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六十八章 风光旧曾谙(3)鱼与蚌⑥

1625冰封帝国 第六十八章 风光旧曾谙(3)鱼与蚌⑥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9:09 来源:笔趣阁

“好了”

尼堪阻住了孙秀宁继续向下说的举动。

“南京附近是一千五百人,若是计算整个江南地区,每年三千人是有的,三千人,大约有一半是他们的父母主动发卖的,但我国明文规定禁止人口买卖,就这一宗,他们就触犯了国法,一半是他们强夺过来的,自然也触犯了刑律”

“就算头三年你等有苦衷,但最近三年起码有一万人不幸被非法贩卖、被非法抢占、被非法奸淫打杀,这还是大夏吗?你等说,你们的所谓时机成熟到底是什么时候?”

王文慧抹了一把汗,说道:“最迟也就是明年初了,不过陛下,不是臣等不悉心正事,而是在今年年初,我司察觉到了一些异样”

“哦?”

“除了前朝遗留下来的一些人物依旧活跃着,今年从其它地方也过来了一些人物,而这些人物明显是要做与卜世仁等一样的事务的,但由于卜世仁基本上将这些业务瓜分完毕,这些人只得先打入其中,等待时机或作乱,或取而代之,眼下已经有了一些迹象,但时机并未到来,故此……”

尼堪心里一动,根据他亲自掌握的消息,这一节自然瞒不过他,他倒是想看看他亲手成立的灰衣卫的业务能力已经下降到何种程度了。

“陛下,这些人多半是北方人,间或有几个来自湖北,北方人中尤以西北人士为主,按照按察司的追踪,这些人今年是分别从云贵、广西、湖南等地过来的,这样来看的话,他们不是来自以前的大顺,便是来自大西”

“无论是大顺还是大西,都善于用间,能力远在前明之上,或与前清并驾齐驱,这些人自然是这两个势力在当地埋伏下来的,当然了,其中的骨干应该在五年前就在南京埋伏下来了,他们或进入到明军的序列,或进入各处黑势力”

“我国攻占南京后,由于有大批的明军士兵投降等待安置,有一些人没有接受我国的安置,而是自行寻摸去处,正好为这些人的身份提供了极好的掩饰”

“因为明军对手下约束不严,在他们大部投降的一刹那,有一些人早就混入到市井中去了,几十万丁口,想要全部查清不用说是做不到的”

“但我司还是掌握了一丝蛛丝马迹,其关键之处就是在这城隍庙!”

“等等”

尼堪打断了他。

“你的意思是除了卜世仁等,还有几处势力在暗中运作?”

“陛下,我司虽然愚钝,但还不至于让这些人钻了空子,一个城市的人口再大也是有限的,突然多出来的人口、钱财肯定会在某些方面引起变动,稍微查访一下就知晓了,但要弄清楚这些人到底是什么身份,从哪里来,准备要干什么,还是要从长计议”

“若是职部没猜错的话,现今的城隍庙主持明面上叫元无极,其实就是以前大顺的首席军师宋献策,宋献策个子很矮,人称‘宋孩儿’,精于占卜打卦,都与此人形象相符”

“宋献策,到‘元无极,元无计’,稍微思虑一下就知晓了”

“此人能够被李自成派到南京城做事,不用说肯定不是一个人了,而在以前的城隍庙里是一个叫贺锦龙的在主持,此人对于道行一窍不通,不过是卜从善的家丁而从右参政衙门那里得到了这个职位,根据我司的暗中探查,此人的随身武器是一柄大刀,正是李自成军中由他与刘宗敏两人设定并作为骑兵主战兵器的大刀,刘宗敏以前是铁匠,李自成擅长刀法”

“两人确定大刀的样式后,在商洛山时由刘宗敏亲自打成定式,并由李自成确定刀法,以后在骑兵中使用时效果颇佳,由于此刀份量不轻,约莫三斤半重,非大力者不能使用,而长期操练此刀者在右手的虎口会留下厚厚的茧子,大拇指也会向外翻,职部的人暗中观察过,贺锦龙就是这样的人”

“由于卜从善是甘肃人,他的家丁也大多来自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卜从善是在李自成拿下整个西北后南下的,那时贺锦龙还不在他的身边,他是在河南遇到卜从善的,对于这样的人物,就算他以前是李自成的干将,按照明军的传统,卜从善也是会收为己用的”

“我司知道这些,还是因为辛龙子,陛下,大顺以前有几大营一说,其中就有孩儿营,辛龙子小时候就在孩儿营待过,那时他还是一个幼童,但就在那时,他就见过已经是孩儿营统领的贺锦龙!”

“在孩儿营中,最为有名的是三人,都是李自成手下的大将,首先是李双喜,然后是李来亨,最后是贺金龙,贺锦龙并不在此列,但既然贺锦龙、宋献策都来到了南京,自然是以宋献策为首,贺锦龙负责行动事宜了”

“在南京,原本就有打行、大车行、纤夫行,都是身高力大的汉子才能充任,打行不用说了,其名义上属于卜世仁管辖,实际上是贺锦龙在具体负责,而若是职部没有猜错的话,打行的几个头面人物都是前大顺军的骑兵出身,一色的使用大刀的人物,看来当时贺锦龙投靠卜从善时,肯定不是一个人,而是先后分批进入卜从善的队伍的,贺锦龙是他们的头目”

“慢着”

听到这里,尼堪总算将自己有些恼怒的心情稍稍平复下来,根据他掌握的消息,王文慧所说的话差不多可以相信。

“李自成现在占据了缅甸北部,那里虽然湿热,但占地颇广,足以在那里成就一番事业,之后无论是侵入藏地大山南部平原地带,还是侵入泰国北部都可以做到,为何还派人到朕的国土来搞事情,若是被我国识破,一怒之下从云南发动大军南下灭了他们岂不糟了?还有,除了李自成,张献忠呢?他也是用间的老手,就没有半点动静?”

