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五代兴唐 > 三八、宗府

五代兴唐 三八、宗府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5:20 来源:笔趣阁

李岌在忻州的庄园里调整了几天,没回晋阳,而是先去了古交城的冶铁坊。

制造一座三十立方的铸钢外壁炼铁高炉就使用了将近四百吨的钢铁,这样一座炼铁炉光材料花费就超过了十万缗,再加上人工,相当于原来晋阳一年的税赋收入。若不是李岌执意坚持,没人会花费如此巨资投入到一座炼铁炉的制造上。

这座被命名为“一号高炉”的炼铁炉经过两年多的制造,终于是在八月中旬建成投产。只不过当时李岌去了白水泺,没有赶上参加高炉的正式投产仪式。

铁坊大管家李茂还有冶铁坊的匠头们坚信天子的学问源自道家仙术,在铸造炼铁高炉外壁时不惜工本,在模具里阴刻绘出了许多道家传说图案,最后把个炼铁高炉外观看上去跟一座道家宝塔似的。

这玩意足有六丈多高,就是比一般的寺院宝塔粗大了许多,塔檐是螺旋状的,因为那还充作上人的舷梯。不过远远看上去,也象一座螺壳状的宝塔,也算是一景。这座炼铁炉投产之后,每天的出铁量能够达到十二吨左右,除去停炉检修时间,一年的产量就超过了三千吨。

大型水力蜗壳式鼓风机和高达三十多丈的巨大红砖烟囱极大地改善了高炉的通风条件,使得冶铁效率大为提升,原来冶一炉铁需要大约二十四个时辰,而现在大约六个时辰就能出铁。更重要的是把过去冶铁炉的焦耗从八比一减少到了三比一以下。

也就是说,只用不到三斤焦炭就能冶炼出一斤生铁,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只有在钢铁年产量达到一定的标准,价格降低,钢铁取代木材成为制造业主要的原材料后,才具备引发工业革命的契机。在另一时空中英国工业革命始于十七万吨钢铁年产量,而李岌估计由于华国人口较多,需求巨大的原因,想要达到这个标准,钢铁年产量应该是要达到三十万吨以上。

在考察了古交铁坊的生产情况,其后拍板开始建造更大容积的二号高炉后,李岌在降雪后才返回晋阳。

刚回晋阳宫,大宗正李存霸就进宫,告诉他杨太夫人病逝,询问李岌是否亲往探视。

宗正寺是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李岌登基后,就任命二叔永王李存霸为大宗正,主管宗室宗族名册,宗室爵位俸禄、教育赏罚、婚丧嫁娶等事务。

也可能是庄宗李存勖过于强势的缘故,永王李存霸性格显得有些懦弱,算是白瞎了如此霸气的一个名字。

晋王李克用一辈子收了一百多个义子,大多出于沙陀族部,也有许多中原汉家子弟。按照惯例,这些义儿也算作是宗亲,归宗正寺管理,李岌虽然不喜欢这种作法,但还是延循旧例,也没有对此作出改变。

杨太夫人是前昭义节度使李嗣昭的继室,李岌得以伯母称之,逢年过节如果在晋阳,虽然身为天子,也是需要登府探望的。

李嗣昭的儿子们也和李岌一样,都是继字辈的。

李嗣昭的原配是李岌的堂姑,前振武节度使李克柔之女昌华公主,与任圜倒是连襟。不过昌华公主所生几个儿子李继傀、李继韬、李继达等都因为叛乱或是兄弟相残而死,现在反倒是杨夫人所出的李继能、李继袭和李继忠三人幸存了下来。

杨太夫人出身富商之家,善于经营,也借着李嗣昭长期担任昭义节度使的光,积累下了家财矩万,算是晋阳有名的富户之一。

在另一时空历史上,石敬塘从河东起事,正是从李继忠处借得了二十万缗钱粮,才得以主入天下。

李嗣昭一生忠心耿耿,很不幸地战死在了镇州城下。魏博兵变后,李嗣源能够做大,一方面与庄宗信用宦官、伶人,令手下将领心寒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李嗣昭、周德威、李存璋、李存审等这些地位在李嗣源之上的这些晋军名将相继凋零也是有莫大关系,否则,李嗣源不可能坐到蕃汉马步军总管的位置上。

李嗣虽然也算是战功显赫,但是由于没有文化,在晋军中的地位,一直是低于这些名将的。谁能想到,因为成德军张文礼叛乱,在镇州城下,晋军竟然接连战死了史建瑭、李嗣昭、阎宝和李存进四位大将,可谓是为后来后唐祸所乱埋下的凶兆。

庄宗平灭梁国后,原来晋王李克用手下声名赫赫的“十三太保”,最终只有李嗣源活了下来,由于无人牵制,最终成了祸患。

现在杨太夫人病逝,李岌既然身在晋阳,自然是免不了要亲往吊唁一番,以示死后哀荣。在祭拜完老夫人后,李岌特意嘱咐李继能等,家务之事也涉及宗府,不可私下处置,须报宗正寺同意才可。

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由于杨太夫人死后,身后留下的资财众多,李继能又怀疑母亲手下掌管财物的侍女吞没家产,滥用私刑将这侍女给打死了。结果这侍女的家人告发他们兄弟谋反,李嗣源趁机诛除了李继能、李继袭兄弟,并以石敬塘为河东节度使,基本上是彻底消除了李嗣昭一脉因在昭义军中影响力的隐患。

李岌倒不是怕这兄弟几个造反,而是怕这厮再惹出事端来,到时候让自己难以处置。

这宗亲勋贵,虽然有律法约束,但真要惹出事情,不太可能真的就做到铁面无情,严格执法。否则,让这些家族离心离德,会损害自己统治的根基。

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确实只是一种愿望。

除非是事态闹得大了,极端恶劣,又影响极大,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

大部分时候,宗正寺处理起来,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这为君之道,许多时候也只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手下之做事,只要不挺出格,就不要追究。

要是真的要求手下都清正廉明,差不多几无可用之人了。

这千里做官只为财,没有利益,哪有干劲?就是万事不要逾了规矩,有些事情别太过分了,就只当是发了福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