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十章 换了人间之二:降官们(2)明、清衰亡之辩(上)

在政务分校的正中间,有一处三层的高楼,当洪承畴出来之时,有一人站在那高楼上,见到洪承畴这举动时,不禁冷哼了一声。

冯如京,军政学校的副校长,政务分校的总教官。

“洪承畴这些人,包括王文奎、马鸣佩等,并无丝毫节气可言,非但如此,品行还极为低劣,不过就是因为如此,彼等对于一个新的政体也容易接受,何况我大夏并没有将彼等当做奴才看待”

“再者,这些人的能力还是有的。清国用人,虽不能说十拿九稳,但终究比明国强一些,大多数人还是有真才实学的,这就够了,在军政学校修习半年,再分配到各地主政,还是能发挥大的作用”

“同样,不算别的地方,就单论大凌河一地,投降清国的明国将领、文官,若是有一个好的土壤,彼等大多都会是杰出之士,推而广之,明国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土壤已经变了,出产不了好的人才啊”

一想到尼堪在自己上任前说的话,冯如京不禁感慨万千。

“咱们这个皇上,不仅武事了得,对于政务、人才也不时有真知灼见,在大事上还能目光如炬,提前从容布局,这样的人物,莫说唐宗宋祖了,就是秦皇汉武也比不上啊”

……

与军事分校相比,政务分校并没有六点起床然后出操这么辛苦,不过彼等也就比降将们能多睡一个小时,七点起床,八点正式“上课”,对于这个新词,洪承畴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这个时代,“课”字多半用成动词,不过既然人家大夏的教授如此称呼,彼等也只得跟着用起来。

在每一个房舍,都有一张表格,上面写着最近六日每日需要修习的“课程”。

到了这个时候,大夏国在治国方面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制度,包括人才的教育、选拔、考核、调动、升迁、罢黜、退休,都有详细的说明。

对于境内各类资源的使用,包括田亩粮税、山川的维护和使用、道路的维护与使用、物资流通的税收、牧场的使用与维护、矿产的维护与使用、渔场的维护与使用,也都有巨细无遗的规定。

对于各类作坊,不同种类物资的流通,也有不同的规定和办法。

其中,有几样需要特别指出。

大夏国境内禁止田地自由流通,不过还是可以买卖,但买主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夏国官府,而出卖田地也只有在几种情形下才行得通,比如全家死绝,比如全家迁徙到他处,比如全家转行,等等。

不过,对于那些有爵位并在西伯利亚拥有的土地还是可以自由转让的,彼等可以在官府那里签订买卖契书,官府还可从中收取一定的契税。

对于那些家里丁口众多,现有的田地不够生活的,官府也有一定之规,可以向官府申请分家,然后再按照户部制订的《大夏田亩制度》分配新的田地,在这个基础上,田地还不够的,还想多种地的,还能向官府申请购买新的田地。

官府不鼓励开荒,只能在现有框架下进行调整。

也是,大夏国境内地广人稀,每户五十亩上好的田地全家倾力耕种恐怕还力有未逮,谁还想到多种、多垦?

另外,如今在大夏“做官”,除了两年一度的“科举”,礼部、吏部还能根据各衙门的缺口随时“开科”,不过大夏的官员可不像大明或者大清,按照皇帝陛下尼堪的说法,除了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事务官,也就是大明嘴里的“小吏”,但这些小吏并不是一辈子只能做小吏,干得好的也能升到高位。

同时,民间举荐、学校直接分配也是重要的来源。

大夏,人才的通道有多条,并非在“科举”一条道路上吊死,况且就算是科举,其考核的内容也并只有四书五经,算术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这些规定、制度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几十本,加上相当于大夏基本法的《大夏通典》,这些降官们在这半年之中需要修习的内容着实不少,能在半年之中掌握者肯定也是人才。

就这样,在各种复杂心情下,一百多位降官也开始了他们人生头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生涯。

三个月后,像洪承畴、姚恭这样曾在军政两途都浸淫许久的全才还是脱颖而出,虽然彼等都是五十左右的老头子了,而仅仅在清国弘文馆待过的雷兴、马鸣佩等人依旧吃力得很。

当时皇太极设置弘文馆,无非是让这些人积极建言献策,对于人才却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些人是书生、谋士多过官员,自然比不上洪承畴他们。

这一日,已经是秋末时分,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政务分校。

大夏国皇帝来了,下午还要与经过挑选的降官们“座谈”。

“座谈?”

