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七十四章 川藏决战(4)灌县遭遇战(上)

茶马驿,灌县西北五十里。

说是五十里,那是因为,此地位居岷江西岸,岷江流经此地后,先后经历

几个大拐弯,然后才到灌县,实际上,两地直线距离也就二十里。

映秀镇,是她后世的名字。

眼下还是以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驿站而存在,从此地开始,沿着岷江向东北可达汶川、茂州、松潘,向西北,有一条古道,可绕到阿坝、金川去甘孜,陈佳盛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去的雅州。

从茶马驿开始,便是汉夷的分界线了,出了茶马驿,肯定是汉人的天下,但过了茶马驿,古道、驿道上汉夷杂居,比如汶川、茂州等,山上则是夷人的天下。

如此重要的地方,无论是谁控制成都平原,都不会掉以轻心,大西国建立后,一开始将这里与灌县、郫县合为一个防区,由大将张君用镇守,后来张君用由于“杀人少,未足立威于川人”,被张献忠杀死,冯双礼兵败眉州之后,便被贬到灌县接替张君用。

要知道,冯双礼可是宿卫四营的统领之一,深受张献忠、孙可望器重,如今却打发到灌县扼守成都的西大门,对付的自然是茂州总兵朱化龙以及山里的夷人,朱化龙以区区汶川、茂州、松潘三处逼仄之地,自然养不了太多兵,也就是不时出山袭扰,打打游击而已,根本无损成都分毫。

故此,说是茶马驿-灌县-郫县的防守,实际上只要守住茶马驿,就万事大吉,因为想要从山里出来,只有通过茶马驿一条道路,当然了,你也可以爬山过来,不过那样的话,等你抵达灌县,已经累得只剩下半条命了。

所以,茶马驿号称驿站,实际上与一个县城也差不多,以前明国在此地设有关城,与飞仙关一样,一面临江,一面紧贴悬崖峭壁,只有南北两门,关城周长两里,可驻兵五百,看似不多,不过此地离灌县只有五十里,骑兵快的话,半个时辰也就到了,何况此堡城墙高大结实,城头设有小炮,想要攻破也不易。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

这一招,张献忠屡试不爽,以前他攻打襄阳、庐州(合肥)、武昌、长沙等大城,都有内应,否则,以这些城池的规模的坚固度,想要堂堂正正攻破谈何容易,李自成三打开封便是明证。

前面说到的张君用,原名张其在,本是张献忠的手下,后来在河南投靠了左良玉,成了镇守武昌的大将,后来张献忠攻打武昌时,张其在又反出明廷,重新投靠了张献忠,为张献忠拿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

正是因为拿下了坚固的武昌城,才使得已经本来有些沮丧的张献忠重新在心里燃起了与李自成一较高下的火焰。

张其在以后改名张君用,便是为张献忠所用,结果还是在拿下成都后被杀。

有了这些经验,大西军对于自己可能被敌人利用而破城的危险一直小心万分,这不,为了防备这一点,大西军在关键的城池、关隘都使用了出身陕北、跟着张献忠转战至少十年以上的老人,还多是出身领头子的将领。

冯双礼就不说了,镇守茶马驿的守将叫刘进孝,是江油守将刘进忠的弟弟,另外,在此时的大西军里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县以下城池、关隘的守将只有守土之责,严禁擅自出战,只有都指挥使以上(州城以上的镇守者)的将领有权出动兵马。

故此,不但刘进孝只能死守关城,连负责灌、茶马驿、郫县三地守卫重任的冯双礼也只能死守。

这里面,既有张献忠的意思,也有王兆龄、孙可望的意思,因为像灌县这种地方,离成都实在太近,成都已经驻扎了重兵,再在这些地方安置大量的兵力就不合算了。

他们千算万算,没有想到还有像刘进忠这样心思起了变化的将领,在这一世,还是重庆总兵曾英主动找上了刘进忠,自然是让他重新回到明廷阵营,如果还是原本的历史,刘进忠虽然没有立即同意曾英的拉拢,但也在私底下与重庆方面往来,后来被张献忠发现后自然勃然大怒,可巧此时清军开始大举南下,刘进忠见形势危急,干脆投靠了清军。

这一世,没有清军南下,张献忠也发现了刘进忠与曾英往来的迹象,不过由于并不急迫,他并没有显出要法办刘进忠的迹象,只是将他从广元调到了江油,隶属于刘文秀指挥。

当大夏国占据甘肃后,立即找上了刘进忠,没有任何悬念,已经在曾英那里尝到甜头的刘进忠毫不犹疑地答应了,此时,只要不是瞎子,谁都知晓大夏国实力最为强大,一统全国是迟早的事,比历史上的清国更为明显。

而刘进忠的弟弟刘进孝自然唯兄长马首是瞻,等陈启新带着大军抵达茶马驿时,立即打开城门投降了。

刘进忠、刘进孝兄弟是最早跟着张献忠起事的人,也是从领头子里面混出来的人物,还是张献忠的老乡,张献忠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兄弟俩会投降。

但拿下茶马驿还只是第一步,灌县县城依旧卡在两山之间,南岸也是岷江,敌人若是攻破了茶马驿,只能从岷江南岸过来,想要攻打县城,还要过江,而此时的灌县并没有桥梁,只有渡口,敌人就算攻到了对岸,没有船只的话也只能望江兴叹。

