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五十七章 风光旧曾谙(1)哀叹者与觉醒者(上)

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了。 在1661年,大夏国改元东盛,该年才是东盛元年。 南京城,前东林党巨擘钱谦益八十大寿(今年七十九岁,中国人一般提前过),钱府张灯结彩,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南京,作为南直隶的大城落到大夏国手里也五年了。 钱府的外宅就建在莫愁湖边上,正是秋末的时候,江南的文人们以“伤秋”为主题的诗文活动至此达到了了**,**的地点就在钱府。 五年了,大夏国就像在江北各省一样,在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以土地革命为重心的运动,江南作为明国的赋税重地,前中期是产粮大户,中后期又是白银大户,在以太湖为中心的腹心地带,在大夏国入主之前,全部种上了茶树、桑树,茶业、桑蚕业,加上以苏州为中心的棉纺织业,以杭州为中心的文房四宝,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业,以江阴为中心的造船业,江南,当时的手工业为中国之冠。 江南,又是东林党、复社的重地,当大夏国的军队浩浩荡荡越过长江时,绝大部分东林党、复社士子都跟随着南明皇帝朱慈烺南下了,历经磨难后,最后退到了安南。 少了这些人,大夏国的土地革命进行得还是异常顺利的。 但也不是全无波澜,江南是大地主、大乡绅云集之地,有这些人的存在,就有大量的奴仆,一般来说,他们的比例至少是一比一百。 当大夏国开始在江南施行土地革命时,依附于大地主、大乡绅的奴仆至少有百万之众(后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部分,统称江南),可想而知这里经济的发达,能够养活的人口之多让从北方过来的大夏人瞠目结舌。 由于大夏国废除了奴隶制,这些大地主、大乡绅与奴仆们签订的卖身契就全部作废了,但这些奴仆却舍不得走,对于他们来说,回到乡下种地真还不如赖在大户人家过活,但当这些大地主、大乡绅的土地被剥夺后,一开始,他们光靠积存的家底是养不活这些奴仆的,于是,在大夏国初定江南时,在某些别有用心的大乡绅的撺掇下,还爆发了江南奴仆起义。 当然了,这些所谓的起义在的大夏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正规军尚未出动,灰衣卫就将其扑灭了,然后自然顺藤摸瓜,按图索骥,又在江南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但终究还是有愿意拥有自己的田地,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几年下来后,他们美好的日子是肉眼可以见到的,这也促使一些按照新的雇佣方式与雇主签订了雇佣协议后的奴仆又有相当一部分返回了乡下。 当然了,也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大儒、巨擘,就像钱谦益这样的,他的学生遍布天下,其中既有跟着朱慈烺南下安南的,也有跟着郑家南下苏门答腊岛的,自然也有加入到大夏国的,于是像他这样的人物在任何时候都过得不错。 这里要说明的是,当瀚海军如风卷残云一般攻入长江以南时,原本的福建总兵郑芝龙似乎是看到了尚可喜的前景,在瀚海军进入福建之前便在英国人、荷兰人、亚齐王国多方角力的苏门答腊岛进行了布局,当瀚海军正式南下时,他便带着郑家几十年的积蓄、人马、船只正式南下了,并顺利攻占了巨港、占碑、明古鲁、南榜四个苏门答腊岛南部区域,这些地方以前本就有郑和船队遗留的后代,当时除了明古鲁有英国人的据点外,其它地区并没有大的势力,郑芝龙进入后一时也没什么对手。 而郑芝龙的长子郑森也是钱谦益的弟子。 于是,当下南洋的势力分布是: 台湾岛:满清 吕宋岛:北部,满清;中部,西班牙;南部,摩尔王国余部 印度尼西亚群岛:荷兰 婆罗洲岛:尚可喜 苏门答腊岛:北部,亚齐王国;南部,郑芝龙 安南(越南)、水真腊(柬埔寨南部):南明 寮国(老挝)、陆真腊(柬埔寨北部):张献忠 缅甸、泰国北部:李自成 缅甸南部、孟加拉国一部分:吴三桂 泰国:阿耶陀耶王朝 马来西亚:南部,荷兰;中部,葡萄牙;北部,阿耶陀耶王朝 其它地方,大夏国在后世新加坡(与荷兰、葡萄牙签订的协议得来)、安达曼群岛(强占)、斯里兰卡(葡萄牙公主的嫁妆)、卡拉奇(印度汗国大汗雅安赠送)、桑给巴尔岛(从葡萄牙手中购买,上面有郑和船队后裔)、南非(从荷兰人手里通过战争夺来)设有据点。 像钱谦益这种老人,基于中国人千百年的儒学传统,就算有新朝成立,他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像大夏国这样全新的国度对他的影响已经是最大的了,但他家里除了田地,在南京、老家常熟的宅子、商铺完全没有受到影响,他家里的奴仆虽然也削减了一些,但依旧还有很多。 钱谦益膝下无子,只有他与柳如是所生的一女,尚未婚配,但他在莫愁湖边上的三进带着大花园的大院子依旧有奴仆一百多人,当然了,这些奴仆表面上还是在新衙门办理了雇佣手续。 