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六十一章 明斯克大公国(3)

1625冰封帝国 第六十一章 明斯克大公国(3)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9:09 来源:笔趣阁

张大根六十岁了。

当三十年过去后,喀尔喀三部北面肯特山中楚库河流域的人丁已经膨胀到需要迁徙的地步了。

在这三十年里,张大根的妻子先后生下了十个儿女,其中长大成人的有八个,像他这样的人家还有不少,随着第二代的生儿育女,肥沃的楚库河流域、红奇科伊县已经载不下这许多人口了。

或者说,就算能载下,但农户们想要吃饱肚子也非常不容易了,人口一多,必定要分走田地和家产,人均下来这田地就减少了许多。

这种景象若是放在任何一个中原王朝,便是土地兼并的开始,再过几十年兼并就会达到高峰,并在王朝的中后期给统治者致命一击。

在稳定的王朝,在没有避孕措施的当下,这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任何措施可以预防,除非你有更多的土地。

这就是尼堪不断东征西讨扩大国土的重要原因。

张大根先后迁到了图瓦盆地、坎斯克盆地,来到明斯克是他第三次迁徙,他是跟着他的小儿子过来的,已经六十岁的他,小儿子才二十岁。

张大根还是第一乡第一村的乡长兼村长。

三十年过去后,满满的沟壑已经占据了他的面部,他还是大明农户打扮,挽着发髻,插着一根黑簪子,不过身上却是一身短衣,虽是短衣,却由以前在大明常见的灰褐色麻衣变成了棉衣,一身灰色的棉衣,配上他灰白色的胡须,黝黑的皮肤,加上一根在大夏国常见的铜烟锅,这便是尼堪在田埂上见到的张大根。

来到明斯克后,张大根一家重新获得了五十亩上地,这在他看来再好不过,而在明斯克,冬天远没有楚库河冷,夏天很少超过二十度,对他来说可比以前香河老家还要舒适。

何况这里到处都是胡泊,根本就不需要挖掘堰塘,只要修建好渠道,就能拥有万亩水浇地!

这里的土地也不比楚库河流域的黑土地差,前不久,他家里种下了一部分小麦,这是用来作为主粮的,一部分黑麦,这是用来肥田、喂养牲畜以及上缴给官府作为马匹饲料的,还有一些土豆、油料。

历史上明斯克地区的猪种也很有名,张大根来到这里后自然不会放弃这个营生,他喂养了母猪,除此之外,还有两匹马,一匹可以骑乘,一匹可以犁地。

张大根家的人口在最近三十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三十年前,在京畿香河县时,他夫妇膝下有一儿一女,不过为了交税,他将女儿卖了,在皇太极入关之前,别人为了避税都跑了,只有他留下来了,因为按照官府的通知,他可以将逃户的田地包下来耕种,而只用缴纳一半的赋税。

但不幸的是,在一次从甘肃调到辽东作战的军队在香河哗变了,这支军队将香河乡下抢了个精光。

那一年,张大根的儿子饿死了。

就在张大根夫妇凭着草根、树皮、老鼠勉强挨过了那个冬天,并在田地里种下了官府拨给的种子,刚刚收获不久皇太极就来了。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被大夏人解救了后分配到了楚库河流域,在之后十年,几乎每一年都有新的人口诞生,由于大夏国的医疗保障,他的儿女成活率竟然高达八成。

三十过去后,从他张大根这根大树上发出的枝枝丫丫竟然接近三十口!

这三十口都过得不错,无论是他的儿子还是女儿,都在大夏广袤的国土上拥有足够的田地耕种,有的没有种地了,而是投入到其它营生中去了。

按照尼堪的策略,当国内的粮食足够多以至于粮食价格低到一定水平时,就会让一部分农户主动投身到工矿、商业上来,不过眼下这一幕尚未到来,为了鼓励农户耕种的热情,官府还会以一定的价格对粮食进行托底。

但眼下从事工矿业、商业的利润明显比种地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尼堪一掀长袍,挨着张大根在田埂上坐下来了,并止住了张大根拼命要跪下来磕头的冲动。

他将头上的缠棕大帽放到一边,尽情地呼吸着周围的麦苗、粪便、橡树林、河水的味道,然后从怀里掏出了一个精致的盒子。

他从盒子里掏出了两根雪茄,用剪刀剪好后给张大根递了一根,然后用专门为他制作的金色打火机给他点上。

乳白色的雪茄烟雾在阴天的清晨飘荡着。

半晌,张大根的小儿子为他们做好了早餐,鸡蛋汤、馒头,这都是尼堪非常喜欢的早餐,吃完后,尼堪看着欧式风格的庄园(第一村),附近橡树林、农田、专门留出来错落有致的草场,一时竟有了归隐田园的冲动。

“陛下”

张大根很感动,没有这个人,他应该在辽东的阿哈行列蹉跎一生,满洲人是不会让他们生下这许多儿女的,就算生下来了也养不活,何况他的妻子也不知会不会再配给他,若是遇到出去打仗,阿哈们需要跟着饲养主子的战马,给主子弄饭食,有了缴获还要看管,若是遇到攻城战,更有极大的可能死于“填沟壑”。

