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六十章 风光旧曾谙(2)暗黑者与奋发者(上)

姬甲伟今年也才三十岁,但他在为大夏国拿下南京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南京城分为内、外、禁三层,外城周长超过一百里,内城也有七十里,皇宫七里,长江龙盘于北,钟山虎踞于东,秦淮河环绕城西、城南,玄武湖、莫愁湖错落其旁,钟灵毓秀,形胜之地也。 以前,大明在内城北面设置有大军营,几乎占据了整个城北,可驻兵十万有余,在外城南端,也设置有超级大军营,同样可驻兵十万,在内城玄武湖与皇宫之间设置有小军营,可驻兵两万,在钟山设有孝陵卫,在秦淮河入江口设置有金陵水师,若是没有内部原因,敌人想要从外部硬桥硬马攻破此城比登天还难。 但堡垒从来就是从内部溃坏的。 真实历史上,南京城是被满清扬州屠城吓破胆后在勋贵赵之龙的带领下投降的,那时,城里至少还有十万人马,虽然不堪战者居多,但不得不说,依托坚固的内城,还是能抵挡一阵子的。 他们没有遇到满清,而是遇到了大夏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一次,在皇帝朱慈烺的坐镇之下,阖城军民倒是起着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的决心,不过大夏国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由于南京城附近的长江江宽水深,大型海船也能驶到这里,在金雕号三十二斤重炮的轰击下,外城狮子山附近的阅江阁、仪凤门在三日内全部垮塌。 而内城北端军营的外城墙是与外城城墙连在一起的,镇守北大营的卜从善得知阅江楼和仪凤门倒塌之后,当即二话没说就投降了,随着他投降的还有几万大军! 拥有城里一半军力卜从善的投降,让朱慈烺失去了坚守的理由,于是,在城南大营方国安大军的护卫下,朱慈烺跑了,只留下内城三万新军迟滞瀚海军的行动。 这里面,说服卜从善投降,姬甲伟起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将南明小朝廷一路驱赶到安南本就是大夏国既定的方针,说服方国安早一步开路也有姬甲伟的功劳。 拿下南京城后,整个江南的明军是望风而降,那时,原江北四镇之一的牟文绶已死,刘良佐兄弟不甘心在大夏国当一个纯粹的军人,自然跟着朱慈烺跑了,而黄得功得到了留下来阻击瀚海军追击的重任,他也不负此任,杀身成仁而死,倒是本就是流贼出身、接替高杰成为四镇之一的李成栋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他倒是主动投降了。 大夏国占领南京后,除了占据无主的建筑,颁布包括废除奴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并没有对城里的明里暗里的商业活动进行干涉,所谓明里的,是指那些在街上有铺位经商的,暗里的,与后世差不多,就是黄赌毒之类,当然了,此时没有毒,但黄、赌十分盛行。 此时的南京城,至少有五十万人口,这么大的城市,加上一直以来的陪都身份,豪绅巨贾云集,导致了他的商业异常发达,商业的发达也催生了娱乐业的发达。 此时的江南之地,有三个地方的青楼异常兴盛,随之而来的曲艺班子也很是兴旺,此时的曲艺主要是昆曲,豪绅巨贾家里,多半养有自己的昆曲班子,而各大青楼也养有自己的班子。 这是高档地方,在内外城街市,犄角旮旯,暗娼、赌坊遍布,随之而来的捞偏门的、捞暗门的也层出不穷。 以前在介绍北京时曾经介绍过,在南京、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想要在某一方面出人头地,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成的,特别是偏门子、暗门子,没有白道人物罩着,分分钟横尸街头是常有的事,时下,谁能够护佑他们,又需要他们呢? 自然是需要大量情报的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了。 于是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便成了他们背后的老大,坑蒙拐骗得来的钱财至少有一半要上缴到这两个衙门的头头脑脑那里去。 对于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来说,他们是不希望这些人能长期干下去的,但随时在换人也不利于他们捞钱,于是每隔大约五年必须在城里的暗黑处掀起一番腥风血雨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朱慈烺是1644年南下继承帝位的,大夏人几十万大军席卷江南之时,正是他接任帝位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南京城的锦衣卫、五城兵马司要在暗黑处再次下手的时候,此时由于忙着跑路,他们没有来得及整事,一晃又是五年过去了,暗黑者们过了十年安稳日子,似乎这日子正在持续下去。 