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江山美人 > 第八百六十五章 兴兵伐吴

三国之江山美人 第八百六十五章 兴兵伐吴

作者:毅铭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0-10 22:04:51 来源:笔趣阁

第三次北伐的失败,对楚国可谓是沉痛的教训,军中将领更是狠狠憋着一口气,他们在战争中一直占据着优势,可最后却不得不接受失败的苦果,这对于将领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情。

只是随着楚国成型,分工明确,体系完备,有序运转,王旭和群臣倒是都轻松下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征战半生的王旭也真正有大量功夫尽尽孝道,陪陪家中娇妻美妾,享受着多年奋斗的甜美果实。

北伐失败的阴影在数月后逐渐淡去,公元二一七年秋,远征军统帅李严和邓芝传回捷报,在掸国和都护府的全力协助下,联军在一年多时间里,已逐步消灭骠人的主要军事力量,全面掌控了骠人的小国联盟,询问如何处置。同时还已经派人送回巨量不可计数的财富和各类特产,只是因为数量太大,运输需要很长的时间。

王旭得到消息时非常高兴,下旨增添李严和邓芝的食邑两百户,并立刻召集尚书台商议如何处理南方的事务。在司徒田丰和司空沮授的强烈建议下,尚书台议定,由李严和邓芝据实际情况分出部分骠人国土划入掸国,然后协助臣服的骠人组建统一的骠国,设立骠国都护府。

名臣吕乂、吕季阳拔升骠国左都护,边防军西军将领赵融拔升骠国右都护,奉命组建骠国都护府。

在吕乂临行前。王旭还亲自相送,再三嘱咐其要将骠国的控制范围推进到海岸,并与交州南部的日南和九真二郡尽快联系起来。然后再慢慢治理和逐步改革,但有需要协助之时,可直接向他上奏。

从这一刻起,楚国控制的疆域往南直延伸至海岸,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和人类的发展,跨越了近千年,以至于无数年后。大楚皇朝的太祖皇帝也被那些地域的人唤作圣皇帝,以示尊敬。

南方的问题逐渐解决。却勾起了王旭对刘敏和潘浚的思念,自从两人出使西域后,几年都了无音讯,他在去年北伐前还曾派遣杨阿若前往寻找。可时至如今,连杨阿若都没有回来。

杨阿若是个偏偏佳公子,善于歌舞,武艺超群,当世有名的豪侠,在历史上也是知名的侠客,前些年被单怀笼络,后又被向天折服,从而成为了龙虎卫的虎组统领。其与龙组统领韩龙、凤组统领王月影并称楚王宫三大护卫。

这件事多少成了王旭一个小小的心病,向天曾说要亲自去一趟西域,查探究竟发生了什么。可王旭再三考虑后,还是断然拒绝,他着实担心向天即便去了也同样回不来。

公元二一八年夏,楚国再度集结大军,准备展开第四次北伐,目标是直接进军黄河以北。为了这个战略。玄武军团、北方军团、东方军团,边防军北军全部都做了长达几个月的充分准备。

魏国也为此进行了严密的部署。在黄河以东、以北的地区布下重兵,时刻准备应对危局。吴国则在汝南和豫章周边集结重兵,准备在楚国远征之后,从后方给予楚国重击,缓解魏国的压力。

可是在王旭准备点将发兵的前一晚,左尚书令郭嘉突然连夜进宫面圣,只说了一句话。

“主公,伐吴吧!现在伐吴是最好时机!”

王旭在沉默一刻钟后,同样没有废话,只是点了点头。

“好,伐吴!”

次日,王旭登坛祭天,点将发兵。

命令下达时,在场的楚国文武可全部都有些发愣,本来的北伐变成了南征,他们几乎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可军令如山,在如何不理解,还是得执行,本来已经谋划好的五路大军变成三路,火速奔赴豫章。

一路以镇军大将军周智为帅,入豫章,东进鄱阳,以持续向吴都建业推进,压制吴国主力为目标。

一路由大将军高顺为帅,入豫章,攻打东南临川,避开吴国长江沿线的主力,绕道建安、会稽等郡,然后北进建业,作为灭吴主力,同时亦保护周智部的侧翼。

最后一路则由骠骑大将军赵云为帅,入豫章,攻打南方庐陵,并接应黄权和吴班率交州军出击,两军合力清缴吴国南部,并协助高顺进军,作为随机应变的机动力量。

郭嘉坐镇豫章,担任总监军,负责三路大军的全盘谋划,庞统、徐庶等人随军作为军师。

至于本来准备亲征的王旭则走不成了,因为吴国与魏国不同,吴国偏弱,论攻击力度远不如魏国,且南方边境地势对防守更为有利,若是按照预定计划北伐,那么楚国在南方的军事力量据险以守,问题不算太大。

