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逆天铁骑 > 第562章 出征和布局

逆天铁骑 第562章 出征和布局

作者:铁血坦克兵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2:15 来源:笔趣阁

李国栋也不能让李自成太轻松了,这个时空的李自成,比原本历史上的李自成要强大了许多,也不能让他发展太快了。而且这家伙在河南也干了不少坏事,至于李自成屠杀河南的事情,李国栋不会盲目相信,就和张献忠屠川一样,很多坏事都是满清干的,再把帽子扣到农民起义军头上。

事实上所谓的李自成屠河南,张献忠屠川,都是投降了满清的明末文人给李自成和张献忠扣上的罪名。清初南明抵抗力量,抵抗到最后的,偏偏是那些农民起义军,而文人和朝廷官兵,都纷纷投降,帮着满清打下南方。

倘若没有绿营,仅仅凭借八旗军,到了水网纵横的南方,炎热的气候,不利于骑兵机动的河网、丘陵和山区地形,离开了绿营军,就凭十多万八旗军,去了南方,分分钟钟弄死他们。

虽说李国栋不相信李自成屠河南,但是李自成水淹开封,实实在在害死了不少百姓,这个锅跑不了。除此之外,贼军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贼军的惯用手段就是抢光百姓,裹挟他们加入流民大军,给李自成充当炮灰。

李国栋出征,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救援百姓,把大批原本将会被贼军裹挟的百姓解救出来,送去山东。

山东被清军肆虐了一番,再经过旱灾和蝗灾的祸害,富饶的山东土地人丁稀少,李国栋要把获救的百姓从已经干裂,无法耕种的河南土地上迁走,迁去山东。

人口,目前在大明朝廷看起来是累赘,可是对于李国栋来讲,人口就是财富。要生产粮食,生产武器,开矿,都需要人。这一点,李国栋和皇太极可以说是所见略同。皇太极屡次入寇,就是以掳掠人口为主,屠杀的是他认为没用的老人以及反抗大清天军的反抗者。一开始后金军入寇的时候,还杀小孩,因为不愿意浪费粮食把小孩养大。到了后面几次入寇,是把小孩也掳掠出关。

李国栋当然不会屠杀小孩,也不存在屠杀反抗者,他的迁移人口之术,是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办法。

“主公,登州的威海卫已经拿下了,我们讨到了威海卫的文书官印,可以让一批兄弟过去了。”李国栋出征之前,张书恒来向他禀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登州多地卫所都被李国栋拿下,经过孔有德肆虐的胶东,几乎所有的卫所都废了,大批土地白白荒芜在那里。早在三年前,王全就已经开始出面,想办法拿下那些卫所。只是当时王全军功还不够,那些胶东卫所的计划失败了。现在王全跟着李国栋立下大功,手中银子也多了,便顺水推舟,拿下了一批胶东卫所。

拿下胶东卫所,是李国栋战略计划的一部分。胶东地形比较复杂,既有平原也有丘陵,还有深水港湾的出海口,在胶东兴建大量军堡,进可攻退可守,实在守不住了,还能从海上撤退。这也就是李国栋要修建船场的原因,水师不仅仅是守长江的,更是重要的进攻力量!

只是李国栋自己的水师力量还太弱了,一方面需要用到郑家的帮助,让郑家军帮自己组建水师,另一方面,他也让王全从洪泽湖、巢湖、微山湖、高邮湖等地招募渔民子弟,把他们训练成水师官兵。

将来满清入关以后,北直隶、河南就让清军和贼军去争夺,李国栋的明军躲在胶东山区中,往西可以同淮安的城寨相呼应,控制运河交通线;往北可以乘船渡海,威胁辽东各地。而清军要进攻胶东,面对星罗棋布的寨堡,不知道要流多少血才能扫平那些军堡。就算是明军的军堡都丢光了,在海边一上船,直接就逃回江南了。

所以说,山东这枚钉子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哪怕是让清军打到扬州了,胶东都不能丢。

守江必守淮,即便是两淮之地丢失了,凭借着王全在淮西山中的力量,运河水师的力量,再加上背后的山东诸卫,清军在两淮之地根本就站不住脚,最终只能灰溜溜的滚出两淮之地,跑去中原去和贼军死磕。

看着眼前的地图,李国栋敲了敲地图,对张书恒道:“我们现在人口还是少了些,胶东诸卫无法填满人,需要出征河南,好好同贼军打上几场,救一些人出来,把他们拉去胶东。不过也不能把贼军打得太惨了。”

李自成在裹挟百姓,却不从事生产,所以贼军最终只能是失败的命运,还不如张献忠了,张献忠去了四川,多少还在四川搞建设了。

别说什么张献忠屠川,若是屠川了,刘文秀他们在四川抗击清军十多年,人和粮食是从哪里变出来的?若是按照史书上记载的杀人数量,把张献忠屠杀的全部人数加起来,超过六亿了!恐怕那时候全世界都没那么多人吧?难道张献忠还跑去欧洲,跑去美洲,把全世界屠光,加起来恐怕也没那么多人。

真正屠川的是李国英和张勇!

相比之下,李自成就是一个流贼,流了十多年,也没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他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既然李自成裹挟百姓却不生产,李国栋就要把这些人抢走,拉回去从事生产。

“属下明白!”张书恒行了个礼。

李国栋的晋阳军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朝廷的出征诏令了。

崇祯十二年九月初六,携带着圣旨和尚方宝剑的杨嗣昌准备出征了。

杨嗣昌进宫向皇帝辞行。皇帝特别关照光禄寺在平台设宴,为他饯行。朱由检亲自为他斟酒,命左右大臣向他敬酒三巡。随后,在音乐伴奏声中,崇祯皇帝从王承恩手中取出他亲笔所写的七言诗,说:“辅臣督师,事不常有,今写数字赐卿。”

杨嗣昌跪下接过,朗诵道:“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这首诗借用了典故,“盐梅”源于《尚书》,用来赞美为国效力的宰相;“细柳营”借用汉文帝时的将军周亚夫的典故,比喻军纪严明,把他对杨嗣昌的倚重心情流露得恰到好处,预祝这位盐梅上将、督师辅臣马到成功。

杨嗣昌心潮起伏,激动不已,边哭边拜。

同时,崇祯皇帝还把平贼将军印交给杨嗣昌,让他带着圣旨和将军印前往左良玉军中,宣读圣旨,封左良玉为平贼将军。

只是杨嗣昌自己都没想到,他为左良玉争取来的平贼将军名号,后来被老百姓改了,把“平”字给去掉了,变成了贼将军!贼将军这个称呼确实很符合左良玉的形象。

其实左良玉的军队和流贼也没有多大区别,左良玉也是裹挟百姓,抢劫百姓,干的坏事不计其数。左良玉死后,左梦庚降清,什么李国英之类的大清忠臣,有很多都是出自左良玉军中。

杨嗣昌告别了崇祯皇帝,同监军太监刘文斌一同南下,直往湖北襄阳进发。他去襄阳,就是为了封赏左良玉。目前几路剿贼大军,左良玉的兵马数量最多,杨嗣昌也对左良玉寄以厚望。

“杨督师,为何不让武威伯调动全部兵马剿贼呢?”刘文斌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