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十二章 换了人间之三:学生们(上)名将云集

梨树城,骑兵学校。

秋季时分,刚成立不久的骑兵学校开学了。

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有以前黑龙江省、吉林省、伯力省的农户、牧户、猎户子弟,也有来自北至大兴安岭,南到燕山的蒙古诸部,这里面,奥巴、吴克善两部科尔沁部落的适龄孩童则几乎强迫、强迫地都弄了进来,当然了,辽河平原西部的恩格图部也进来了。

拿下辽东后,对于愿意进入骑兵学校学习的汉人农奴子弟尼堪也放宽了限制,只要身体尚可,不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都可以加入,加上一部分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子弟,梨树城几乎完全成了骑兵学校的天下。

尼堪也是这么打算的,原本孟乔芳在这里就有马步军五千,改成骑兵学校后,将两个大校场全部改成了骑兵大营,最后城池的一半被学校占据了,官府衙门、商户、作坊占据了另外一半。

也是,最为满清修建的城池,梨树城占地超过五十万平方米,区区五千马步军不在话下。

作为北境之王,骑兵肯定是主力,故此,这一次在梨树城就学的学生高达三千人,教职工甚众,校长是一个出生于索伦尼布楚五部的老兵——说是老兵,实际上还不到三十岁,尼堪的堂弟,尼亚哈,汉名孙秀刚,今后我等就称呼他为孙秀刚。

多场大战后,孙秀刚已经有了晋升骑兵旅指挥使的资格,不过却被尼堪派到此地担任总教官。

孙秀刚虽不乐意,不过最终还是同意了,还是孙传宇偷偷告诉他的——等这一届学员三年后毕业后,他便是这三千人的指挥使,一想到这三千人从学生一直到士兵都是自己亲自培养出来的,孙秀刚想了想还是同意了。

除了孙秀刚,校长是查克丹兼任的,一众教员有退伍的老兵,也有像孙秀刚一样等着学员毕业后一起升职的。

北边山林之中的索伦人普遍身材高大——常年食肉,又要抵御严寒,自然长得壮硕一些,历史上兀良哈人的前身窝娘改(唐朝时的称呼)号称巨人部落那也不是白扯,蒙古大军西征之时,他们的身材无论是作为骑兵还是步兵都比当时的欧洲人高大强壮得多,此时的欧洲人普遍身材瘦小,还不如东亚民众。

尼堪此时大约一米七五左右的身高在索伦诸部只能算得上比较高大,而孙秀刚却几乎有一米八五,绝对算得上高大雄壮了,同一个祖爷爷的堂兄弟,加上孙秀刚娶了尼堪舅舅乌热斯的侄女,算是半个皇亲国戚。

时至今日,尼堪引以为基的部众,首当其冲的肯定是索伦诸部,如今也膨胀到三万户,再就是博格拉部,这里面既有索伦人,也有乞尔吉斯人、蒙古人、雅库特人、哈萨克人,也有大约三万户,剩下的便是蒙古部落。

六万户嫡系部落,就算每户只有半个壮丁,那也是三万精骑!

再就是庞大的汉人农户了,拿下辽东前汉人就已经是大夏国最大的部族,有四十余万户,拿下辽东后,更是增加不少,有足够的田地耕种,足够轻的赋税,让这些汉人农户让尼堪感激涕零。

再加上家里若是有子弟当兵,在当兵期间还可以适当削减一些赋税,退伍后也有不少的好出路,故此,汉人里当兵的也不少。

尼堪也有意识地让汉人农户子弟去骑兵学校,出身林中、熟悉马匹的他知晓,十五岁左右,正是与马匹建立稳定关系的时候,这时候的马匹,如是没有大的瘟疫发生,五岁便成熟可以驯化了,此后一直到其十五岁,长达十年都是它的巅峰期。

此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了,三十岁后便几乎不能用了。

而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就算以前没有接触过马匹,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在三年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骑兵了——当然了,与那些从小在马匹上长大的部族少年相比肯定差一些,至少在驯化环节。

到战马十五岁的时候,骑兵二十五岁,在战马衰退之前,还有五年的黄金岁月。

梨树城南面,以前的皇太极大营,当时由于是皇帝陛下驻跸之处,自然修建得异常坚固,皇太极败退后,包括瀚海军自己的大营在内大多都拆除了,只留下了这一处大营,如今便成了骑兵学校骑马训练的地方。

当然了,在天寒地冻、积雪深厚的时候,全体学员和战马就要搬到城里大营。

与东京城的步军学校一样,骑兵学校同时也是梨树城的守城部队。

眼下,大营里布满清一色白色的、大夏国工部出品的军用帐篷,此时你若是站在梨树城南城从墙上拿着千里镜,便瞧得很清楚。

三百五十顶帐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大营里,三百顶是学员的宿舍,剩余的便是后勤、教员的房舍了,正中那顶最大、最高的帐篷,便是包括总教官孙秀刚的“大帐”,帐篷顶部一面瀚海军军旗正在风中猎猎飘扬。

