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称雄 > 第685章 横征暴敛

明末称雄 第685章 横征暴敛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8:19 来源:笔趣阁

十月初,皇帝的旗舰海上龙神号终于进入天津港。

从朝鲜汉城离开后,刘钧并没有直接横渡黄海前往登州,而是沿着海岸北行,一路巡视平壤、镇江、旅顺、营口、锦州、宁远、山海关等诸地。

天津官员百姓都赶到港口迎接圣驾。刘钧在天津登陆后,巡视了天津的军营以及几所军事院校,也参观了天津几家有名的造船厂等大型商会,便改乘运河船从天津返京。

路过天津城的时候,在城中住了一晚,召见了天津府后众官员,次日,御驾沿运河直达京师。得益于京师西北宣化府怀来修建的水库已经完工,从那边引来的水通入京师运河,使得运河里的船不再只能行到通州,而是能够直达京师码头。

抵京当天,朝廷留守百官率领无数百姓出京二十里相迎。

对于皇帝凯旋,朝廷上下都是非常高兴,连普通百姓也都是反应热烈,虽然皇帝出京,其实仅是在日本朝鲜巡视,并没有真正亲临前线。但在百姓们眼里,这次大汉吞并日本和朝鲜,无疑是英明伟大的皇帝陛下御驾亲征之功。

拿下日本和朝鲜,这功劳全应当是皇帝陛下的。

随着皇帝一同抵京的还是大批的朝鲜官员、两班贵族、朝鲜士子们。这些人,是来京学习进修的。皇帝把朝鲜不少高级文武都带回京来,公开的话让他们入京学习,等四年学习期满,就能留在京师,或者在大汉中土地方为官。那些两班子弟,和一些普通的读书人,也将在京师的大学学习,四年后,就能参加科举考试,或者直接到地方担任官职,从**品做起。

总之。这个学习听起来是充满前途的镀金之旅,花四年时间,到时就能成为大汉官员了。当然实际上,这个学习是调虎离山之计。先把朝鲜官员调走大半。送到京师来学习四年,有这四年时间,朝廷就能派官员到朝鲜去上任,以后还要通过这种入京学习的名义,陆续把更多的朝鲜官员送离朝鲜。

刘钧相信。如此一来,大汉对朝鲜的实际控制,应当能大大增强。至于四年学习期满,刘钧相信四年的时间,也足以改变这些朝鲜官员们许多旧有观念了,到时若是能表现出积极为帝国效力之心,当然也是可以任用的。

那些两班子弟,以及一些平民子弟们,则是要来读书进修,将来参加科举。或者直接由帝国派遣地方为底层官吏做起,也有可能将来返回朝鲜为官。刘钧有自信,这些年轻人在这里生活上几年后,肯定会不舍得再回朝鲜那个小地方去。

这一路跟随皇帝御驾过来,许多朝鲜官员和士子们,已经充分的感受到了朝鲜不过是个摄尔小国,而大汉是真正的****上国。不少人原本还觉得朝鲜这几年已经发展的很快,很富裕繁华了。

但出了汉城后,一路北上,许多乡村还是老样子。十分落后,可到了鸭绿江附近,那些原来大汉的租界,却立即感觉是另一个地方了。那里明显的更加充满活力。那里的朝鲜人衣服更干净,人也普通的更健康一些,城镇和乡村,都要干净整洁的多。

但当他们过了鸭绿江,到了江口北面的镇江后,才突然发现。原来只有一江之隔,可江北那块大汉的本土,才更加的繁华。

短短几年前,这鸭绿江北还是女真人的地盘,汉军来到后,这边也是屡次交战的地方,到处都是军队、流民。

可短短几年后,镇江如今已经成为鸭绿江一带最繁华的城市,这个有着汉帝国海陆重兵驻扎的地方,是整个鸭绿江流域的中心。

镇江城,仅仅是城中人口已经突破了十万。迅速增加的人口,甚至让镇江的城墙都跟不上,这也使得现在的镇江城相当奇特。镇江内城只有不过万余人口,而超过十万人口的外城,其实仅仅在外面建有一道不过两丈高的土墙。

是的,土墙,人口的迅速发展,让城墙建设根本跟不上,只能先筑土墙以代。据说就是这道土墙都是今年才刚完工的,原来还是木栅。

但好在镇江周边,建立有诸多卫堡要塞,炮台林立,又驻扎着重兵,安全倒并不是问题。外城虽然仅有土墙,但城中规划的却很好。

商业区、居住区等等,官衙、学校、军营、医院等等功能齐全。

城中那笔直宽阔的十字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城边的镇江码头,更是帆橹林立。商旅往来不断,吉林和海西的皮货,朝鲜的人参等等,这里成了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从中原运来的许多商货从海上抵达这里,然后通过鸭绿江和其支流,以更小的船输入内陆,另一些通过陆路输入。

