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262章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262章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2:56 来源:笔趣阁

五天之后。

老朱大会群臣。

在京七品以上文武,悉数聚集在奉天殿,饶是大殿宽阔,也站不下这么多人,五品以下,不得不站在外面,享受风吹日晒。

但是却有几个连官都不是的年轻人,能够站在大殿之内,他们就是刘政、龙镡、汤怀!三个人作为在长沙变法期间,表现突出的太学生,被叫到了金殿之上。

三个新手村的小菜鸟,被一群大佬盯着,这个场面,堪称滑稽。

不过好在三个人被柳淳蹂躏得足够了,才不至于失态。

但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曹国公李景隆,他就吃惊地瞧着,一直以来,他都自视甚高,觉得在勋贵当中,他还算是不错的……仅限于二代子弟。

稍微比较一下,李景隆还是有些骄傲的资本的。

比如常茂因为跟岳父闹翻,滚去凤阳了,徐辉祖就是古板的废物,家宅不宁,兄妹闹翻,在这点上,他就比徐辉祖强多了。

其余像傅家,冯家都没有什么出色的后辈。

更遑论一大堆坑爹的货色了。

一句话,不是他李景隆多了不起,全靠同行衬托。

可就在一大堆的勋贵后代当中,冷不丁冒出一个不一样的!

汤怀这小子就因为去了长沙变法,回来一下子炙手可热,瞧瞧,瞧瞧!老汤都高兴成什么样子了。

别忘了,真正主持变法的人是柳淳,你的侄孙也就是个跑龙套,干苦活的!换成谁都行!都行的!

李景隆疯狂吐槽,越是如此,就越表明他心里的羡慕嫉妒恨!

他跟妹妹李无瑕争吵的时候,李无瑕就说过,假如他能有点眼光,派几个李家的子弟过去,跟着柳淳学习做事的本事,现在一样能享受天子的重视。

李家是勋贵不假,可也不能光靠着祖宗的恩荫,更不能只守着老皇历过日子。李无瑕就很明白告诉大哥,这一次长沙变法,是真正触及了根本。

不说别的,光是柳淳总结的那些问题,就足以震撼天下。

陛下雄心勃勃,肯定要着手去改变的,不管怎么样,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都会出现。到时候李家该怎么办?

有朝一日,勋贵也要一体纳粮服役,是答应,还是不答应,是主动配合,还是被逼着低头……李无瑕整理的文稿,比汤怀还多,知道的情况也更详细,她的一番话,全都直指核心。

可李景隆听不进去。

“妹妹,你也别太把那小子当回事,我就不信,他有本事能把大明的天给翻过来!”

话刚说完,还没凉快呢,老朱就召集了大朝会。

看今天的架势,真的有点不一样了。

当老朱出现的时候,李景隆吓得一缩脖子,乖乖听着吧!

“朕用了几天的时间,彻夜通读长沙送来的文稿……朕也把一些内容摘抄下来,明发六部,让九卿公议。朕先说一句,怎么讲呢?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啊!”

老朱情不自禁站起来,“朕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不敢有丝毫懈怠。二十多年如一日。朕时常思索,窃以为天下纵然没有大治,可也国泰民安,平稳无事。可当朕看过他们送来的文稿,才发现天下不是无事,而是处处都是事情!每一样还都不是小事!”

“就拿田赋来说,根据他们的详细统计核查,国初的时候,朝廷的官田有一百二十万亩!如今却不足九十万亩!差了足足三十万亩!这些官田哪去了?还不是被一些人变着法给侵吞了,朕以严刑峻法治国,尚且不能制止彼等的野心,朕若是宽宏仁厚,还不知道会养出多少硕鼠!”