相反,北方形势复杂,并且魏国也强大得多,当楚国主要力量集中到南方时,北方面临着极大压力,中部的南阳等地更是如此。诸葛亮必须亲自奔赴并州坐镇,田丰和沮授也必须抽调一人去往雍州辅助,南阳也需要抽调高层前去辅助。

如此一来,楚国最高层可谓是走了一半,剩下的事务将变得繁重,更缺少决断者。

现在的楚国疆域辽阔,各种重大事务多不胜数,内部权力分化也明确,王旭若是再走,遇到突发的重大事故,襄阳高层必定会出现各执己见的混乱局面,所以他只能留下。

襄阳发兵极为快速,当魏、吴两国得到快马传报时,三路大军的先锋部队已分别抵达豫章。这多少让两国有些措手不及,虽然他们都在边境集结重兵,不担心遭受突袭,可两国彼此间的联合部署却被打破,而重新协作布局又需要不短的时间。

吴国迫于形势,不得不迅速调整战术谋划,魏国则是徒自兴叹,他们的主要军事力量仍旧集结在遥远的黄河之北,两军若欲协同作战是不可能了。曹操召集群臣商议后,最终决定借助楚**力集中到南方的机会,趁机袭取黄河以西的并州,以及雍州之地。

这既是对他们最有利的策略,也是当前局势下,他们可以给予吴国的最大支持。

楚国在北方有玄武、北方和东方三个军团,再加上可以抽调的北军,总计也不过三十万,并且还有漫长的防守线,而魏国却倾尽力量,集结了五、六十万主力大军,兵分七路进军,对楚国造成的压力堪称巨大。

平北将军甘宁、平东将军鞠义、征北将军黄忠在诸葛亮抵达并州前,就先后快马传报仍在凉州的车骑大将军张辽和征西将军魏延,希望白虎军团在最短的时间内奔赴边境,充实兵力。

同时,三人也将此事传报襄阳。

这就是楚国北部边境的隐患,通路太多,地势四通八达,在集团作战时,防守范围很大。

若是在南方,就算有百万大军,如果渡不了长江那也是白搭,几万人控制住重要的渡河通道,同样可以有抵抗的办法,史上的赤壁之战便是利用南方地势特殊,以少胜多的典型。

楚国在南方的边境也是恰到好处,以群山为依托,真正可供大军通路的地方就那么多,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只要遏制住险要,兵力优势很难凸显,防御面积没那么广阔。

这么多年来,楚国总是将攻打更弱的吴国排在魏国之后,除了因为魏国比吴国更具威胁外,更重要的就是,南方以少数兵力就可以暂时阻挡吴国,而以北方的边境情况却是不可能的,不但需要大量兵力,并且负担很大、危险性更高。

车骑大将军张辽得到书信,迅速做出判断,认为若等到襄阳传令,那北方边境形势堪危,因而不顾将领没有调兵权的明文规定,果断与征西将军魏延率玄武军团东进驰援。

当王旭得到消息时,张辽和魏延等人已经率前部抵达前线。

对于张辽和魏延擅自调兵的举动,他并没有明言其对与错,而是仿似遗忘般将其淡化。

不久,他又快马传令边防军西军将领张南和何仪,命二人务必抽调目前西军的一半兵力出来,以最快的速度驰援北方战场。另一面,他也再度传令北方将士,令其务必以拖延为主,不与魏国主力硬拼,若必要时,可以放弃楚国所占据的并州之地。

相较于北方战场的严峻,南方战场则要轻松不少,吴国虽然多有良将,可终究实力偏弱,且在地理条件上对楚国没什么优势,掌握着豫章的楚国,完全可以肆意攻入吴国腹地,且兵力也占据着绝对优势。

陆逊率领的水军战力强大,各种战船性能超越吴国几个档次,有着完全的控制力,死死压制着周瑜,吴国水军能在周瑜的指挥下勉强周旋已是极为不易,根本无法策应主战场。

周智东进的大军虽然面临吴国精兵强将阻截,难以存进,可却成功牵制了吴国大量兵力。吴国也是没办法,他们虽然知道楚军的目的,可若是松缓这一路,那么一旦被攻破,周智可以直接杀往建业。

高顺在中路的突进可谓是缓慢,但却循序渐进,吴国受限于兵力,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接连有十余县被攻克,被迫一退再退。整个战场形势完全是靠太史慈、朱桓、董袭等良将苦苦支撑。

最顺利的则是赵云的南路大军,不到一个月就攻破庐陵,顺利与交州军会师,主力随之向着建业持续推进,交州军则负责清扫吴国残兵,控制各县城池,为三路大军解除后顾之忧。(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