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之五好青年 > 第四零二章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大明之五好青年 第四零二章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作者:木允锋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1:44:21 来源:笔趣阁

很快南京六部尚书就被请到了都察院,甚至还包括几个侍郎和其他衙门的官员。

反正这段时间天下太平。

南京这些官员基本上都在无所事事中……

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说养老院,南京六部都有各自的职责,甚至在一些权力上还是独立于北京六部的,但也仅仅是一部分,总得来说这六部就是一个理论上与北京六部平级,但只能行使部分区域内的部分权力的衙门,而且这部分权力里面还有部分得经过北京六部的覆议。

后者不同意他们还是不能干。

不过总的来说,他们比南京都察院要强一些,后者里面除了提督操江有实权外剩下就是纯粹嘴炮了。

适合那种有名望,需要尊敬,但最好别让他管事的。

比如万历一翻身,立刻就把海瑞供在这里,让这个大明官员们必须仰视的象征释放光芒……

但只需要被仰视就行了。

他要是走下来做什么,那就属于妖异了。

“荒谬,若这大同国一书大逆不道,那我等圣贤弟子皆为大逆不道,老夫明日就将寒舍改名大同。”

工部尚书张辅之怒道。

他是太仓人。

“杨都督,做人当适可而止!”

兵部左侍郎徐必达鄙视地看着杨信说道。

他是嘉兴人。

“就是,杨都督你把郑谦止害的难道还不够惨?”

刑部右侍郎周希圣说道。

他是零陵人。

而且和杨涟交情很好。

“周侍郎,你说话要负责,怎能凭空污人清白?杨某此举完全出于对陛下对大明的忠心,至于郑乃咎由自取,他自己犯了逆案,被流放海岛已经是陛下恩典,杨某还向陛下求情呢,要不然他得满门抄斩,怎么就成杨某害得他,周侍郎身为刑部侍郎,难道就是这样执法?”

杨信义正言辞地说道。

“思白兄,此乃礼部之责,思白兄一言决之即可。”

湖州籍刑部左侍郎沈敬看着礼部尚书说道。

好吧,礼部尚书是董大师。

“董公,您是拙荆授业恩师,杨某当以尊长事之,您来做这个决断!”

杨信同样说道。

董大师颇为尴尬地看看众人,所有人的目光全都盯着他,实际上他很清楚这些人反对的是什么,要说郑这本大同国,的确有些内容过于大胆,说大逆不道也能沾边,事实上之前礼部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但郑在江浙士子心目中俨然圣贤一般,封禁肯定会惹来众怒,所以也就装聋作哑,现在之所以一个个突然都力挺郑,只不过是因为提出封禁的是杨信。

这种时候谁附和谁就是阉党……

“思白公,下官倒是觉得杨都督所言不无道理。”

旁边礼部右侍郎魏广微说道。

好吧,阉党还是有的。

“哪里来的不无道理?若连大同二字都不敢说,我等何颜以圣贤弟子居之?”

光禄寺卿刘宪宠怒道。

他是慈溪人。

“思白兄,你倒是说话啊!”

工部右侍郎陈长祚不满地说道。

他是长乐人。

“杨都督,郑不过是一介狂儒,虽有用词失当之处,但要说大逆不道就不至于了,再说这本书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说到底也只是对典籍解读有些偏颇而已,要说封禁也不至于,况且封禁是封禁不了的,朝廷封禁的书一样到处可见,反而成其虚名。”

董其昌犹豫了一下陪着笑脸说道。

然后一片鄙视的目光,董大师尴尬地在那里笑着。

当然,董大师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揭秘了真相,杨信是真要阻挡这本书的泛滥吗?当然不是啦,大明真正有人思考这种问题,这完全是好事,时代终究是要进步的,大明本来已经到了思想变革的门槛,原本历史上无论黄宗羲这些人的屁股如何,他们想的那些是不是正确,他们终究是在试图拨开旧时代的黑雾,寻找新时代的光芒。

他们并不比同时代欧洲的思想家们差。

这个时代欧洲有什么?

也就是培根,霍布斯之类,这些人比大明的思想家超越很多吗?无非都是在君权,神权中寻找出路。

不同的是大明这些被异族直接大棒敲死了。

而人家的延续下去。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要把大同国敲死呢?推波助澜不是更好?如果说之前的大同国只是因为郑的个人魅力受到追捧,现在被他打上大逆不道的符号,变成他切齿痛恨的东西,那么瞬间就光芒万丈了。江浙士子间早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是他反对的,那他们就坚决支持,只要是他支持的,那必须反对,同样一本被他切齿痛恨的书,在他们中间立刻就会变成信仰。

同样,现在这本书仅仅在江浙流传,最远也就是到湖广闽粤,但通过这场斗争却可以迅速传遍全国。

一本引发杨都督和南京群臣恶斗的书啊。

谁不好奇?