老朱提到的官田,就是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没收前朝贵胄官吏,从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手里抢到的土地。

这些土地被充入官府,作为官田。

百姓可以租种官田,但是田赋要比民田多一倍。在国初的时候,官田是户部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因为官田和民田的比例大约在一比一,换句话说,官田提供的田赋是民田的两倍。

由于官田属于朝廷,这就成了许多人眼里的肥肉。

长沙官田大量减少,其中第一大罪魁祸首,就是潭王朱梓,他侵吞了大约三万亩……其余人等,用尽了各种手段。比如谎报水灾,还有划到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也有借口找不到佃户,征用为其他用途的……总而言之。官田的数量不断缩减。

其实这还算好的呢,在洪武和永乐两朝之后,法纪崩坏,官吏越发胆大包天,原本占总数一半的官田,快速下降到一成出头,等到后期,官田几乎荡然无存。

官田减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官田减少了,但承担的税赋数量却没少,说白了,就是转嫁给其他耕种官田的佃农身上。

他们本来就负担沉重,被这么一弄,就更加苦不堪言。

柳淳已经下了断言,只要再有水旱灾害,或者家庭变故,官田的佃农,就会是第一批流民的来源。

这是没有争论的,所有的太学生一致认可!

税赋改革,不止要官绅一体纳粮,也包括官田和民田的平均税率……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老朱看了这么多天,也想了这么多天,今天,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朕前半生提剑征战天下,打出大明万里江山。登基以来,朕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我大明重新恢复了元气。如今朕年过花甲,两鬓微白。有人或许要说,朕可以安心享受太平了……错!大错特错!”

朱元璋声音骤然提高,“朕遍览史册,明君雄主,所在多有。以唐太宗之英明睿智,到了晚年,志得意满,诸子夺嫡,迷信长生,烧铅炼汞,以致贞观之治几乎荡然!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沉溺享乐,一场安史之乱,死的不只是一个杨贵妃而已,盛唐几乎灭亡!更有秦始皇,汉武帝,后唐庄宗,唐宪宗……历代君主,能从一而终者,少之又少。”

“朕起自布衣,深知民间疾苦,太学诸生所列长沙之现状,朕以为均切中要害。有些弊政要立刻更改,有些呢,要徐徐图之,还有一些,诸如兴学,修路,治水,防疫等等,则要培养人才,分步推行。”

“总而言之,太学诸生的文稿,就是下一步朝廷要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只是长沙,还要推行到整个大明!朕决意变法之心,无可撼动。尔等群臣,不要心存侥幸,更不要阳奉阴违!朕向来赏功罚过,绝不手软。“

“半年来,太学诸生走遍山水,付出了无数辛劳,朕心甚慰。”老朱顿了顿,“所有太学诸生,赐予七品冠带,尔等务必要继续为国效力,尽心国事,不可有半点自满懈怠,更不可以让朕失望!你们知道吗?”

刘政、龙镡和汤怀三人一起跪倒。

“臣感念天恩,铭刻肺腑,陛下教诲,旦夕不敢忘怀!”

老朱满意点头,“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只管说来,朕替你们做主。”

真是破天荒,老朱居然给了他们提要求的机会。

三个人互相看了看,汤怀沉声道:“启奏陛下,臣等在长沙变法期间,有两位太学生被毒蛇咬伤,中毒丧命,另有一人,跌落悬崖,尸骨无存。至于受伤染病者,多达三十几人!”

老朱用力吸了口气,“死去的太学生,一律按照五品官员的礼仪安葬。把他们的名字,刻在太学的石碑上。再有,恩荫一名兄弟……不,恩荫三名兄弟进入太学!其余受伤染病的诸生,一律派遣太医诊治。再准许一名兄弟进入官学读书。”

老朱说完,汤怀三人立刻用力磕头,“臣等叩谢天恩!”

朱元璋重新回到了龙椅上,“朕再说一遍,变法势不可挡,有功于变法,朕必当厚赏,阻挠变法,有死无活!”

……

自从詹徽倒台之后,朝中已经没有足够份量的重臣,不论文武,面对老朱杀气腾腾的变法宣言,无不惶恐战栗,却又无可奈何。

到底是逆来顺受,还是想办法阻挠破坏呢?

群臣都在打着算盘,可老朱已经管不了他们了,他把柳淳叫到了寝宫。

一见面老朱就道:“朕答应你办学,一年之内,你能给朕培养出多少人才?”老朱急迫道:“光是一个长沙府,就用了太学生的三分之一,天下还有多少府,还有十三个布政使司,要变法,没人才可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