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十六章 东方已晓(十)大夏帝国的第一次“殿试”

“傅鼎臣,字青竹。三十三岁,生于山西太原府阳曲县。师从原山西学政提督袁继咸,通晓诸子百家,尤精医术与道家,自创拳法和剑术,作为医术的补充。号称“五禽戏”之继。为人悲天悯人,颇好行侠仗义”

“此子曾在我国设在芝罘岛的据点协助行医。”

“勤政殿”,说起来有些寒碜,无非是较大的四合院落罢了,不过尼堪还是堂而皇之地挂起了一块牌匾,

眼下的他正坐在“殿内”正中的大椅上,手里拿着一张信笺。

一旁的高几上还放着几张同样的信笺,正等着他一一

“傅鼎臣?青竹?”,他有些茫然,印象中并没有这么一号人物。

又陡然想起一人。

傅山,字青主。

他能知晓这个名字,不是阅读史书所致,而是从武侠小说里得来的,在那本小说里,傅青主乃一代宗师,一柄长剑无人能敌。

冒浣莲,是他的徒弟。

难道是他?

尼堪禁不住摇摇头,他自忖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自从1625年他十五岁那年从尼布楚起兵,起劲已经十五年了,如今别说名人了,就算正经来投的士子也没几个。

不过退一万步想,若此人就是傅青主,现在的他依然用“鼎臣之名、青竹之字,说明他依旧没有放下红尘,彻底步入道教”,这么一想,还真是有可能。

“嘿嘿”,他不禁有些期待。

“王骘,二十七岁。登州府福山县人,十六岁参加童子试,县、府、院三试皆第一。孔有德作乱登州时家境家境衰败,前年全家染病在家等死,幸被我军所救”

“王骘?”,这下尼堪完全没有印象了。

“冯如京,二十八岁,山西代州人。举人,师从孙传庭,曾在孙传庭幕府里帮办军务,谙熟庶务,尤精军务。”

“呵呵”,放下这张信笺,尼堪终于由衷地笑了笑,此人是孙传庭推荐过来的,又是孙家祖上母家的亲戚,算是主动投靠过来的。

也好,一个政务院,全部是孙家的,虽说他尼堪不在乎,可天下人怎么看?

有了这个冯如京,终究是一个补充,而且,如果他真像情报上所说的那样“谙熟庶务,又懂军事”,倒是一个难得人才,在军中想要“谙熟庶务”,最起码算术要很精通才行,否则,一个三千人的军营若是要外出打仗的话,想要将后勤辎重打理的井井有条也不是容易的事。

比如,要外出多久?此时天气如何?要否携带冬衣?行军速度如何?需要携带帐篷几顶?是否需要携带雨具?携带粮秣几何?粮秣是自己携带,还是要民夫协助,民夫如何办理?军械弹药携带几何?能满足几场战斗的需要?

林林总总,若非谙熟军中事务,且精于计算,不大可能掰扯清楚。

哈尔哈图能以牧奴之身晋身大夏帝国开国大臣之列,靠的就是他能将军中诸务打理的清清楚楚,不负他“哈尔哈图”(索伦语,“会使陷阱的”,延伸为“聪明的”)之名。

“魏象枢,二十三岁。蔚县人,三年前因灾荒举家投入我国,后被山南省聘为书办,在任上兢兢业业,后调任五原县县令”

“嗯,这是自己培养的人才”,尼堪放下这张信笺,也有些奇怪,“按照此人的素质,再在基层历练几年,又是一个孙秀节,这次为何要巴巴地参加考试?”

“这样也好,真正有用的终究会脱颖而出”

“戈仲文,十七岁,河间府献县人。河间戈家乃天文历法世家,精通算术。瘟疫在河间大蔓延之时,此子全家一百多口离家逃难,最终抵达芝罘岛的只有此子,余者皆不幸遇难”

“此子十三岁便中了秀才,原本可以进入我国各级学校就读的,不过他执意要务农,病愈后在吉林省农安县务农”

