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二十四章 外喀尔喀(一)由翁衮、逃户引发的战争

扎萨克图汗部,乌里雅苏台。

扎萨克图汗素巴第已经六十一岁了,六十一岁,对于蒙古人来说已经是高寿了,何况像他这样喀尔喀始祖格郛森扎长子后裔,威望一直位居四部之首,娶了众多妻妾之人来说更是如此。

完全占据以前和托辉特部阿拉坦汗的领地后,素巴第大汗领地在三部中面积最广。

东端大致以杭爱山中线为与土谢图汗部的分界线,北端以特斯河为与大夏帝国的分界线,南端则以阿勒泰山为与卫拉特绰罗斯部隔山相望。

西北端自然是以萨彦岭南端余脉、此时的蒙古人称之为汗山为分界线与南西伯利亚的大夏帝国接壤。

素巴第妻妾众多,成年的儿子就有七个,其中长子阿海(扎萨克图汗这一系祖先的名字也是这个)、次子思其布在领地的北段,大致在乌布苏湖与杭爱山北麓这一线,阿海在西端,思其布靠近杭爱山。

第三子诺尔布乃嫡长子(母亲来自部落核心乌审),后世也是第二任扎萨克图汗,与素巴第住在乌里雅苏台,其目的包括扎萨克图汗部原本最重视的杭爱山西端、南端以及扎布汗河流域。

第四子扎克比也是嫡子,牧地在吉尔吉斯湖一带。

第五子达尔汗的牧地在哈拉乌斯湖一带。

第六子伊萨尔的牧地在哈尔湖、德勒湖以及阿勒泰山北麓一带。

这六个儿子的年龄都超过了三十岁,阿海、思其布更是年逾四十,第三子、嫡长子诺尔布也三十七了,两个孙子旺舒克(历史上第三任扎萨克图汗)、成衮(历史上第四任扎萨克图汗)也都成年了。

这里要着重提一下素巴第的幼子,母亲来自绰罗斯部,还是准葛尔汗国的大汗巴图尔的堂妹。

达萨尔,今年二十二岁,他的牧地在大湖区域的西部,也就是鄂毕河的上游,后世褚亚河(此时叫阿勒坦河,也就是黄金河,下文仍叫阿勒坦河)、卡通河(此时叫哈屯河,下文仍叫哈屯河)之间的广袤地区,西南部与其表哥、巴图尔次子卓特巴巴图尔的牧地相邻。

西北部则与已经完全投靠了大夏帝国的原杜尔伯特部落噶勒当的长子苏都奎的部落(大致是后世塞米伊到巴尔瑙尔一带)相邻。

此时是东晓二年四月份(1642年),无论是达萨尔的牧地还是苏都奎的牧地都处于冬末春初之际,所谓冬末春初,对于这两地来说,也就是大雪还覆盖着广袤的土地,不过局部区域开始消融了而已。

对于达萨尔来说,他的牧地算是相当不错的,不禁占据着鄂毕河上游大量的支流区域,还掌控着通往额尓齐斯河流域、斋桑泊一带的唯一通道——巴哈塔尔玛河。

达萨尔旗下的牧户大约三千户,一部分来自以前的和托辉特部,一部分则是以前其母亲嫁过来的绰罗斯部陪嫁,当然了,卫拉特诸部长期与喀尔喀四部为敌,嫁到喀尔喀部落并不是什么大好的事情,所谓陪嫁的绰罗斯部实际上依附于绰罗斯部的和硕特、土尔扈特等部落。

饶是如此,达萨尔的的部落依旧在扎萨克图汗部中独树一帜,他毕竟是巴图尔大汗的外甥啊。

在塔尔巴哈台制订卫拉特-喀尔喀法典时,素巴第带着的儿子便是达萨尔,在土谢图汗衮布、车臣汗硕垒拒绝了巴图尔提出的团结起来对抗尼堪的建议后,素巴第的地位在巴图尔心中陡然重要起来,而与自己的牧地相邻,还是自己的堂外甥的达萨尔更是他拉拢的重中之重。

这不,法典刚一制定完毕,巴图尔就以族里日夜思念达萨尔的母亲为由又给他送来了八百户牧民,这些牧民全部来自伊犁河谷的乞尔吉斯部落,也是巴图尔嫡子僧格侧福晋出身的部落。

此时,天山附近的乞尔吉斯部落不仅能自己冶炼钢铁,还极为擅长骑射,目前占据着南到费尔干纳盆地,北到伊犁河谷一带,尚没有独立建国,不过由于擅长冶炼、骑射,是哈萨克汗国、叶尓羌汗国、准葛尔汗国三方大力拉拢的对象。

特别是南疆的叶尓羌汗国,其麾下的主力骑兵大多来自乞尔吉斯部落,也是因为如此,从吐鲁番到哈密一带,力扛绰罗斯部的总督也多半启用乞尔吉斯贵族。

巴图尔让八百户乞尔吉斯牧民进入到鄂毕河上游,加入达萨尔的领地,其用心岂在此地乎?

