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称雄 > 第617章 开放

明末称雄 第617章 开放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8:19 来源:笔趣阁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我们真的不去拜访座师、房师?”

“陛下明旨诏告,大汉及第举人、不得拜主考官、同考官,如有违者,都察院弹奏兼得呼主考总裁为恩门、师门、座师,亦不得自称门生。天子此举意在矫治擢第于公朝,却谢恩于私室的薄俗,我觉得很有道理。“

刘钧一身普通的直裰和幞头,走近德国菜馆的时候,竟然听到馆子里有几名读书人在高谈阔论。

他们的声音不算太大,但此时店里刚好人不多,因此刘钧倒一字不落的听的清楚。

他嘴角一扬,倒没想到馆子里还有士子在此,更料不到他们谈的是这件事情。

自隋唐开科举以来,科举制度越来越守备,国家取才也主要以科举选才为主。尤其是到了明代时,科举更是昌盛,秀才都有数十万。由于国家取士皆以科举,而科举中考官掌握着举子的录取。

因此考官对于举子,可谓是恩情尤重。大明的考生录取后,都要向主考官谢恩,称主考官为师门、恩门、座师,称同考官为房师,而自称门生。

甚至慢慢的,这种师生关系渐渐演变为朋党关系。

生员之在天下,近或百千里,远或万里,语言不通,姓名不通。可一登科第,则有所谓主考官者,谓之座师。有所谓同考官者,谓之房师。同榜之士,谓之同年。同年之子,谓之年侄。座师、房师之子,谓之世兄,座师、房师称考生为门生。

而门生之中所取中者,谓之门孙,门孙称其师之师,谓之太老师。

本来只是国家正常的选拔人才的一道考试程序,这是受朝廷安排,考生也是遵循制度应考。考中了也是因为考生的能力足够了,被录取了也是正常。

这之间本是公事公办,公平公正,无谓施恩受恩。可是从明朝开始。这种关系却在迅速变化,你录取了我,你就是我的恩师。我要录取你,你就是我私人。

于是,会试过后。新进贡士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结伴去拜谢座师、房师。甚至到了后来,不仅仅是会试这样,就是乡试也是如此了。

天下南北各地的士子,士子和朝廷的官员,他们通过一场科举考试,就迅速的攀起了关系,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甚至往往在朝中结成朋党。

明代的党争,许多同党就是座师门生同年等这些关系结起来的。

刘钧当然不愿意看到明代的这种恶习继续。

今年科举会试。刘钧就没按照明代传统,以次辅做主考官,而是选了民务卿李邦华为主考总裁,同时又多选同考官。之后更是明确下诏,禁止考生认座师房师,更不许他们自称门生,不许拜谢送礼。

科举是国家的公正选拔考试,不能成为考官们施恩市惠之机,更不许官员与考生借此攀连,以此朋党。

这个禁令其实早在北宋之时就有过。但禁之不绝,明代之时,愈演愈烈,刘钧连下数诏申明此事。并在会试发榜当天,派了锦衣卫、东厂、都察院等监督部门的官吏到各个考官家门前守着。

当时不少士子兴匆匆赶到李邦华等考官府上,不顾朝廷诏令想要拜谢恩门。结果毫不例外的被登记了名字,然后被警告了一番。

这一次口头警告加记名一次,若有再犯,则将直接取消贡士资格。甚至严厉者还可能会受到禁考的处罚,最严重的将受到终身禁考的结果。

看到朝廷如此严厉的来真的,许多兴奋的贡生终于灰溜溜的回去了。

朝廷录取的士子,士子不感谢朝廷不感谢皇帝,却要感谢考官,这如何难让刘钧忍受。就算要谢师恩,你也应当是谢那些教授你们学问的真正老师,而不是那些录取你们的考官,这不是谢师恩,也称不是师,刘钧绝不允许。

“年后的庶吉士考试大家有信心没?”

一个士子转移话题,门师门生关系现在为朝廷所禁,因此这几个士子很聪明的没有多谈。拜座师对于贡生来说当然是好事,他们原只是普通的读书人,而能够担任座师的,按明时制度,主考一般为次辅,其余同考官,也至少是尚书、副都御史等三品以上朝中高官。

拜个门师、房师,就能迅速在朝中得到数位实力靠山,对他们今后的仕途自然是极有帮助的。而对那些考官来说,这些年轻的新科进士,都是将来朝中的新贵,早早的拉一把,也是助力,对他们将来或者对自己的家族后人来说,当然也是极有好处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拜门师才会这么火。现在朝廷不让拜门师,对于考生们来说固然有些损失,可如果大家都一样,那也是能接受的。

“听说今年的庶吉士只选三十人,天下数十万读书人,今科最终考出三千举人、六百进士。如今为庶吉士,更只三十额度,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一士子感叹。

“还是太冲兄和炎武兄、百史兄最逍遥,不必再考上一回,殿试一过,名列一甲前三。”