洪承畴得知这个消息后哑然失笑。

“这个皇上还真能折腾啊,不就是‘诏对’嘛,嘿嘿,到底是蛮夷出身”

下午,在分校的一间“书房”,如今被尼堪改称“会议室”的地方,尼堪高坐主位,他左边是当今吏部尚书、政务院总理、端肃郡王孙秀林,右边则是二等候、辽宁布政使李延庚。

下首左侧,坐着一溜辽宁省的文官,军政学校副校长、辽宁省按察使冯如京高居首位。

左侧,洪承畴、姚恭、宁完我、马鸣佩、王文奎一字排开。

这里要说明的是,按照之前的规矩,对于文官,尼堪原本是准备按照五十岁一刀切的,最终还是罢了,故此,像姚恭、宁完我这些人才能进入学校“深造”。

洪承畴就不用说了,姚恭在大凌河投降清国前是永平监军道,职掌“分道巡察,负责各道兵备、提学、抚民、巡海、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事宜”,这个位子如果要干好,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不过姚恭官声颇佳,显见得还是有些能力的。

几人中,姚恭年纪最大,今年五十三岁,宁完我、洪承畴差不多,都是五十岁,马鸣佩、王文奎都是四十岁左右。

洪承畴是福建人,姚恭、王文奎是浙江人,身形都瘦小一些,而宁完我、马鸣佩都是辽东本地人,倒是生就了一份好身板,这也是满清的规制释然,皇太极虽然对这些人优渥有加,不过如果跟随出征,也是要上马作战的。

若是没有大夏国,这些人在大清国历史上都混得不错:

洪承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姚恭:山西按察副使

王文奎:漕运总督

宁完我:太子太保、弘文馆大学士

马鸣佩:兵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

三个月过后,这些人也按照大夏文官的官服穿戴起来,不过是衣服上并没有补子罢了。

尼堪今日也穿起了一身自从登基后由后宫尚衣监制作的皇帝常服。

乌纱帽,冠后折角向上,翼善冠是也。

金色盘龙纹袍服,窄袖、盘领,大红中衣,交领。

用黄金、白玉、琥珀三色宝物制成的腰带。

配上他那白皙清朗的面容,挺拔的身材,在洪承畴这位见过大明、大清两国皇帝的人看来不禁甚为感叹。

“不论别的,单论相貌,此人就是人中龙凤,与那两位不可同日而语”

“诸位”

尼堪说话了,与文官们说话就与一众武将不同了,他的声音平缓、稳重、悦耳,令人油然而生亲近之感。

“如今你等在学校已经修习了三个月,以前无论在明国还是清国,你等都是高官,而今清国已亡,明国也是苟延残喘,我等今日就来议一议”

“这两国为何走到今日这一步?”

“嗯,先说清国”

说到清国,宁完我心中一凛,几个月以前,他还是大清的柱石之臣,在皇太极心里,他可是仅次于范文程的存在,短短几个月过去之后,他竟成了阶下之囚。

世事变幻如此,到如今他还未能转变过来。

若不是战争开始之后他还在广宁孙定辽军中“督师”,他肯定也是跟着豪格走了。

不过从目前看来,留下来似乎也不错,不过想要一众降官里出人头地,没有一番表现是不成的。

“咳咳”,他站了起来,“奴才……”

作为最早投降建州的几位文人之一,宁完我肯定也是入了旗的,这个称呼也只有见到皇太极后他才会这么说,不过话一出口他便意识到八旗制度早已烟消云散了,眼前这位大夏国的皇帝明显是要在辽东实行郡县制的。

但说“微臣”也不对,眼下的他还是降官身份,并没有得获一官半职,最后他想着,“此人号称索伦人,而索伦人与满洲几百年前还是一家,干脆继续用奴才自称得了”

“奴才以为”

他偷偷瞟了尼堪一下,见他并没有任何动静,这心里一喜,便继续说道:“清国虽然武运昌盛,不过与大夏相比又落了下乘,何况文事方面也以八旗制度为主,原本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如今想起来,这个规制与武事极为便利,不过与文事就多有不便,而奴才听闻大夏国早就在境内实行了郡县制,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故此,大夏必胜,清国必败,早有端倪”

尼堪点点头,此人虽然不堪,不过话却说到了点子上,若是没有大夏在,清国一统蒙古之后还真是不可阻挡,不过当其北边出现一个武力更加强盛,财政更加宽裕的大夏之后,他的灭亡便是迟早的事。

何况,清国成立才十几年,对于这样“兴也倏然,亡也忽然”的政权估计没几个人会在意。

接下来,诸人也七嘴八舌说了一通,都有些道理,尼堪也是频频点头,在后面端坐的王文慧等人都一一记下。

“现在就来说说这明国”

见差不多了,尼堪便将话题转到了明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