但就是这个人,让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普通人有了富裕的生活,还能开枝散叶到上万里的地方,眼下他的儿女虽然分散各地,不过他在坎斯克的时候已经请城里的先生为他家修了家谱,何人在何地做何营生都记得清清楚楚,虽然相隔万里,不过有了火车后,一大夏人眼下的经济条件每隔三年还是能聚上一次的。

这就够了。

张大根只是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普通人,没有更多的念想,若是自己家里出了一个能上大学或者当兵的那就是烧高香了,但很不幸,他家里就是没出一个,当然了,他的孙子、外孙们都很小,保不准他们之中会出一两个。

“儿子成家了,这是最小的一个,是我四十岁那年有的,媳妇是来自坎斯克的索伦人,生得健壮,已经加入到了乡里的女子民兵队,倒是俺这个儿子身子弱,只能在家里收拾家务,连种地也有些勉强”

“这就是您老不远万里跟着他来到这里的原因?”

“是的,一听到帝国又要迁徙人口,俺二话没说就替他报名了,一路上俺这儿子还生了一场大病,幸亏有驿站的医生救治,否则俺也不能平安抵达这明斯克”

“这里如何?”

“好着呢,无论是图瓦、坎斯克、红奇科伊,都不如这里,这里都是熟地,以前的明斯克人是用苜蓿田来保持土地费力,我们来到之后便换成了黑麦,黑麦虽然粗糙,不过喂养牲畜还是不错的,黑麦秸秆还是牲畜过冬的绝好饲料,若是遇到灾荒,黑麦也能供人丁食用”

“这里的土地比俺京畿香河老家还要好,冬天还暖和一些,到处都是湖泊,略微开动一下就能浇灌几万亩良田,听说以前的明斯克农户一亩地只能收一石左右的粮食,而这里的粮食在平时的时节都是天价,一遇到灾荒,更是高到天上去了”

“我等汉人、索伦农户过来后,这产量立即提高到了一倍,以前还有些疑惑,打听后才知道,以前的农户一半时间都在教堂里祈祷,收获的粮食大部分又要交给贵族,这种地的积极性肯定不高,于是将粮食种下后基本没怎么管,遇到旱灾也不积极挖掘沟渠从附近的湖泊里引水,而是一味地在教堂里祈祷,这产量怎会提高?”

尼堪心里一动,“现在他们还是这样吗?”

“有些改观了,至少这些土地都是他们自己的了,官府给他们发了田契,抛去赋税,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何况左近还有我等汉人农户作为比照,基本的除草、浇灌还是做得到的,但终究比不上我等,眼下平均能达到一石半,比我等有所不足,但与以前相比还是好多了”

“他们还经常去教堂祈祷吗?”

“少了许多”

说到这里,张大根笑了起来,满脸的褶子堆在一起让他一下显得十分滑稽。

“说到这里,还要感谢戈仲文大人,他当上那甚大牧首后,便重新制定了教规,并说这是从以前的君士坦丁堡挖掘出来的古籍修订的,是正宗的东正教教义,眼下的俄罗斯等都是伪教”

“还别说,这些农户还真吃这一套,当然了,以前他们经常去教堂也有教会的压迫,有些农户根本就是教会的农奴,他们的粮食、钱财大部分需要上缴给教会,眼下除了官府的赋税,只有一小部分上缴给教会,他们的余粮多了,生活好了,就有更多的想法了,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教堂了”

尼堪点点头,让以前的明斯克农户继续象征性地给以戈仲文为首的教会上缴粮食是他的主意,若是废除这一点,新教会的地位就会岌岌可危,从而在这些农户心里造成波澜。

“官府、教会有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张大根狠狠地吸了一口雪茄,这一吸让他顿时剧烈地咳嗽起来,半晌才回复过来。

“陛下,没什么,都挺好的,不过俺一直有一个疑问

“您说”

“以前俺迁到图瓦、坎斯克,虽然名字有些古怪,但毕竟是大夏国正经管辖的土地,但这里是什么大公国,虽然还是陛下您的儿子在管理,终究有些忐忑……”

“官府没跟你们说清楚?”

“说了,但老汉实在愚钝,还是不大明白”

“好吧,这里是欧洲,欧洲,是一个广袤的地方,绝大多数地方都有人存在了,还都是信仰基督的地方,你肯定听说过了,以前还有因为信仰其它宗教或者做过不符合教义的事情而被烧死、绞死的,可想而知宗教对这里的控制”

“眼下虽然好了一些,但也好的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若是贸然占据这个地方,必定会成为周围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你们想要安安稳稳种地绝对做不到,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异教徒,还是邪恶的异教徒,在宗教的狂热趋势下,保不准有一些人以圣战的名义会侵入到这里,就算你身后有强大的母国也不行”

“于是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当然了,既然都是人,就有影响的可能,修订教义是第一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第二步,接着再影响他们的娃儿,朕估计,再过二十年,就像你等加入大夏国一样,等到那些娃儿都长大了,一切就安稳了,那时候就可再做打算了”

“而眼下,还只能暂时隐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