那人说的这三人,却正是今科的一甲三名,太冲名黄宗羲,复社社长,本科状元,更是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以及殿试状元,名动天下,兼之与他同考的四位弟弟也全都中得进士,因此黄家五兄弟一门同登第,黄宗羲连中三元夺状元,成为如今天下正热议的话题。

黄宗羲连中三元成为状元后,立即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修撰,这是个正七品的官职。

顾炎武顾继坤和陈百史陈名夏两人,也都是复社领袖,这次分别被钦点为榜眼和探花,他们两个同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正八品官。

这也是一甲的特别待遇,一甲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人按惯例都是直接进翰林院,明朝时称之为观政。

明代时翰林院的官员具有两重意义,一是做为参预机务的内阁成员,内阁成员称大学士。因而内阁与翰林院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机构,这也是晚明时只有翰林出身才能入阁的由来。自成化后,不但内阁。连六部长官也都形成了必由翰林官充任的潜规则。

明代的翰林院也包括了唐宋时代的秘书监、史馆、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职责。

翰林院也是极尊贵的。

不过到了大汉朝,虽然各种部衙名称都是沿用明代,但职责上却已经大变了样。就如内阁大学士从过去的五品到了现在的一品。翰林院的职责也大为改变,如果说司礼监现在成了皇帝的宫内办公厅秘书处,那么翰林院现在的职责则成了皇帝在宫外的秘书机构。

相比起来。司礼监的职权更重,他们随时随地的为皇帝服务,而翰林院也内阁完全分开,承担部份秘书事务,他们的明确职责则是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并且还有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的职责。

因此他们其实也是相当清要的地位。

虽然如今大汉朝中格局改变,再没有主六部和进内阁必先经翰林的旧规矩了,可毕竟按新制。普通的举人中了进士后,得先去京师大学进修四年,包括两年读书,两年部衙和省府衙门实习经历,才能正式授官,一开始也只能从八品官当起,得先到县里做佐贰官做起。

而一甲三名,不但能得到状元等巨大声名赞誉外,他们还能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一进去就是正七品。榜眼和探花也是直接就是正八品,这比起其它的进士们,等于就节省了四年仕途时间,何况还是直接从最清贵的翰林院开始做起呢。

这伙士子。却正是黄宗羲等人。

一甲三名都在这里,黄宗羲、顾炎武还有陈名夏,此外还有同科进士夏允彝、徐孚远、黄淳耀、杨廷枢四人,这四人也是如今复社的领袖,都是文采斐然的才子。正是在他们的领导下,原来由张溥张采二张联合江南诸社成立的复社。最初时本只是以砌磋八股,复古唐宋,现在却在黄宗羲等人的带领下,主张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和研究社会问题,关注民生,反对空谈。

此次七人一同登第,复社三百多名参考举人中,更有一百多名新科进士,可谓一大盛世。

京师百姓,士林学子们,甚至已经给七人送了一个称号,复社七君子。

这也是继当年东林七君子,复社四公子后,又深得士民称赞的士林新兴才子。

刘钧身边跟着一名东厂大掌班跟随,他身为东厂大掌班,还能跟随着皇帝微服出巡,自然也是办事很得力的,眼力更是不凡。他只打量了那边几眼,便已经将这些人认出来了。

“公子,那边是复社七君子和江南五才子。”

复社七君子刘钧倒是听说过,最近黄宗羲等人可谓是火遍天下,这里面还有他的一份功劳呢,要不是他特意提拔,黄宗羲连会元都没被选上,更别说钦点状元连中三元了。

大掌班在旁边轻说的解说了一遍。

“黄宗羲、顾炎武、陈名夏、夏允彝、徐孚远、黄淳耀、杨廷枢七人都是新科进士,且俱是江南复社领袖,因此时人称之为复社七君子。而吴伟业、陈子龙、吴应箕、周钟、顾杲五人,也都是江南人,且一样曾是复社领袖,不过他们都早科场先登,如今都在京中为六七品的主事、给事中等官,因五人才情极佳,故京中呼为江南五才子。”

刘钧听到吴伟业等名字时,也有些印象了。吴伟业曾是复社首领张溥的门生,与张溥还是同科中的进士,当年他会试第一,殿试第二。吴伟业诗做的极好,是当今诗坛才子。

他先是授翰林编修,后来又充东宫讲读等清贵官,现在任正五品左庶子。

陈子龙则是崇祯十年进士,任过绍兴推官,如今任七品兵科给事中。

其它三人也多是三十出头,在京中担任着六七品的官职。

“陛下,要不要回避一下?”

