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三十章 暴风骤雨之二:工业革命(上)基地

济南府。

东晓五年秋,大夏国三省从暴风骤雨般的打土豪分田地中逐渐恢复过来了,又是一个秋收的季节。

就跟历史上清国占据北京后,大明境内突然又开始风调雨顺起来一样,大夏国入住三省后,这头两年也是风调雨顺,在渡过了最艰难的一年,今年的秋收,农户们就要开始缴纳两成的赋税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有了粮食,其它一些事项便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了。

山东省布政使衙门。

大夏国皇帝尼堪、工部尚书沈默、布政使马鸣佩、镇守使阿克墩、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陈文光、员外郎汤若望等人济济一堂。

你没看错,就是那位汤若望,原本在明国钦天监任职,以他的身份,可算是诸多来华传教者中最富有学识的,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生物、矿物均颇为精通,还能铸炮,制作玻璃和望远镜。

后世若是有人想要穿越到明末,在北方三省选择据点的话,此人一定要弄到手里,加上三省丰富的煤铁资源,作为起事之基一定会事半而功倍。

若是他遇到了清国,也一定会得到礼遇,并担任钦天监高官。

可惜,他遇到了比他还要精通的尼堪。

饶是如此,尼堪还是让他担任了工部虞衡清吏司的员外郎,而不是到京师大学堂里任职,那里,不要说李光宗、刘文献两人了,就连后来进入瀚海大学毕业的原河间府天文世家子弟、数学极为优异的戈仲文他也不如。

戈仲文,如今成了京师大学堂高等数学的首席教授,其最拿手的便是微积分,而微积分对于计算火炮的速度、加速度、弹道须臾不可或缺。

而在欧洲,同样基于怎样让火炮射的更远、更快、更精准的要求下的数学推算也在进行,不过想要达到微积分的高度还要等到二十年以后,它的发明者或集大成者,艾萨克.牛顿同学如今才两岁,还在使劲儿吃奶呢,没工夫给你研究数学。

于是,罗马德意志大学毕业的汤若望就只能屈尊到工部任职了,这还是在尼堪特许的情形下,作为天主教修士的汤若望已经在北京城拥有了一座小型的教堂,而这疏忽而至的大夏国的皇帝陛下明显又对科技知识很感兴趣,这才促成了汤若望进入工部任职。

“陛下,工部在山东省的矿场、工坊初步规划如下”

“还是以济南府为基地,济南府内,煤铁资源丰富,除此之外,前朝官府、民间在临淄、泰安州、兖州均设有煤场、铁场以及相关作坊,山东省有至少三万户匠人,按照陛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还是放在济南最好,此地附近的煤铁足以支撑一万户匠人的大规模生产”

“何况,按照陛下的提点,以及原有的开采,济南府北面约一百余里的商河县有丰富的硝矿,以南百余里的泰安州有丰富的硫矿,含量均不错,虽不如阳都、依琳卡,不过在关内也算不错了”

“至于煤炭,还是兖州一带的最佳,不但容易开采,品相也不错”

“登州附近金矿已经开采相当一段时间了”

“在前不久的行动中,官府或收购,或强制夺回,已经将境内大部分容易开采的矿场全部拿到手中……”

说到这里,正在汇报的陈文光偷偷瞄了尼堪一下,见他依旧面无表情才继续向下说。

原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在收回登州栖霞、招远一带的金矿时,还是花费了好一番功夫的,那里的势力可比阳明堡的那些个土豪要强大的多,不过尼堪也没有与彼等议和的打算,一开始就派出重兵包围了矿场。

他让山东布政使马鸣佩与矿场东家直接谈条件。

“给这些矿主留下一成矿场,剩余的九成必须无条件交到官府手里,当然了,官府也会适当给一些补偿”

这些矿场主自然不甘心,在大明时,厂卫对矿场压榨得最厉害时彼等也没有屈服,特别是其中的于家、张家更是在此开矿已历三代,家里面的家丁更是比登莱总兵还要多,有了庞大的势力就能将族里的子弟送入学校深造,最终得以荣登举人、进士的也不在少数。

加上彼等手中拥有大量的黄金,上下打点之下,整个山东官场几乎都被彼等拿下了,倒是有东厂、锦衣卫的探子过来探究,可惜,在魏忠贤大力征收矿税的时候,彼等明里暗里给朝廷上缴了大批的金银,又利用上缴矿税的机会与京城厂卫头目交好,故此,崇祯上台之后,他根本得不到多少真实的消息。

