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日本1946 > 第二百二十八章 战俘

重生日本1946 第二百二十八章 战俘

作者:墨罂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6:01 来源:笔趣阁

早在前一世,唐宁就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关于苏联虐待日本战俘的报道,虽然他确信以老毛子的脾气绝对能干出这种事儿来,但毕竟没有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这次正好有机会可以当面问一问,于是唐宁就找到了松田组一个手下刚刚返回东京的战俘父亲——关东军老兵加多治良进行了询问。》。》

或许是常年的战俘生涯使得这个已经年过五十的老头依旧神经极其敏感,即便唐宁让他坐着答话,他也是时刻都坐得笔直,一副被审问交代问题的架势,直到唐宁跟他东拉西扯了半天,他的精神才渐渐的放松了下来。

通过与他的交谈,唐宁发现老毛子对小日本子做的事远比之前的报道里要更狠甚至是残忍,按照这位关东军老兵的叙述,由于他是一名少佐的贴身侍卫,所以是跟随大批的军官同在一个战俘序列的,那个时候的日本军官,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都带了许多好东西,比如轻飘飘的毛垫、枕头,暖和的棉衣棉裤,新奇的彩色照相机,甚至还有做米饭用的调料等等,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当他们刚刚到达坦波夫州坦波夫市的时候,就发现在火车站门口站着好多苏联妇女,一见到他们下车,就张开双手,极其热情的冲了过来。

最初他们还以为这是苏联女士们在欢迎他们,因为听说二战期间由于战争激烈,所以苏联出现了许多的战争寡妇,难道他们是来抢男人的?

可惜事实证明,这是他们在想美事儿,因为这些女人是来抢他们东西的,往往是两三个女人扑向一个男人,在他们还没反应过来的瞬间就将身上的东西全都扒走了,而就站在一边的苏联大兵根本就不管,甚至在他们提出抗议之后都没人搭理,如果喊的声音太大了。反而会受到一枪托。等到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些大兵和那些女人都是一伙儿的,大兵不方便直接去掠夺战俘,但是却可以不阻止这些女人。然后他们暗地里再进行分赃,甚至他们之间根本就有一腿

不过即便是这样,他们比起后来的其他战俘也要幸运的多,据说有一个连队奉命接收150名战俘,连队也就做了150人的准备。连伙房里预备下的伙食都只有150份,可结果却来了500名战俘。当时苏军连长的处理方式是;将最先到的150名战俘原地坐下,然后其余的战俘被带到树林边,机关枪一阵狂扫,统统将他们送往极乐世界。而那余生150名战俘表情木然,全都被吓蒙了。

加多治良还回忆说:“当时我们干的是伐木和铺枕木的活儿,吃的却是用饭盒盖盛的稀粥。而且每月我们都有例行的身体检查,我们排成四排,夏天脱得一丝不挂,冬天冻得直哆嗦。一名神情严肃的苏联女军医为我们做检查。方法是拉起每个人大腿上的皮。我们个个皮包骨,皮肤粗得像砂纸。根据肉的厚薄,我们被分成若干等。大家都暗暗祷告自己能被定为最低等,这样就能干轻一些的活,从而就能多活一天。肉最厚的被归为一等,对比骨瘦如柴的伙伴,他们可能有点欣慰,但一想到等着他们的是最粗重的活,得意里又混杂了优愁。”

而事实上加多治良的遭遇还不是最惨的,根据后世记载好多日军战俘被分配到矿上做苦力。生活过的很惨。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只能穿着单薄的外套,而且矿上没有住所,没有厨房,没有厕所。必须他们自己动身搭建。 当然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夜幕降临的西伯利亚,气温骤将到零下几十度,寒风呼呼地刮着,好多人睡着睡着就死去了,第二天早上一看都成了“冰棍”。就这样。一个冬季下来,光冻死的记录在册的就有55000多人。

当二战结束时,苏联俘获日本战俘60万,全部押往西伯利亚做苦力,而苏联最后归还的日本战俘只有40万,那20万战俘永远埋葬在西伯利亚的土地上。

日本人现在都不敢提那死亡的20万战俘问题,那回去的40万日本战俘,已经将苏联人的恐怖做法传遍了日本整个民族,所以现在日本人对俄罗斯必恭必敬,那是给吓得。

而蒋公国民政府,将日本214万战俘,好吃好喝好招待,以华夏宽容之心,希望感化小日本这群兽类,周总理更是在1972年宣布免除日本人38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1972年的3800亿美元啊!],可小日本从没正眼瞧过中国,更没有感激之心,拿中国人的宽恕当成软弱,所以对于日本人就得狠一点,把他打怕了,他也就老实了,美国大兵在日本糟蹋了那么多年,日本人还不是拿人家当大爷看待。

根据后世公布的资料,日本战俘不仅在苏联的工矿企业劳动,而且还为苏联的一系列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阿穆尔河上的共青城,就有39400名日本战俘参与了这座共青城的建设。同样,日本战俘在哈萨克斯坦的城市建设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日本战俘居住在潘菲洛夫大街与阿雷奇娜娅大街交会处专门搭建的简易窝棚里,而他们为阿拉木图不仅建筑了一座座居民楼,而且还建筑了科学院大楼、科学家之家大楼、原哈萨克内务部大楼、旧机场,此外他们还建起了阿拉木图重型机器制造厂和电车场,所有这些工程和建筑物至今仍在装扮着阿拉木图。

苏联当局当时不愿意归还日本战俘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缺乏,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战俘干起活来非常的卖力,根据当年日本战俘劳改营看守鲍里斯彼得罗维奇斯维里多夫的评价是:“日本战俘在泥炭开采场工作,干活非常卖力,从不偷懒。”曾经研究过许多有关日本战俘问题档案材料的俄罗斯观察家日尔诺夫也指出:日本战俘工作勤奋、认真、组织纪律性强,“日本战俘的工作效率要比苏联工人和苏联囚犯好得多,因此在很长时间里苏联都不太愿意释放这些日本战俘回国。(未完待续。)(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