这些人基本上都见过刘钧,掌班怕他们认出皇帝来。刘钧笑了笑,他今天换了身衣服,也稍稍改变了下兼容,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编修。只怕这些人就算见到也认不出来。

“无妨。”

那边的七君子五才子们倒没注意到刘钧,更想不到这个普通士子居然就是他们曾见过的大汉天子。

“先一步入了翰林院,可也逃不过京师大学的读书上课啊,还得一边做事一边读书。这两年肯定不会轻松。”陈名夏笑着道,嘴上这样说着,心里却是高兴。

“听说庶吉士考试选出的三十人,也一样得进京师大学上课。”

那边吴伟业笑道,“这个我倒知道些消息。据说太冲兄三位一甲以及三十位选出来的庶吉士,每周只需到翰林院上两天班,不过得是周六周日的替休轮班,你们周一到周五还是得去京师大学上课的,一堂课也不能缺。”

说到这里时,他甚至有点兴灾乐祸的笑出声来。

果然,黄宗羲三人一听,都塌下脸来。一想到今后两年时间里,除了寒暑假期里,其余时候每周得五天上课。两天上班,就不由觉得那肯定会是很漫长的两年。

“你们这算不错了,翰林院半工半读两年,然后就能下放到地方任职,等你们同年经过四年苦熬才终于能到地方出任一个八品小官时,你们起码已经是一县主官知县了。”

每个进士都得先入京师大学学习,并且需要先到部衙和地方先实习,四年后才能正式授官,还必须从县官当起,还不是一来就当知县。而是先要从县佐贰官做起。在这样的制度下,黄宗羲他们比起同年的进士们,可就不是起步高了一点两点而已了,那是高了一大截。节省了好几年时间。

“这样也好,起码沉下去后,能够了解地方实情,知道民间疾苦,不会被那些奸吏给蒙蔽。”

“听说朝廷明年要东征日本南攻东吁,还要北伐女真西征漠西?”顾火武问陈子龙。他毕竟是兵科给事中,对于这方面的事情肯定知道的多些。

“嗯,明年朝廷有好几场大战要打,算的上是四面出击吧。”陈子龙点点头。

“数面开战,会不会太危险了些?”黄宗羲忍不住问。早在几年前,大明朝时还是内忧外患,屡屡被兵临城下,各地战火荼毒,百姓深受其害。想不到,如今大汉朝不但能东破女真,北压蒙古,现在居然还计划同时四面出兵。

这种国家的强盛,让他们这些文人士子也都非常的感觉自豪,尤其是大家如今或是朝廷官员,或是新科进士,也算是半个官了,因此对于大汉的强盛,越发的高兴。

“说是四面开战,但真细思量下来,朝廷也不是狂妄之举。大汉官军的战力,天下也是看的明白的,这几年,南征北征,还未曾一败。不说大汉的百万陆军常备军,装备先进的火铳火炮,如今还有数量不少的骠悍蒙古女真等诸侯预备军,要防漠西蒙古自然没问题,加上一个东吁小国自然更没问题。”

“朝廷之前能破女真,压服漠南漠北蒙古,难道反而还打不过漠西蒙古人?”

大家都为这话说的点头,这几年,大汉的强大战力,确实有目共睹。

“百万常备军啊,漠西诸部兵马再翻上一倍,都不是我们的对手。他们还拿着弓箭长刀,我们却已经是配备齐了火铳大炮,血肉之躯岂能敌的过千斤大炮万炮齐轰?”

“至于说东吁,他们比云贵的那些彝苗土司也强不到哪去。朝廷之前短短几月就把西南土司叛乱平定了。告诉你们吧,那些被朝廷打败的土司溃兵逃到东吁后,就凭着那点残兵败将,居然把东吁国都给围了,东吁国至今都没能解都城之围。你们说,这样的东吁国,我们担忧什么?”

“哈哈,这东吁也太弱了点吧?”

“西南夷人土国,能强大到哪去,朝廷不发兵则已,一发兵自然随时扫灭。”

一众士人都不由的大为兴奋,这么说来,朝廷怎么打都是能赢的。

“至于日本,当年在朝鲜确实与大明打的难解难分,不分伯仲。可如今的日本,实力并不比当年打朝鲜时强,而我们汉军呢?给万历时的明军强上十倍总有的吧?更别说,那海上,到处都是我们海军的战舰,巨舰大炮,成千上万啊。”

陈子龙很是自信的道,“打日本,那就是三个手指捏田螺,手到擒来的事情。”

“只是,无故发兵打日本,这也算是侵略吧,我****向来仁义,这恐怕与圣人思想不合啊。”周钟说道。

陈子龙双眉一挑,笑道,“日本岂是良善?当年倭寇乱我东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再说当年朝鲜之战,又有多少大汉儿郎战死他乡,马革裹尸而还?日本虽偏居东海,可狼子野心不小,一有机会,他们总想来咬我们几口的。”

“先发制人,后发而受制于人啊,我是赞成朝廷打日本的。”

其它众人也各陈已见,虽也有人反对侵略他国,挑起战争。但多数人还是觉得国与国之间,没有温情可讲,日本向来又不老实,当然不能跟他们客气。

还有人拿了明朝来举例,明朝一味关上门过自家日子,结果各面邻居都来欺负。再看人家万里之外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哪怕一个只有百来万人口的小国,都能万里之外一路打到华夏门口来。

刘钧站在门口听了一阵子,对这些君子啊才子挺满意的,这些代表着这个时代读书人的精英,他们的观念也终于开始改变了,这是极好的事情。

挥挥衣衫,刘钧终于再次踏进这家久违的德国饭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