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屠魔工业 > 第一百六十二章 人造天体?

屠魔工业 第一百六十二章 人造天体?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5-04-01 01:47:34 来源:笔趣阁

百岳顶事件的发生,很快通过各种消息渠道传向四方,没两个月,就有门派从海边拿到授权开始量产识别器。

为防止被篡改对比数据和计算公式,获得授权的门派“蓝山”被要求零部件分人生产。

跟流水线意思差不多,负责单一环节的人几乎不可能接触到成品全部细节。

另外考虑到生产精度对测量得到的数值有一定影响,授权版的公式定位范围也略有放宽,但辨识原理不泄露的话,短期内测试结果与沈文剑手工版不会有差异。

最初的一个月他们的产量一般,总出货量没上千,很遗憾,里面大部分都辗转落到个修士组织手里,有机会应用在边防关卡的只有几十台。

辨识器不需要人手一个,按每个边防点管理两百公里范围算,包括定点关卡、巡逻、备用所需,根据地形复杂度不同需要大约5到8个,整个边防线只需要三、四百个,其他地方需求再多也能慢慢填满,不需要再授权第二家。

可即便产量很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也不断爆出更多谁谁家又发现魔族间谍的消息,恐慌终于从普通人群向修士群体扩散。

最显著的证据,是蓝山第二个月的产品,有一大半被以仙盟的名义购买,对方也说了会先把边防稳住。

与此同时,真正的间谍们也感受到危险信号,各地都开始发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传闻。

沈文剑在道灵界主要通过友商获得信息,对传闻没有分辨真假的能力,能确认的只是可疑事件在增多。

比如某小镇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失踪了上千人,就能确定有人或魔在搞事,可这种规模放在十几万人的城市或更大规模的区域里,到税收期之前都难以具体数字的确认,只能算可疑传闻。

总之此时的气氛才是真正的战争,不然人族修士们搞得在下和平棋一样,一点进取心都没。

快点打到两边上火,才能找机会一波把魔头们全干掉,人族大仙们的老命暂时不能强求,看缘分吧。

到了识别器由蓝山发售的第三个月,海边团队对天空的探索终于也有了成果。

发现十分惊人,道灵界的大气外,有一层趋近于实体的高温高压层!

高度范围在110公里至290公里间,290公里外暂时测量不到,该区间里,最大气压有海平面两千倍,位于220公里到240公里一带,温度约60度。

60度也是高温?

当然是,如果粒子足够稀薄,零下50度都能算高温呢,从绝对零度算起,60度都三百多k了。

正常的大气,地表气压高,根据行星质量与磁场决定大气结构。

沈文剑手头的知识和技术都无法解释这种情况,只能推测是人造结果。

什么人造这种东西?为什么造?

都能解释。

这要从恒星说起。

对恒星能利用的极致是戴森球,既通过人造结构包裹恒星,通过光热开采能量,直白点就是恒星级核聚变反应堆。

而这也是科技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要有充分的能量,人类能够再利用的物质是无限的,甚至是看起来毫无价值的石头,也不过是因为利用起来能耗过大才显得没价值。

若是把石头裂解为氧、钙、碳的能量成本为每吨一毛钱,那液氧、补钙药丸、基础碳纤维、人工钻石、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必然会以百吨做起步单位销售。

有了戴森球做参照,把行星包上一个壳似乎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以现在观测到的现象,从功能看,在远距离观测道灵界,很可能会将其误判成气态星或未点燃核聚变的星云聚合体。

对功能有了猜测,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是用于防外星人的?

该观测结果也给沈文剑几个带来很多新问题。

比如地面不应该能观测到如此清晰的太阳与月亮边界,按前面的推测,这两个也会是人造天体,跟真天体相比属于袖珍型。

现在想起来,道灵界似乎没有发生过日蚀、月蚀……没有它们,就没办法在地表测定三个天体的实际大小和距离。

沈文剑现在又不敢用激光打月亮,低能级的激光穿不过高温高压层,能穿过去并能顺利返还地面的激光,又怕给人家打坏了,至少搜集到更具体的情报前还不行。

这些观测结果和推测,暂时只有沈文剑、青柳、刘湘香和冷云知道。沈文剑和冷云都担心,告诉海边其他人整个世界的外景是人造的,会让人产生一种被关在实验室观察仓的压抑感。

沈文剑自己的兴趣则从火箭转移到别处了。

最近的一段时间,青柳负责重复测试,以测定高温高压层的流动性。

而沈文剑,正在筛选实验室储备的技术,尝试做出一项重大设计——悬浮式卫星。

高温高压导致火箭发射复杂度呈指数上升,却也带来了更奇怪的好处,它有着比普通大气大得多的多的浮力,以至于能直接把它当成液体处理。

前面一次的实验还是承压能力不足,内部给压坏了。

现在的思路是把结构做得更简单。

还是举例来说,一个空心球到水下两万米再捞上来,它肯定变形严重,里面有其他零件也会被外壳挤变形。直接弄块铁板丢下去就没这回事,捞上来还是铁板,若是含有微气泡的手工锻铁大概会小一圈,但变形程度顶多能到微微卷曲。

说起来简单,这件事做起来真得很考验人的综合知识,很多观测器、传感器的结构都需要改变。

例如卫星用光学观测镜,观测镜与接收器之间是真空,镜片所见既最终数据。

可在新要求下,要么镜片与接收器之间充气,会极大的降低观测精度,考虑到悬浮卫星高度,这种影响在增大镜片口径后也较为有限;要么加大,把原本十公斤的观测结构做成一吨的真空密闭结构,镜片做它六十厘米厚。如何取舍,甚至都不是现在的超算能给出答案的,只能靠沈文剑自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