不过,拿下茶马驿后,再往下,岷江两侧的大山虽然依旧高峻,但并非高不可攀,与以上的大山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抵达茶马驿后,陈启新立即对部队做出调整,两个步军旅先后沿着岷江两岸迈向灌县,不带青铜炮,以急行军速度抵达那里,为的是控制渡口,抢夺船只,为修建浮桥做准备,当然了,此时的陈启新已经得知灌县只有冯双礼三千步军,还分散驻扎在县城、江对岸的玉堂镇、县城北边的浦阳镇三处,力量非常薄弱。

不带青铜炮,但两百斤小炮还是要带的,四个人抬着走,在刘进孝降军的带领下,穿越山间小道,不到一日功夫,两个步军旅便分别抵近玉堂镇、浦阳镇附近!

接下里的战事就简单了,由于前面的茶马驿“固若金汤”,玉堂镇、浦阳镇的大西军都松懈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正经的大西军,而是投降明军改编的,自然没有真正的大西军那样严格的布置。

等到夜半三更时,两个步军旅全部出动,包围了两座军营,接下来的一幕就是这些明军经常做的,原本的明军把总杀掉了大西军任命的千总(张献忠与李自成不同,军制基本与明军一样),几乎没做抵抗就投降了。

北岸浦阳镇的步军旅留下一千人控制军营,剩下的两千人急行军来到县城附近,以一千人抢占渡口,一千人应付城里可能出现的援军,渡口那里只有少量的大西军,那一千人顺利抢下了渡口和船只,不过从城里出来的冯双礼却没有这么好相与。

前面说过,灌县附近总共才三千人,浦阳镇、玉堂镇就去了一千,城里只剩下两千人,冯双礼从发现敌人到整备部队、出城作战,只花了小半个时辰,更为关键的是,他手下还有一百骑兵!

冯双礼,历史上的名声远不如白文选,其实他也是大西军的猛将之一,他今年才三十岁,一手大刀、一手铁鞭并不亚于白文选,否则也不为成为张献忠四大宿卫营的统领之一,后来又成为仅次于四大义子的五大都督之一。

瀚海军来的匆忙,冯双礼又应对的很快,自然没有办法完成防御设施,连他们惯用的用草袋子装填土石垒成矮墙也没做。

不是瀚海军大意,而是他们有所依仗。

到此时时,瀚海军步军已经完全取消了长枪兵的编制,全部是燧发枪加单刀的配置,按照他们平常的操练,敌人离得远时用火铳进行多段击,敌人凑近时扔出手榴弹,再近时则用上了刺刀的肉搏术,拼刺术全部来自他们的皇帝,万一刺刀不幸折断,他们还有单刀。

以瀚海军的骄傲来说,如果到了用上单刀的时候就太羞耻了,但问题是,在大夏国的序列里,骑兵始终排在第一线,步军起到的作用着实有限,往往等步军赶到战场时,战斗已经结束了,故此,在大部分情况下,步军都成了收容俘虏、转运粮草的军种,以及骑兵实在对付不了的坚固堡垒时才用得上。

眼下,也算是瀚海军步军在野外骤然遇敌的第一战!

为了掩护另外一千人夺占渡口,他们这一千人全部排列得整整齐齐,并大大方方打起了火把,将冯双礼的一千五百人全部吸引了过来。

作为大西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就算被贬到了小小的灌县,冯双礼依旧拥有自己的嫡系人马,那就是五百骑兵,一千步军,这一千五百人可是跟着冯双礼从湖南转战到四川的核心兵力,当然了,贬到灌县后,他肯定不可能拥有五百骑这么多,多余的骑兵都被孙可望收到成都去了,但他身边依然有一百人,这一百人,多半是北方人,擅长骑射,都是领头子,战力非常强横。

而那一千步军,也是跟着冯双礼很长时间,经过张献忠“标准”训练法子练出了一千精锐,那是张献忠在谷城投降后暗地里想出来的练兵法子,此处就不赘述。

冯双礼骤闻有敌人来到,一刹那,他几乎晕了过去,敌人能来到灌县城下,肯定不是从郫县过来了,于是只有一个可能了——茶马驿失陷了。

故此,他不顾县镇守使不得出战的禁令(失去茶马驿已经是大罪了),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精锐带出城时,已经做好了兵败身死的打算,因为他知道,一旦将灌县也丢了,就连他的老长官、此时大西国的二号人物孙可望也救不了他。

作为大西军的步军,精锐一般是这样的:

有大约两成的弓兵,用于掩护厮杀兵接近敌人,锐士也是两成,都披挂着甲胄,手拿份量颇足的重武器,用于破开敌阵,在敌人阵中造成动摇,然后就是廉价的长枪兵上了,最后以少量骑兵进行追击。

张献忠出自明军,对这样的战术非常精通,起兵后又对这个战术进行了强化训练和改良,到了眼下这个光景,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已经完全从睡梦中清醒过来的冯双礼骑在马上,冷冷地看着前面不远处的瀚海军,虽然见到了大量的火铳以及整齐的阵型,不过并没有见到甲胄和防线,对于这样的步军,在他的脑海里,完全可以在牺牲少量人马的前提下一鼓而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