是这样吗? 牟文绶临死前,似乎对以后的局势有了决断,他让自己长子、次子、第三子跟着朱慈烺南下了,而让第四子牟国俊(锦衣卫指挥佥事)、第五子牟国思(国子监典籍)、幼子牟国印(锦衣卫指挥使)全部留了下来投靠了大夏,三国时诸葛亮去蜀汉,诸葛瑾去东吴的布局昭然若揭。 得到牟氏三人后,大夏国倒是没有过多难为他们,与刘良佐、刘泽清、高杰相比,牟文绶乃是军人世家,对子女的教育要好得多,其长子、次子、三子基本上跟着他在从军,而其余诸子不是在像锦衣卫这样的机构任职,就是转任文职。 三人中,当大夏国拿下南京城时,最大的牟国俊也才二十八岁,最小的牟国印才二十岁,但都已经是南京锦衣卫中的杰出人才了,当时锦衣卫都督指挥使是马士英的儿子马鸾,接下里就是牟国俊了,牟家兄弟的投靠,让大夏国对于南京城的掌握又多了几分胜算。 姬甲伟成为江南四省按察司的大头目后,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和训练后,便让三十三岁的牟国俊成了整个江苏省的按察司头目。 四省、江苏省、南京的按察司头目都在南京城。 拿下江南之地后,大夏国的重点全部放在了农村和工坊上,对于明里暗里的“商业”活动及其设施并没有过多关照,这让那些头头脑脑们产生了错觉。 内城钟鼓楼附近有一座城隍庙,这几日十分热闹。 南京城的钟鼓楼恰好位于北大营与皇城之间,地理位置十分显要,而城隍庙是明太祖年间就建好了的,香火一直很旺盛。 城隍庙,到了明末时分,已经成了城狐社鼠们最爱的地方。 无他,城隍庙的主持不需要多高的道行和修为,只需要与管辖像城隍庙这样机构的官府搞好关系就是了,主持也可以花钱买来。 何况,在南京城陷落之前城隍庙来了一位高人,其算命、测字、占卜很有一套,更是让城隍庙的生意更加旺盛,这里,不用干那些阴暗龌龊的勾当,光凭香油钱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了。 于是,城隍庙背后的人物干脆花钱让此人成了主持。 元无极,是主持的名字。 一个四十岁的矮子,有的人叫他“元道长”,自然都活得好好的,也有不晓事的,叫他“元孩儿”,横尸街头的也大有人在,当然了,这一切,别人都抓不到把柄。 姬甲伟成为四省按察司头目后,遵照王文慧的指示,将除了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四城之外的暗门子、偏门子收紧,但对于这四城却放任自流。 这是因为,有着丰富前大明少监(王文慧在被皇太极俘虏之前在大明内官的正式称呼是“乾清宫打卯牌子忠勇营御马监麾下总理通州漕务少监”),在通州那样漕船云集的鱼龙混杂之地自然不会陌生。 而整个江南四省投身于暗门子、偏门子的旁门左道人物没有十万也有五万,这些人都在暗处,对外都有正式的营生,对内则由一整套自己的规矩,有些规制恐怕比官府还严密,想要全部查清谈何容易,何况,在新朝初立的当头,这些人多半会蛰伏几年的。 在城门的正对面,是一间贩卖檀香、纸钱等物的杂货店,在这样的地方,若说这间店面与城隍庙没有勾连,任谁也不会相信,不过像他这样的店面一溜有十余间,如果说家家都与城门有勾连也过了。 这其中便有一家小吃店,大门顶上挑出了一个幌子。 “汤圆李” 原来这里是一家贩卖汤圆、包子、稀粥、糕点等小吃的小吃店,既然是汤圆李,自然店东姓李。 还记得那位在美洲肯纳维克淘金,弟弟被灰熊残害,自己差一点命丧熊口的李丰吗,他被尼堪救了后便搭乘免费的信天翁回到了南京,先是继续在大街小巷行乞,后来自然投身于有着上万人众的暗门子,并成了里面的一个喽啰。 大夏国占据南京后,李丰洗心革面了,他通过贷款,加上这几年的积蓄,在城隍庙的对面开了一间小吃店,以前他父亲就是干这个的,现在重新拾掇起来算是重操旧业,李丰娶了一个从良的暗娼为妻,穷苦人家也没那么多讲究,两口子勤勤恳恳拾掇起这个小吃店,没有太多的赚头,但终究是衣食无忧。 何况自从大夏国入主以来,市面上保持了大致的平静,他这家小吃店也还过得去。 今日,城隍庙突然比往日又热闹了许多。 祀孤日,就是祭祀孤魂野鬼的日子,是道家传统节日之一,传说经过这一祭祀之后,孤魂野鬼就会得到安宁,尘归尘土归土,一切趋于平静。 城隍庙的前面是一个传统的社台,元道长正在众弟子的环绕下手持拂尘,端着净瓶,一边念念有词,一边用净瓶里的水撒向天空,不时还抽出腰间的“斩妖剑”指向天空,还伴随着他的怒喝,一惊一乍的,似乎煞有其事。 当然了,这不是节日的**。 与后世一样,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重头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