钱谦益的独女是1640年生的,叫钱柳意,今年才二十一岁,大夏国在五年前获得江南的土地后,立即在江南开办包括高等师范学校、高等技工学校、军政学校、步军学校、女子学校在内的一系列学校,当时钱柳意才十六岁,已经许了人家,不过在大夏国攻占江南后这桩婚姻自然告吹了。 但从此钱柳意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在她母亲柳如是的支持下,她考入了南京女子学校,眼下的她已经是该学校的一名教师,专门教授古文和古琴。 由于大夏国的介入,什么水太凉的典故永远不会发生了。 因为在此之前,江南名士顾炎武、朱舜水、夏完淳、孙临都先一步接触并直接到大夏国的土地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对大夏国十分了解。 故此,随着朱舜水等人的讲述,像历史上那种层出不穷、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争并没有出现,如果说因为土地问题约莫三成跟着朱慈烺去了安南,三成在江北四镇迁入江南后遭受到致命打击,土地换了主人(朝廷也无可奈何),还有三成则投靠了新朝大夏。 对于这些人,大夏国也不是来者不拒,所有的人都要通过考试,当然了,像顾炎武、夏完淳、孙临这些老熟人就不需要了。 五年的时间,不长不短,但如果你是对大夏的就近观察者,肯定是不会失望的,也足以了解他的一切了。 有些人两三年就可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动向,但有些人还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些人,多半是名人。 既然是名人,就有所谓的“风骨”,是不会轻易投靠的,当然了,对于大夏国来说,对于名人的判定标准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他们投不投靠倒是无所谓。 这对他们的打击是最大的,在真实的历史上,占据全国的满清实际上还是明国的延续,否则后世也不会将明清并称一个时代,他们自然或诱惑,或强迫,迫使这些人出仕,无论如何,都显示了这些人的重要性和名望。 但大夏国却不是这样。 于是,这些人有些失望了。 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失望。 这其中既包括所谓东林巨子,也包括被后世号称启蒙思想家者的一些人。 眼下,在繁华、喧嚣更胜往昔的莫愁湖边上,钱府的豪宅里,这些人不约而同的都来了,因为,钱谦益虽然八十岁了,不过大夏国自从南下以来,并没有让他出山的意思,而是听之任之,说起来,他也算是失意者之一。 当然了,五年的时间,若他们真是有名望者,基本上都是聪明人,凡是聪明人,只有不被猪油蒙了心,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他们看清一切。 故此,也未尝没有觉醒者。 大厅里,钱谦益高坐在一幅由他的老友,与他一样,同样娶了名妓顾横波,与他一起号称“江左三杰”的龚鼎孳写的硕大“寿”字前面,近八十岁的高龄,看起来满面红光,和颜悦色,但面上终究掩饰不住深深的没落。 一种只有少数人才察觉得到的没落。 比他小很多的龚鼎孳察觉不到,因为此人先是投降过李自成,后来又主动投靠了大夏,虽然在大夏国的官僚体系里没待多久就出来了,但无论如何显示了他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物,这样的人是感受不到像钱谦益这样人物真实的心境的。 还有一人,也是三大家之一,他也比钱谦益小得多,但也是一脸落寞,说来也巧,三大家都娶了秦淮八艳之一,算得上是诗香风流。 吴伟业,与历史上令人扼腕嗟叹不同,他倒是顺利娶了名妓卞玉京。 他的心境与钱谦益一模一样,主动投靠新朝那是不可能的,但新朝对自己全无表示似乎也让自己面上无光,怎么说也是江左三杰,这可是整个江南士子公认的啊。 与钱谦益不同,钱谦益虽然没了田产,但还有商铺和学生们的孝敬,虽然大不如前,但依旧是衣食无忧,但吴伟业就不同了,当他失去了在老家太仓的田产后就是一贫如洗了,这些年他就是在钱府渡过的,说得好听的,他是钱谦益的入幕之宾,说的不好听,他就是“寄人篱下”。 于是,他的神色在诸人中最为尴尬。 除了他,还有几人,在时下的江南都是名噪一时。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 唐甄,四川达县人,唐甄曾参见过钱谦益,算是钱谦益半个学生,但眼下的他却是大夏国重庆府的知府,届满后要通过水路去北京述职,路过南京时,得知钱谦益要办八十大寿,自然留了下来。 自然还有自己的小妾也是江南名妓葛嫩娘,曾在瀛洲待过一顿时间的孙临,那位自称“飞将军”的名士,他的身份又不同。 除了钱谦益,原本在一众江南大文豪、大名士里寂寂无名的孙临的位置最为靠前。 因为他是如今已经把以前的南直隶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的江苏省的布政使,新名叫高官者。 这在钱谦益的老友里官位最高,自然高居上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