“诸位,杨某不管你们怎么看待这本书,在杨某看来,这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妖书,此书之泛滥乃诸位失职,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你们不封禁,杨某自己上奏陛下封禁!”

杨都督恼羞成怒地说道。

说完他昂然离开。

“简直是莫名其妙!”

后面熊明遇鄙视地说道。

加上天启这个强推之后,基本上这本书就可以泛滥全国了。

至于封禁……

董大师早已看穿了一切,一般来说大明朝廷封禁的书,都会出现销量暴涨的尴尬情况,大明的封禁可不是咱大清,大明的封禁多数时候都是一不抓人二不罚款,就贴张告示不准再传了,但咱大清可是会砍头的。

所以大明的封禁相当于官方强烈推荐。

而且是免费的广告。

封禁李贽封禁到南京识字妇女几乎人手一本,封禁罗教书籍搞得原本只是在扬州一带的罗教现在到处都是,封禁剪灯新话封禁到国子监一堆人捧着看得心摇神荡,甚至连高仿都出了一堆。至于传说中封禁西游记纯属胡说,天启自己就很爱看,还亲自排演木偶戏,而西游记流传下来的最主要刻本是周王府出的.

总之大明朝对某一本书籍的封禁,最终就是变成一种免费的广告……

而且是全国性的广告。

那些书商可没这本事.

如果天启亲自下旨封禁,那同样也就是皇帝陛下亲自为这本书做广告了。

杨都督昂然地回到钱庄,然后把他的秘书拎过来,按照他的意思迅速起草了一份奏折,又把那本大同国附上,第二天直接五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也就是在同一天,皇长子诞生的消息传到南京。

而且皇长子已经起名朱慈燃。

当然,这个消息在南京并没有引发太多轰动,毕竟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种事情跟他们遥不可及,虽说这些年大明这座破房子在杨信的努力下,终于从摇摇欲坠中暂时稳定,但也算不上什么太平盛世。这些年照样战争不断,各种天灾同样一年比一年多,话说淮河都完全封冻了,长江岸边都出现薄冰,整个江浙几乎年年都得下雪。

太湖都上冻了。

谁还在乎皇帝生儿子这种小事啊。

“都督,您看还满意吗?”

承天门外千步廊,包的脸上恍如猪头的李明道,卑躬屈膝地伺候在杨信身旁说道。

他们前面是不断行礼的各族移民。

这些男女老幼都在匆忙修缮这些廊房,毕竟这时候是冬天,甚至已经开始下起雪来,他们还得在这些廊房居住一个多月,才能等到杨信从各地调集的舰队汇聚南京,这些房屋不维修一下是不行的。不过这些移民情绪很高,毕竟他们从穷山恶水中出来,突然跑到这样一座繁华都市,而且杨都督还给零花钱,当然日子过得很快乐。

实际上光一个吃饱穿暖就已经让他们很开心了。

他们在贵州很难吃饱饭。

不光是奴隶主压榨,本身生产力也很低,甚至还在刀耕火种呢。

在他们忙碌的身影中,一些已经修好的房屋里,一口口大锅里面正在煮着咸饭,大米里面掺了菜和肉,甚至还加了粉条,倒进去了鱼罐头,搅合成一锅大杂烩,看上去卖相极差,就恍如一锅猪食,但扑鼻的饭香却代表着味道还行。

小孩们欢乐地奔跑着。

他们全都穿着新棉衣,手中拿着一个个烤地瓜,。

“这种感觉也很温馨啊!”

杨都督感慨地说道。

“都督!”

然后一个声音在背后响起。

紧接着一个小太监被带过来跪倒在他面前。

“都督,杨佥事带着两百士兵在苏州逮捕前吏部员外郎周顺昌,遭遇苏州数万人围堵,如今被困在周家,织造李公公找应天巡抚顾起元发兵救援,后者拒绝发兵,说朝廷的兵是剿匪御敌的,不是对付老百姓的。”

那小太监趴在地上说道。

“,还真有不怕死的?”

杨都督愕然道。

“集合,所有青壮全部集合,带上武器!”

紧接着他用彝话大吼一声。

然后又用苗语重复。

“玛的,看来我不出马就是不行,周顺昌,这个名字好像有点熟悉啊!”

在那些青壮混乱地跑动集合中,杨都督自言自语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