尼堪对此子最是上心,在成绩最优五人中,只有此子的算术全对,其中有一题,对比农历与西洋历法优劣,此子竟然答得分毫不差,可他并没有在大夏帝国各级学校学习的经历啊。

这次考试,分为“经”与“算”两门,各占一半的权重,最终算下来以总成绩最优者一百人为录取目标。

尼堪打的主意是,经学他并不特别看重,不过也是很重要的参考,他更看重的算术。

眼前五张信笺上的五人便是此次考试成绩最优者,按照总成绩排序,魏象枢高中第一,此人不仅经学精通,毕竟受过大夏帝国基层的历练,算术也相当了得,饶是如此,他的算术也只答对三道。

名列第二的便是戈仲文了,他的经学只能算是一般,不过由于算术全对,最终高中第二。

接下来便是冯如京了,此人中规中矩,经学、算术都是中等,综合排名第三。

傅鼎臣则是令尼堪啧啧称奇之人。此人经学除了“兵学”、“宗教”有关的内容他对答如流,还颇有见地,其它各学并没有特别的,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此人竟然对天方教、天主教也有些研究。

算术却能答对三道题,与身在大夏帝国的魏象枢并列,这不得不让尼堪称奇了。

要知道,这次算术考试,加上本来就是帝国的人,能答对三道题以上者寥寥无几,也就是戈仲文、魏象枢、傅鼎臣三人了。

王骘名列第五,此人算术答对两道题,也算是相当不易了。在尼堪心目中,五道算术题,能答对一道题就算合格了,今后在帝国内再加以训练,至少能达到两道题的水平。

此人经学、书写都是一流,故此能名列五甲之列。

尼堪将这五张信笺放到一边,又仔细打量起站在下面的五人。

按照王文慧的介绍,那傅鼎臣果然很有气场,其他几人隐隐以他为首,他自己也是一表人才,生得身材高大、器宇轩昂,加上三缕长须,隐隐有卓然出世之感。

“不行,得赶紧将他拉到尘世中来”

他左边的便是冯如京,身材瘦小,不过却露出一副异常干练的神情,右边则是王骘,身材中等,面相寻常,还有些拘谨,听说他与傅鼎臣熟识,难怪一进入这“大殿”,两人还频频点头示意。

魏象枢毕竟已经是大夏帝国的官员,不卑不亢地站在一边,隐然与那四人有泾渭分明之势。

说实在的,尼堪一开始还多少有些失望,这些人不是与大夏帝国有关系的(傅鼎臣、王骘都与芝罘岛有关),便是本来就是大夏帝国之人(魏象枢、戈仲文),那冯如京还是孙传庭举荐过来的。

真正“闻名而来”的寥寥无几,就算有,考试成绩也不理想。

难道自己这帝国就这么不受人待见?

半晌,他总算从恍惚中缓过神来。

“咳咳,诸君,你等都是此次考试名列前茅者,朕这里并无殿试,只有一个问题”

“敢问诸君之志?请详述之”

那四人面面相觑,估计心里都在想:“这就是殿试?也太随意了吧”

魏象枢站了出来,“陛下,学生先说”

尼堪点点头。

“陛下,学生之志,乃上辅明君,下扶百姓,严肃刑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境内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哦?那你的志向便是魏征这样的人物喽”

“是的,魏玄成正是学生之榜样”

尼堪见他语气里有一丝失望,知晓他的意思。如今的大夏帝国并没有督察院,不过前不久经过韩承影等人劝说后,他也有了恢复督察院的想法。

“好,你在五原县政绩斐然,原本是可以调到京城的,不过在县令任上只有一年,时日尚短,再等两年,督察院一定有你的位子”

“陛下!”,魏象枢面露欣喜之情,“陛下要恢复督察院了?”

尼堪笑了笑,魏象枢会意,赶紧退下了。

“陛下”,王骘出列了,“学生之志,只有几个字,百姓丰衣足食,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国家强盛,吾愿足矣”

尼堪点点头,“朕知矣。以我国规制,凡是新加入的士子,均需到县府历练一番,如今我国在剑河省的省城已经修建完毕,名曰叶尼塞,乃昔日李陵担任匈奴右校王之地,此地虽然偏远,不过土地肥沃,牧场广布,更兼风景秀丽,乃我国西疆胜地”

“剑河省有克孜勒、叶尼塞、达斡尔斯、丘雷姆、阿钦五县,叶尼塞更兼着省府,如今克孜勒等地均没有空缺,唯独阿钦之地尚缺一名县令,你可愿前往就任?”