当然了,除了作为他的寝帐,还是日常办公、会议之处。

对于学员来说,十人一座帐篷。

既然是军事学校,自然一开始就是按照军制来划分的。

有幸划到骑兵旅第一团第一营第一连第一排第一班的学员来头都不小,至少在其中一名学员孙德昌看来就是如此。

孙德忠,来自辽东的辽东汉人农奴子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马匹,辽东本地人,从他爷爷算起,他家已经三代为奴,也幸亏“从龙”早,他家早早成了镶蓝旗的包衣户,故此,虽然贫困,不过人丁还是有一些。

他家本来就姓孙,被大夏国官府从旗人手里解放出来还分配了田地后,便依照此时大夏国传说的孙家“传秀德万世”的辈分改名孙德忠。

当然了,对于这种现象,尼堪也暗地里有一些规矩,本来就姓孙的汉人以及林中、草原的子弟可以改姓,其他的则要他赐姓方可。

虽然是包衣奴才,十五岁的孙德忠却很健壮,这也是他被选中到骑兵学校学习的唯一原因。

不过当他得知与自己一个帐篷的其它几人的身份后,这心里的紧张、自卑感便油然而生。

穆占,南楚留在辽东的儿子,当他在上都投降瀚海军后,他的家小自然受到影响,不过他唯一的儿子却在他叔父尼亚哈(有一个尼亚哈)的收养下平安长到十五岁,在这种情形下,读书识字是不成的,不过骑马射箭却一点也没有少。

穆占,后世清国平定三番的名将之一,今年十五岁,而他的叔祖尼亚哈还有一个身份——纳兰明珠的父亲,纳兰性德的祖父,而南楚的父亲则是尼堪新纳的妃子苏泰的亲兄弟。

于是,七拐八拐的,人家穆占还是尼堪的亲戚,私下里,穆占还要叫尼堪一声“姑祖父”。

孙思克,同样十五岁,后世的河西四名将之一,可惜由于父亲孙得功早死,此次八旗南下朝鲜时肯定就顾不上他了,于是,在尼堪的“关心”下,他也来到了骑兵学校。

与尼堪想象的差不多,此子从小习武,十五岁的年纪便生就一副成人模样的身板,如今不仅骑射了得,还读过一些兵书。

按说,孙得功是间接死在瀚海军手里的,孙思克对于瀚海军十分反感才是,不过眼下就算满洲八旗都是栖栖遑遑的,遑论那些汉军八旗子弟?

祖泽洪,十五岁,祖大寿幼子,将门世家,骑射也不在话下。

巴图,从喀尔喀回到西拉木伦河流域的苏尼特部落浑台吉腾吉斯的幼子,也是十五岁,此子从十二岁开始便在乌兰哈达(赤峰)的学校学习,十五岁后便转到了梨树城骑兵学校。

图里琛,原本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流域大汗巴尔达齐的侄子,也算是索伦人,也是从小便在哈尔滨学校学习,如今转到骑兵学校。

汉人、索伦人、蒙古人、叶赫女真人,像极了当今的大夏国,这些人能挤在一个帐篷,不用说也包含了上面的意思。

图里琛十五岁便有着一幅膀大腰圆的身板,由于巴尔达齐是尼堪的连襟,是多西珲的妹夫,如此说来图里琛算是尼堪的外甥一辈。

图里琛的偶像是瀚海军大将朱克图,从小便以朱克图为目标要求自己,眼下看来,除了长得像朱克图,想要达到朱克图的境界还差得远。

不过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起来。

“我要做岭北精奇里江达斡尔的图里琛,而不是尼布楚的朱克图”

图里琛,正是第一团第一营第一连第一排第一班的临时班长。

骑兵学校,比军政学校还要严格,早上六点起床,晨炼一小时,早饭一小时,上午队列训练,午饭两小时,下午队列、体能训练,晚上一直到十点都是读书识字的时间——他们这帮学生,不少还不识字,想要学习操典,还需要一年之后。

班里每一个人的情况图里琛都清楚,除了孙德忠,其他人或是将门世家(孙思克、祖泽洪、穆占),或是贵族之后(巴图,乃孛儿只斤氏),都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军事化的生活都能适应,只有奴户出身的孙德忠,一开始很是成了众人暗中的笑话。

不过此时便体现出名字的重要性,见他姓孙,还是“德”字辈的,还能进入骑兵学校,孙德忠虽然笨拙,不过除了图里琛之外,其他人并不知晓他的来历,故此也只能暗地里笑话。

图里琛虽然是巴尔达齐的侄子,不过以前在精奇里江达斡尔部落很不受待见,图里琛就是其中的一个庶子,人生冷暖见识的不少,他身为班长,当下便制定了管辖这几人的策略。

大力拉拢出身卑微的孙德忠以及举目无亲、父亲间接死在瀚海军手里,故此异常低调的孙思克,打压那因为与尼堪有亲戚关系,又因为是牺牲了的南楚留在辽东唯一骨血、因而很受尼堪优渥的穆占,以及围在穆占身边的祖泽洪、巴图等人。

当然了,作为明面上尼堪的“外甥”,图里琛还是有一些威望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