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五代兴唐 > 二十、官制

五代兴唐 二十、官制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5:20 来源:笔趣阁

以卢弼为首的一众文臣联合上奏,要把儒家的经典书籍列为各大府学招生必考科目,却被李岌毫不犹豫地给否决了。

这是在整合中原,吸收了大量的儒臣进入朝堂后所存在的弊端。

以张宪为首,加之李岌又在有意削弱武臣们的权势,这些原来的所谓儒臣在朝堂中话语权日渐增强。

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学问便不再一种单纯的思想,而是变成了一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权术。实际上唐代以前的科举并不独限于儒家一门学问,虽然所谓的“明经科”的考生是最多的。

这是因为儒家的学问虽然把过去的史家内容涵盖了进去,但还是最好学习的,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行,而其他几科像是“明律”、“明算”等却需要考很专业的学识。

这有点像是后世的文理分班。

在前世李岌就是最反对这种为了应对高考而实行的“文理分班”制度的,这造成许多的文科生缺少最起码的科学常识,即使当了官员还经常会被一些“大师”们的“简单化学魔术”所蒙骗。而理科生缺少基本的国家地理和民族历史知识,说白了就是被培养成了爱国心淡漠,眼里只有金钱,却没有国家民族是非观念的“人才”。

把儒学定为科举唯一考试科目的是在宋朝,其后在南宋理学兴起之后,更是变得胸襟狭窄,灭绝人性,把任何非儒家的知识和学问都视作异端,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彻底禁锢了民众的思想。

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传说故事最早实现在元代,最初的意思是讽刺那些“理学先生”,说是儒家的学问只能信一半。到了明代这个故事又重新被那些“大儒”们故意曲解,境界升华到了“只靠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这种神话地位。

话说一部《论语》只二十章,一万一千七百字,论字数在后世也就和那种上千万字的网络小说里的一章相当,里面就能涵盖了普天下而皆准的学问内容?

这纯粹就是在扯蛋!

儒家的书要读,要考,但却不能成为天下读书人主要的学习方向,只能是当作考古文。

反倒是《算学》、《农书》和《自然》却被列入了各大府学的入学必考科目。

格物致知,这些才是真正学以致用的好东西。

一个官员,连起码的算术都不会,你还怎么治理地方?!

想要一个人去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种想法犹如愚公移山。但是把学问传播到这个世界,再加上皇帝的身份,让一大群人去再传播和推广,其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晋地、关中和河北地方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李岌相信用不了二十年时间,新的一批科学家和思想家就会冒出头来。

这就是上行下效所起到的作用。

只要这批人渐成气候,在朝堂中拥有了很大的发言权,这儒家再想一家独大,垄断天下的学问和思想,就会难如登天。

现在朝廷虽然恢复了科举,但是制度却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类似于后世的高考。

科举考试通过后,其一是并不会直接授官,而是进入到各大府学中进行学习,毕业后才准予授官。其二是七品以上官员在提拔前必须到晋阳太学进行进修培训,结业后才准许外放任职。

也就是说以晋阳、镇州、京兆、洛阳和兴元、成都六大朝廷所建立的府学为中心,各府学毕业生准予授县级以下官职,负责培养基层官员。而晋阳太学,则类似于中央培训学校,负责中级官员的培训和进修。

这避免了一些私家学问和思想干扰到朝廷教育体系的情况。

所有的读书人,必须要通过朝廷的教育培训体系考核才能成为正式的官员。

这也是一种人才垄断。

与府学相对应的,是在各地设立相同的军官学校,负责培训军事指挥官和各地的治安官员,文武两套培训体系是各自分开和独立的。

各县的武尉、州防御使和团练使等武官的任免和调派权是在兵部,而不是由吏部任免,地方武装统辖权归中门使,也不在枢密院。枢密院只负责常备军的调派和作战指挥,现在其职能正在向类似于参谋部的方向转变。

朝堂中的权力制衡是四相相互牵制和制约:尚书令任圜主管六部,中门使张宪主管九寺,枢密使掌军,而屯田令掌管天下军事屯田事宜。

这说起来,屯田令卢琰手上掌握着各地近七十万户屯田军,权力也是极大。只不过各地屯田军与驻防常备军经常是权力交叉任命,枢密院和兵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着他手上的权力。

另外就是御史台,作为独立的监察机构,不仅成为了朝廷常设机构,而且扩大了规模,开始派驻地方,负责监督和监察地方官员。

共和八年,在平定中原之后,朝廷这一年并没有进行什么大的军事行动,而是在全力调整地方,推行新的官员选拔和任免制度。

寒风渐起,在秋收之后,朝廷开始陆续抽调河西、朔方、河套、云内骑军到河北,甚至连定难节度使李彝超也接到了通知,派族弟李彝超率五千党项骑军,前往镇州听候指挥。

十月,李岌亲率三万禁军和云州骑军从晋阳出发,前往河北。

大军云集,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挑起一场对针对契丹战争,目标是幽州契丹人所控制的卢龙地区!

借口很好找,石敬瑭投靠契丹后,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大唐就以“讨逆”的名义,准备大举出兵。

十五万大军是目前大唐近三分之一的常备兵力,另外加上坝上地区集中的近八万兵力,也算是声势浩大。

李岌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河北幽州一带的防线推进到燕山明长城一线。如果契丹人肯主动放弃,退回关外,自己就只当是进行了一回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拉练。如果不肯撤兵,那么大家就进行一场硬碰硬的大规模决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