这税。而现在朝廷征的这个数字,大家咬咬牙还是能拿出来的,尤其是皇帝还提供了一个贷款的路子。

从银行贷款再转过来交这笔契税,利息也不算高。

不少头脑录活的人,甚至自己有钱也要贷款,就为了拿银行的低息商业贷款。来做自己的经营资本,拿去投资或者直接拿去放贷。

毕竟如皇家银行这样规模的银行,才会这么低利息。除了皇家银行外,现在还有许多银号、银庄、钱庄、钱铺,甚至是典当铺,钱米铺等等,都做着存贷汇兑业务。

甚至许多钱庄当铺的本钱,都是来自于银行的贷款,他们经营时的利率当然不可能如银行这么低。朝廷只规定年利不得超过百分之十八,但皇家银行的利率五年的也不过百分之十。

因此越是短期的拆借。越是小额的借贷,其实利息越高。只不过皇家银行都是办的商业借贷,不做小额借贷,这个空白区正好让那些钱庄当铺等占据了。

钱庄向银行借贷。比个人借贷利息是要高些的。依然有利可图,商人们哪有嫌钱多的。

现在皇家银行主动提供这个低息贷款,不受限制,那些人当然心动了。

于是许多地主商贾们,都从皇家银行大笔贷款,然后再用来投入钱庄当铺等。或者直接放贷,赚取利息差价。

皇家银行也是早发生了这个问题,不过禀报了皇帝后,刘钧对这种行为却是持支持态度的。反正都是抵押贷款,还全是田产这样的优质抵押资产,皇家银行怕什么呢。

事实上,如皇家银行这样的大型银行,本身也依然还是有部份中央银行的性质。他凭借着宠大的规模和资金诸备,也是那些钱庄银号的贷款银行。

这些规模较小的银号钱庄,他们都受帝国银行的管理监督,必须把规定比例的存款数量存进帝国银行,以做担保。而他们吸储的能力并不能皇家银行,因此放贷的资金越发的不足,这个时候就需要从皇家银行借贷。

而对于皇家银行来说,这也是一种投资,借给这些银号钱庄,利率高,利润自然也高。另一方面,皇家银行只做商业贷款,这些小额贷款交给这些银号钱庄去做,也省了事情,又能从中得到利润,何乐不为。

不过这也是刘钧最后一支凭借国家强权,从这些富人手中收取重税了。以后,一切都是平等的,依法收税。

不过这次的契税,也将让朝廷得到一笔庞大的资金。

审计署做了一个预算,这次的田宅契税将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天下十二亿亩田地,如果除去官田,那么私人的田地也将达到至少七亿的数量。虽然田价有高有低,南方苏松等地,一亩水田可能达到百块,而北方尤其是边疆等地,可能一亩地也就五六块。但就算平均每亩十块,七亿亩也就高达七十亿,百分之八的契税,那也是五亿六千万。

不过对于百亩田产以下的百姓免税,因此这七亿亩民田,可能最将只有半数左右征税。

若加上房屋商铺的契约,相当可观了。

保守估计,可能最终达到三亿块银元左右的样子。

历史上所谓康乾盛世,最鼎盛的乾坤中期,国库也不过积攒了八千万两银子,折算银元一亿多点。

而刘钧换一个契约,就收入三亿块。

这是真正巧取豪夺。

当年的汉武帝,正是凭借着一招算缗令,才支撑了他对匈奴的持续用兵。

不过改朝换代,这种财富再分配也是十分正常的。只要把握住了这个度,就不怕出乱子。从另一方面,刘钧也是要用这个告诫所有的缙绅士人商贾地主们。如今是新朝了,谁要敢继续乱来,那他做的了初一,就更做的了十五。

这么大笔的收入。刘钧也没打算放到库房里发霉。

取之用民,还得用之于民。

而朝廷现在很需要钱,不仅是现在的战争不断,国家建立了常备军队,这笔开支将会是每年近亿银元的支出。

此外。晚明以来,明朝吏治**,各地的江河治理水利维修等都停了许多年,这也导致十年九灾。

朝廷要拿出银子来修黄河,修淮河,修各地的大河小江,这都是大量的钱粮支出。

而现在刘钧还有一个需要更多银钱的计划,那就是移民实边。

朝廷设立了海南省、台湾省、燕北省、漠南省、绥远省,这些地方都还没有几个人,需要迁移大量的人口过去充实。就连辽东辽西,现在也都还是空的,一样需要很多百姓。

大民人口两亿,但田地却只有十二亿亩,平均一人才六亩地,还有不少省耕地极少,中原已经是相当的饱和了。

如果不移民,一次大灾荒,就可能造成天启崇祯那样的******,进而无数的流民逃难。再然后就必然是流民叛乱了。

现在军队打下了大片的疆土,朝廷移民实边,既拓了边,也能减少中原的人口饷和情况。但移民。是需要钱的,需要很多很多的钱。尤其是刘钧野心勃勃,他不打算移十万二十万,也不满足移一百万两百万,刘钧打算向边疆诸省持续性的不断移民,使得每省起码有一千万人口。

在他的计划中。朝廷以后每年起码要移民五百万以上。

而要完成这个计划,需要的钱财是海量的。

不能只是一道迁移令,就把人赶去边疆。

得做好各种准备,为他们准备好房屋、生产工具、生活物资,还得为他们一路迁移做准备,提供车马粮食等等。

这样的迁移,将是项大工程。

也将需要无数钱粮,刘钧坚持要征的这笔契税,其实就是在为这场移民做准备。

过去几年,台湾移民已经达到了近五百万人口。但这是因为当时中原战乱饥荒等原因,大家无法在中原生活,只要有口饭吃,有点希望,哪怕漂洋过海也愿意。

加之从福建到台湾,其实也挺近。

另外台湾气候好,移民过去一边开垦一边就会有收获。但去辽东辽西、燕北、漠南、绥远这些地方,一来遥远,二来那天垦荒艰难,没个两三年,只怕移民都无法自己养活自己,这需要朝廷一直运输粮食工具等物资供给。

不过不管有多少困难,刘钧还是坚定这个计划。

人太多了,而地太少,中原承受不了这么多人口。

历史上,明末战乱,人口减少到几千万,这才让入关的清人发展起来。而现在战乱渐平息,地方慢慢恢复安稳,人口只会增长,不会突然大量的减少。

刘钧不但打算向北方移民,还打算向西南移民。

云贵地区,其实就是在明朝才真正成为中原王朝的疆土。在此之前,一直是羁麼州,土著实际控制。唐时的南诏国、吐蕃,宋时的西夏、大理,莫不如此。

但是中原王朝一代一代的扩充开拓,不断的向西南挤压,也使得对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不断加强。

虽然明朝后来又丢了交趾,丢了辽东,但云贵还是一直牢牢控制着。

但这些地方依然有很强大的土著,在大明二百余年里,西南的土司也爆发过数次大的叛乱,虽然最终平息,可这些地方土著力量依然强大。

要如何更有效的控制这些地方?

在刘钧看来,只有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移民。不断的移民过去,当汉人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甚至超过土著后,那么就如千百年来一样,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汉人同化这些土著。

为了这些,刘钧坚定不移的推行着这次的契税收取,谁敢抗税,谁就将被杀一儆百,绝不客气。(未完待续。)

PS: 感谢山青盈、套娃、大猫猫眼诸位的支持,谢谢大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