按照新卫拉特-喀尔喀法典的规定,蒙古部落之间不能私自接纳逃亡的牧户,若接纳了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同时规定,在蒙古部落内部只准信仰藏传佛教,对于普通牧户里还信仰萨满教、保留萨满教传统的神祇(翁衮)的,也要施以严惩。

他们能制订出这样的法典(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自然是内部还有大量逃亡的牧户,这时的普通牧户生活条件之艰难不亚于大明境内的农户、军户,不但要自备武器、给养承担繁重的兵役,还要承担劳役、赋税(上缴牛羊)。

而达延汗自从制订出“非黄金家族后裔不得担任部落大台吉”的规定后,到眼下,他的子孙已经遍布各蒙古部落,最小也是一个台吉,可汗、珲台吉、济农数不胜数,有的明面上没有称汗,不过私下里却接受“xx汗”的称呼,比如却图汗、赛音诺颜汗。

这些大小台吉为了扩充实力,往往会许下优渥的条件吸引其它台吉旗下的牧户前往投靠,若只是少量的牧户流转,济农以上的大台吉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若是发生大量的牧户流转,必定发生大战,都是达延汗的子孙也不行,必须要在刀枪上见个真章。

这也是历史上却图汗南走青海的滥觞,实力不济偏要争夺牧户,结果在其他台吉的排挤下喀尔喀没了他的立足之地,只得远走他方。

再就是信教之事了。在大元引入藏传佛教之后,此教一直在中上层里流传,不过仍有不少牧户保持着传统的萨满教信仰,特别是元朝采取了一些强制性的信仰喇嘛教的措施,让牧户的负担更加沉重后更是如此。

我信了此教生活并没有大的改善,信他有何用?

而萨满教已经信了几千年了。

这便是普通牧户的想法,也是巴图尔等人想要统一牧户信仰的重要原因。

眼下就在达萨尔的牧地发生一事。

在附近阿勒坦河的中段,后世的捷列茨科耶湖,这一世的阿勒坦湖附近,一直游牧着一支小部落,他们是铁勒人的后裔,后来加入到了辉特部,最后来又成了扎萨克图汗部的附属部落。

阿勒坦湖附近海拔高,气候寒冷,只能养活很少的牧户,加上阿勒坦湖这个得天独厚的湖泊,这个部落除了游牧(其冬季牧场就在素巴第长子阿海所在的乌布苏湖西端),便是渔猎,丁口也不多,三百余户而已。

阿勒坦,正是这个部落的名字,卓力格图,一位强壮的中年汉子,是这个部落的台吉。

长期生活在大山上,圣湖(在阿勒坦部心目中,阿勒坦湖就是他们心中的圣湖)边,这个部落一直坚持着萨满教的信仰,部落里也一直保持着非萨满不可担任部落酋长的传统。

不过这一切却被一部法典打破了。

作为卫拉特法典的参与者,达萨尔狂热地信仰着喇嘛教,回到驻地后也派出快马,四下发布法典的规定。

这个时代,对于贫苦之人来说,有信仰自然是好,那样的话,发生苦难时,至少还能将希望寄托在佛祖、来世上,不过若是明显看到有活得比自己好的牧民,这心中若是没有羡慕那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坚强的信仰也不行。

脱贫,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信仰的部族都挥之不去的执念。

在素巴第几个儿子中,母亲来自图瓦部落的长子阿海由于牧地紧挨着大夏帝国的剑河省(阿巴坎到阿钦一带),双方的牧户之间交流的多,亲戚也多(图瓦部落),这施政不禁也慢慢向大夏国靠拢了。

阿海没有参与卫拉特法典的制订,素巴第回来后将他几个儿子召集到身边宣讲此事后,阿海也只是口头上答应了,这心里头却并不在意。

由于阿海如此,尼堪得知后也暗自拉拢,兵器、布匹、铁器等物资也是优先供给。

作为冬季转场到乌布苏湖西端山上放牧的阿勒坦部来说,久而久之,他们对阿海部落牧户的生活也艳羡不已。

某日,达萨尔的一名巡视牧地的小台吉在卓力格图的帐篷里发现了大小多尊翁衮,立即禀告了达萨尔,达萨尔大怒,立即按照法典的规定科其财产的一半。

这下卓力格图不干了,他是部落台吉,所有的牧户都是他的“财产”,按照规矩,他需要将一半的牧户交上去,自己的牧户本来就不多,还有划走一半,这放在谁身上都受不了。

于是,他决定将部落整体投靠阿海。

阿海自然欣然同意,他想的也美,自己是大汗的长子,达萨尔肯定会罢手的吧。

没想到达萨尔并没有将他这个庶出的兄长放在眼里,他带着八百乞尔吉斯骑兵来到乌布苏湖南侧的乌兰固木——阿海的驻地。

此时,若是达萨尔拉着素巴第来到此地,看在老爹的面子上,阿海还没准卖一个面子将阿勒坦部落交出去,可同样是“庶出”的达萨尔就不一样了,阿海当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达萨尔大怒,他身后可是站着绰罗斯部,眼前这个图瓦贱婢的儿子竟然拒绝了自己!

他假意返回,半路却将靠近自己领地的一个依附于阿海的小部落前行强行迁走了!

阿海也是大怒,立即带着自己的八百图瓦骑兵追了上去。

大战爆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