“陛下”,一听此话,以王文慧的见识,他就知道陛下并没有完全将按察司舍弃了,他赶紧回道:“陛下说的没错,李自成占据缅甸北部后,忌惮南边吴三桂的势力,而东边又是张献忠的势力范围,他只能越过大山向西进发,可巧在青藏大山的南边有一处大平原地带,那里的人种相貌与中国相似,有一个国度叫阿萨姆,只有几十万人口,眼下英国人、葡萄牙人正在那里争夺”

“李自成得知此事后自然喜不自胜,他派遣一支精锐的军队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那里,这支军队只有五千人,全部是步军,他们突然抵达阿萨姆王国的都城城下,陛下,阿萨姆人勉强称得上是一个王国,他们的都城叫迪斯布尔,在大河以北,周围密布着稻田,都城城墙只有一丈高,还都是土墙,被李自成的先遣队一股而下”

“由于当时阿萨姆王国的军队加起来也只有万人左右,还分布在发源于藏地的长约千里,宽约百里的肥沃河谷上,城里的守军只有三千人,大顺军全歼了这股守军,将王室成员一股脑都杀了,后来只留一千人守城,三千人出城,再次击败前来救援的阿萨姆其它军队,此战断断续续进行了大约三个月,此时,李自成另外一支三千人的军队也抵达了”

“三千人?”

“陛下,大顺军想要翻越大山进入阿萨姆,五千人已经是最大的力量了,再多了也无法养活自己,就是这样,第二支援军抵达阿萨姆时,其减员高达两千人,都是因为被瘴疠、山洪杀死的,先遣队之所有能够大致平安抵达阿萨姆一带,那是因为他们是冬季过去的”

“大顺军牢牢地控制了阿萨姆,与缅甸北部相比,这里就好多了,陛下,您知道吗,进入阿萨姆地区的大顺军将领是谁?”

“哦?难道是李过父子?”

“陛下明见万里,在阿萨姆王国的南部有一个临海的阿拉干王国,前不久葡萄牙人占据了南部海港吉大港,我国也跟着进驻了,南洋灰衣卫也进驻到那里,阿拉干王国与阿萨姆王国是姻亲关系,时常有贸易往来,故此我司能够得到这些消息”

“先遣队正是李来亨带领的,而第二支援军则是李过带领的,占据阿萨姆后,李自成也迁到了那里,正在迪斯布尔大兴土木,准备将那里变成大顺国的都城,而在缅甸北部,他让他的另外一个义子,叫李双喜的镇守,实际上已经变相放弃了那里,因为他们得知南面阿拉干王国的国土更加广大时,以大顺军的强悍,虽与我国相去甚远,但对付这些土王还是易如反掌”

“贺锦龙前来南京,情形不明,不过肯定是李自成见到大夏国的国力后,捣乱破坏的事他们是不敢干的,但利用我国的富庶赚一些钱补贴阿萨姆也是有可能的,当然了,就近观察我国的规制以及火器、兵器等值的效仿的器物也是应有之意”

“阿萨姆王国的土人与云南某些土人很像,他们会冶炼铁器,就这一宗,就比缅甸北部的土邦强许多,但此地虽然出产稻米,但并不十分富裕,于是,他们就想到了富庶的江南,当然了,这是微臣猜想的……”

“慢着”

尼堪说道:“贺锦龙既然加入到卜从善的家丁队伍,荣华富贵谈不上,但衣食无忧肯定是不成问题的,这么多年了,他还能记挂着大顺,同样,宋献策也是如此,他们何以还死心塌地向着李自成?”

“陛下,宋献策那里微臣不知,但出身于孩儿营的贺锦龙倒是略知一二,这些人都是在十岁以下年纪被大顺军收留的,多半还是大顺老营将领的后代,从小就对大顺有依附感,而李自成自己对他们也很重视,重视程度还在刘芳亮、袁宗第等人之上,从他派遣李来亨攻打阿萨姆以及李双喜留守缅甸北部就看得出来,到了眼下这光景,李自成已经开始重用出身于孩儿营的人了”

“你的意思是说,李自成的势力、前面遗留下来的黑势力就像鱼和蚌,都想都一个你死我活,但目前还是暗中的李自成势力占了上风”

“陛下,除了他们,自然还有像吕潜这种前明官员了,他们勉强成了大夏国国民,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又心有不甘,有一点,不想让大夏国好过那是肯定的,他们都是鱼和蚌,但估计都自认为是黄雀,谁也不肯抛头露面,谁都想将其他人推到风口浪尖。贺锦龙虽然受重视,不过他只是城隍庙的主持,控制的人手有限,李自成的人还在何处占据高位,这一切还都在暗处,微臣等也在他们起冲突……”

尼堪未置可否,他站了起来,对着窗外的明月凝视起来。

半晌,他的一句“那张献忠呢,他就没有任何想法?”才传到城门楼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