说起这剑河省,原本的省城叫做米奴辛,最后尼堪还是觉得改成叶尼塞的好(后世阿巴坎的对面)。

“学生愿意”

王骘退下了。

尼堪看向冯如京,“你在叔父军中的经历他老人家已在来信中分说了,如今有两个去处,一是像王骘一样,去某一个县去担任县令,另外就是去枢密院担任书办,你看……”

其实按照辈分,冯如京算是尼堪的堂舅,不过在大庭广众之中,尼堪并不想让他的身份暴露了,何况,就凭孙传庭的一封书信,自己就给他以高位也说不过去。

“学生……”,冯如京自然知晓自己的身份,不过算起来已经很遥远了,差不多出了五服,何况自己能前来这漠北之地,还是以孙传庭学生的身份来的,怎能一开始就狮子大开口?

虽有些失望,不过他还是想从事自己熟悉的事务。

“陛下,学生愿去枢密院”

等冯如京退下了,尼堪不等戈仲文说话,便向他说道:“你的事,达春的来信说了。天道无常,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听说你想重拾河间戈家耕读传家的想法,虽然也无不可,不过大夏帝国不缺农夫,独缺有用的读书人”

“你年纪尚小,现在就去做官不太妥当。你的算术异常优秀,不如去瀚海大学继续读书,瀚海大学,相当于我国的国子监,但内中规制与国子监又颇不同,你去了就知晓了,如何?”

戈仲文这次能来参加考试,还是在他养父母一再撺掇下才成行的,没想到有用之人终究是掩藏不住,一试之下,竟然名列前茅!

说实在的,戈仲文虽然起着起着耕读传家的梦想,不过实际操作起来,他就知晓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如今能回到学堂,还是帝国最高的学府,他岂有不愿意之理?

“谢陛下,学生愿意”

只剩下傅鼎臣一人,只见郑重地向尼堪施了一礼,“学生之志,唉,一言难尽”

他这话一出举座皆惊。

不过不仅是尼堪,还是傅鼎臣本人却依旧波澜不惊。

“陛下,学生生性懒散,不愿受官家束缚,原本想着像李太白一样,一本书、一把剑,四处游历,遍访名山大川,结交佛门高僧、道观仙长,以琴棋会友,以剑御敌,间或略使医术,拯救苍生一二”

“去年跟着山西难民去了山东一趟,才得知,以一人之力,能救活自己就不错了,何来兼济天下?”

“来青城后,趁着考试还有些时日,学生在青城、九原游历一番,不禁感叹万千,这些地方,放在大明那里,肯定是边塞苦寒之处,不过学生一看之下不禁暗暗叹服”

“与山西、山东、京畿比较起来,这里更像中原繁花似锦之处,而那些地方更像边荒僻壤,这里的人,无论士农工商,还有牧户,无比意气风发,其乐融融”

“而黄河以北之地,近几年由于大旱、蝗灾、瘟疫,已经是魏武帝诗中所描绘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惨淡景象了”

“那你的的志向是……”

傅鼎臣向尼堪深施一礼,“陛下恕罪,学生还想在贵国继续游历,此后,……再做打算”

此言一出,尼堪身边的几位大臣都是怒目相向,尼堪依旧面无表情。

“先生除了眼下的名字,是否尚有其它的名号?”

傅鼎臣一愣,这都哪儿跟哪儿,犹豫了一下,“不瞒陛下,本来学生不打算出仕的,正准备将鼎臣改为‘山’,将字‘青竹’改为‘青主’”

“可是主人的‘主’?”

傅鼎臣愈发奇怪了,此人怎地一下便明白自己准备改成的字号?

“正是,陛下”

尼堪听了微微一笑,“也罢,人各有志,先生博古通今,更兼医术精湛,还研习过佛家、道家、天方、天主的教义,更对古往今来的兵法颇有研究,原本是想请先生在枢密院或礼部屈就的,听了你刚才的话,似乎尚未下定决心”

“就依你的意思,朕再赐给你令牌一面,骏马一匹,向导一人,你可在大夏帝国境内随意游历,若是回心转意了,大可回到阳都,朕的大门随时向你开着!”

傅鼎臣内心感动,自己这事若是在大明,一个“狂妄”、“大不敬”的名头是跑不了的,没想到此人竟然有如此的肚量。

“谢陛下!”

他单膝跪下了,心里隐隐有些激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