也就是后世满清入关之后,彼等利用反抗剃发令激起的民变、起义参与其中,从而招来了大军,最终覆灭,否则,若还是在明国,他们依旧会逍遥下去。

藏富于民,大明确实做到了,不过代价也是惨痛的。

这样的情形是尼堪不能容忍的,每个矿主手里头都有上千的家丁,想想就令人不安,故此,他一开始就杠上了。

结果也是明显的,在瀚海军高出一大截的火炮、火枪、骑兵的打击下,所有的矿主、家丁都灰飞烟灭,这算是鲁东在暴风骤雨的分田之下又一抹令人心悸的异色。

在这次事故里,受到牵连者有好几千,最后除了矿工,大部分矿场主正主被杀,家属发配到雅库茨克,家丁全部被杀,只有矿工留了下来。

国库里又多了几百万两,不过却是带着血迹的,除了上百年矿工的,自然还有大量矿主和家丁的。

作为后世长在某旗下、又是军人出身的尼堪对于秩序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追求,他对于商业有着自己的认识,那就是,一切必须在官府的规划之下进行,万不可乱哄哄到处开花。

“或许,这也算是大夏版的特色制度?”

刚才陈文光在汇报时,愈发沉稳的尼堪其实在内心也在想着这些事,最后还发出了一句自嘲。

“故此,济南府的煤铁复合体,商河的硝矿、硝坊,泰安州的硫矿、硫坊,兖州的煤矿,登州的金矿、铜矿,加上作坊,基本上能安置这三万户匠人了,不过这些匠人中,只有约莫两万人是从事与冶炼铸造相关的,另外还有从事皮具、木器、砖石的,您看”

尼堪看向沈默,“沈部堂是什么意思?”

沈默自从担任工部尚书后,他终究不是像孙秀节那样长期跟在尼堪身边,知晓尼堪心思的人,故此他上任以来很是吃了不少苦头,这也是他,做过海商,管过江阴沈家的船坊,换做任意一人,恐怕更是吃不消,他如今可算是明白了,皇帝陛下确实是对工部情有独钟,可不是光在嘴上说说而已。

“陛下”,沈默略略思忖了一下便回道:“一万人,其中的青壮只有一半,还有一半都是老迈之人,皮具、木器、砖石等匠人与铁匠比较起来,在紧要程度上终究要差一些,故此,职部建议”

“实在老迈不堪者就发一笔钱,让彼等退休,原本素有声望的大匠自然留下来,用以指导各作坊生产”

“青壮者全部留下来,都放在济南府……”

“不可”,尼堪却出身反对,“一万人,大约是五千户,有的是父子同在匠籍,在济南府留下三千户,剩余的两千户分别安置在登州、德州、济宁、兖州,每一处有五百户,足以维持鲁东、鲁北、鲁西、鲁南的需要了”

“这些人,先干干看吧,再过个五到十年,彼等若是愿意出去单干的,不妨考虑”

尼堪的意思也很清楚,只要将济南府这三千户紧紧抓在手里,充分利用大夏国的种种规制、机器进行生产,大规模生产各种标准产品,而周边的那两千户除了标准产品,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生产一些个性化的产品。

当然了,这是尼堪想多了,这个时代,若是让这些匠人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生产出来的产品估计完全能满足全省之人所需,什么个性化,只有极少数需要,那还是在大明这种延续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审美趣味下的需求。

在陈文光刚才所说的几大工坊开起来后,黑乎乎、傻大肥粗、标准化、模式化将会充斥大夏一段时间,将那些传统的审美趣味击得粉碎。

这就是工业革命的代价。

这到底是好还是坏?

……

尼堪没有时间考虑这些事了。

在山东的事情落定之后,他马不停蹄地来到河北省永平府开平中屯卫,也就是后世唐山市所在,充分利用那里的丰富、易于开采的煤铁资源,打造河北省的煤铁复合体,一方面用于安置包括京城在内以及原属于北直隶的大量匠户,另外也是将北京大量的作坊迁出去。

那之后,北京的作坊只接受粗铁、粗铜的冶炼、打制,不接受矿石了,不过利用西山的煤炭制作煤球以及供给京城的铁坊、铜坊、金银作坊的煤炭自然还是有的。

此后,在山西太原府,同样的大型煤铁复合体也建设起来了,与此同时,位于偏关的硫磺、燧石基地也建起来了。

山西,在此时便是有名的极富煤矿之地,加上铁矿也很丰富,作坊众多,就在此时,偏关的硫磺/燧石、平阳府(运城市)的盐早就开采多年了。

在原本的山西省,由于遍地都是矿场和作坊,实际上空气污染与后世相比也不遑多让,大夏国占据此地之后,自然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了,除了几处大型的矿场、作坊,以及历史上本就是大型作坊扎堆之地,比如太原府、大同府、平阳府之外,其它的小矿场一律关闭。

故此,山西省的上空,由到处是灰蒙蒙、黑乎乎的景象变成了只有太原、大同、安邑(运城市)、平定州(阳泉市)、偏关上空集中黑乎乎的景象,倒是让其它地方的百姓松了一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