各地的土产等,则一点点汇聚至此,最后运回中原。

大量前往吉林、海西和朝鲜以及辽宁东北部的移民,也都是在此登陆。

庞大的交易量,让镇江城的一跃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许多朝鲜人看的目瞪口呆,如乡下人进城一样。

他们甚至有些看不懂,他们发现镇江虽然驻有重兵,但看起来并不怎么防御森严,大量的商贩进进出出,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集市。这里给他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工和商的兴旺。

不但有往来不断的商贩,而且这里也建有许许多多的工厂和作坊,大量的朝鲜人在这些工坊里做工,但并不是被强迫的,而是被极丰厚的薪水吸引来的。在镇江的那些工坊里,朝鲜工人最低也能拿到四块银元,虽然这个薪水远比中原低的多,但对于朝鲜人来说,在镇江做工一月赚四块银元,远比过去强的多。尤其是做工还包吃包住,钱都可以攒着。回家时把家带到老家,老家的物价消费水平,可比镇江低多了。

不少前往京师学习的朝鲜官员、士子,离开朝鲜时,都带了许多的朝鲜土产,主要是人参和东珠。在镇江的时候,他们看到这里的人参交易十分兴旺,不少人忍不住就把人参和东珠出手了,然后在这里购买了一些怀表、望远镜、丝绸等大汉商品。同样的商品,在汉城时可是比镇江价格高出太多。

不过当他们随皇帝到了辽东半岛的旅顺后,立即后悔了。

相比起镇江,旅顺这个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港口城市,可比镇江繁华的多。这里曾经是大汉天子讨伐女真的基地,皇帝在这里呆过一年多的时间。经过数年的发展,辽东半岛的南尖上,旅顺、大连这两个港口,已经成为两座繁华无比的双子城。

每个港口都超过了二十万人口,其造船业也相当的发达,海边矗立着多家的大型造船厂,其贸易更加繁荣。

还有那港口的要塞炮台,一门门巨大的火炮耸立着,把这港口守的固若金汤,看的朝鲜人更是惊叹连连。

此后经过辽河入河口的营口港城时,这座港城的繁忙兴盛已经引不起他们的激动了,似乎若是不如此,还反而奇怪。

之后的锦州、宁远、山海关、秦皇岛等城,规模倒反而比镇江、旅顺、大连等城要小些,可也依然热闹无比。

等到了天津,这些人才真是看傻了眼。

相比起帝都的东大门,天津的繁华丝毫不比京师差多少,远不是镇江、旅顺这些地方可比的,因为大汉海运的兴旺,做为京师的出海港口,这里帆船无数,无数物资和商品,源源不断的从帝国各地经由海上运抵此处,然后转运入京。

这里的商业氛围也更加的浓。

“大汉为何如此看重工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一些朝鲜官员都有些迷茫,他们以往自称小中华,处处山寨大明,连带着封闭、重士农抑工商,甚至党争等都山寨过去了。可现在看大汉,各地居然如此重视工商,对于工人商人,并没有半点的歧视,甚至他们看到,在一些大的工厂里,一些经验丰富的工匠,不但很受重用,而且拿到的薪水甚至比一个科举出身的县官还高。

那些商人,甚至是各地官府的座上宾,在各地很有些身份。

听说现在大汉已经取消了户籍分等,没有了民户军户分别,也没有匠户,更没有了贱籍,这在极重视阶层的朝鲜官员看来,简直是乱了纲常。

不少朝鲜官员还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汉对于工商过于宽松,可另一面,对工商所征收的税收,却名目繁多,极其的多。各种各样的税收,简直就是扒皮一样。但却没有看到那些工匠商家因此而不满,更没看到市场混乱,这又是他们想不明白的地方。

如此苛捐杂税猛于虎,百姓商人不应当是心怀怨恨,民怨沸腾吗?怎么,反而还如此的工商兴旺呢?难道大汉的百姓,更加的能够容忍?

当这些朝鲜人看到了更加繁华的大汉京师,听说大汉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超过十亿银元的时候,这些人震惊的无以复加,大汉天子果然一代雄主,听说大明崇祯皇帝一年只能征收到两百多万两银子,却已经搞的天怒民怨,而大汉天子一年搜刮十亿块银元,这中原居然还如此的繁华,真是敛财有术,不,是搜刮有术啊!

十亿块银元,简直就是横征暴敛!(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