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戏骨 > 2453 对号入座

大戏骨 2453 对号入座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1:12:42 来源:笔趣阁

霍特-麦克卡兰尼,这位今年已经五十二岁的资深演员,在好莱坞已经打滚将近三十年,始终不曾赢得属于自己的闪耀时刻,却在日积月累过程中逐渐打磨出自己的技艺,堪称是电影产业不可或缺的中坚蓝领演员。

职业生涯早年,霍特更多活跃在电视小屏幕上,但即使是电视剧,他也很少赢得常规角色,很多还是客串或轮换的表演机会,“法律与秩序”、“犯罪心理”、“英雄”、“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等等剧集之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窥探出原因了:霍特出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警探。

因为五官长相太过正气,被认为是“天生一张执法人员”脸,缺少特色也就意味着局限,这才限制了霍特的演员事业。

其实在演员和模特行业,帅气、漂亮等等精致的长相并不占优势,因为缺少特点,缺少了能够雕琢角色的可能,反而容易因为外貌太过抢戏而导致画面失衡,这些脸孔也往往被认为更加适合花瓶角色。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过后,那些漂亮脸孔就不再吃香了,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等等等全部都是如此;相反,梅丽尔-斯特里普、杰克-尼科尔森,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个性脸孔则赢得了更多支持与喜爱。

丹尼尔-戴-刘易斯和蓝礼-霍尔,应该是非常少数的例外,但即使是他们,也是个人魅力大于样貌俊朗的类型。

霍特也是如此。年轻时候的五官缺少特色,这使得他磕磕绊绊地经历了无数挫折,从电视剧转到电影,也没有能够改变状况——要么就是警探要么就是军官,所有角色大抵都是如此。

“夺金三王”、“匪帮传奇”、“震荡效应”、“暗夜逐仇”、“侠探杰克”等等作品都可以看到霍特的身影,扮演相似的角色,就如同“哈利-波特”铁三角一般,霍特也被这一身皮囊面具束缚着,无法摆脱突破。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此次“心灵猎人”也是如此。

霍特即将扮演fbi探员比尔-坦奇(bill-tench),他就是最早成立行为科学(bsu)的成员,霍顿和温迪都是他后来招募到的成员,他们真正地建立起了犯罪心理学的实际运用系统,并且初步建立了犯罪心理画像的系统性运用,继而改变了现代犯罪侦查的科学体系——比尔,不折不扣的一名探员。

其实,在“心灵猎人”之前,霍特与大卫-芬奇就曾经多次合作过,大卫甚至可以说是霍特的贵人之一。

1992年,曾经为音乐录影带导演的大卫执导自己职业生涯的首部作品,“异形3”,霍特就曾经出演了其中一个角色;后来,霍特又出现在了“搏击俱乐部”之中,延续了缘分。可惜,大卫自己出品数量并不高,没有能够真正帮助到霍特的演员事业,再次重逢的时候,却已经是将近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与大部分导演一样,大卫对于自己脑海之中的角色形象都有着一定构想,他们会希望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意见,然后选角导演在对症下药地寻找到相对应的演员;而大卫对于主角的要求又特别明确,因为他的作品往往都将所有戏肉压在主角身上,主角的气质、魅力和表演,对成品质量至关重要。

“七宗罪”的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搏击俱乐部”的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社交网络”的杰西-艾森伯格和安德鲁-加菲尔德,“十二宫”的杰克-吉伦哈尔,“龙纹身的女孩”的鲁妮-玛拉等等。

上述演员全部都是大卫亲自挑选出来的。“心灵猎人”也是如此,蓝礼、鲁妮和霍特,来自于大卫的钦点。

客观来说,霍特已经在业内打滚了将近三十年,形象基本已经固定,想要打破僵局的可能性正在逐渐消失;但反过来看,霍特已经在警探和军官角色之上摸爬滚打出了自己的一套准则,成熟稳重的气场往往能够压得住阵。

就如同约翰-古德曼一般。

难以想象,在约翰-古德温将近四十年的漫长演艺生涯之中,他还不曾赢得过任何一次奥斯卡提名,但这位老戏骨却是好莱坞各大电影项目最青睐最中意的演员之一,气定神闲、信手拈来的表演总是能够稳住局面,同时还能够驾驭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商业和艺术不论,题材类型也都没有限制。

蓝礼与约翰合作了“醉乡民谣”,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约翰由内而外的稳重,不动声色之间就完成调整。

大卫期待着霍特能够成为这样的定海神针,但霍特能否肩负起如此重任,就只有投入实际拍摄之后才能够知晓了。

“心灵猎人”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罪案剧集,而是以罪恶作为背景的伪纪实剧集,就如同“十二宫”展现出警探们追寻十二宫杀手的过程一般,这套剧集的核心意义也在于展现出犯罪心理学以及心理画像投入实际运用的开端,在理论与实践之中寻找出一个结合点,希望能够打开侦查犯罪的全新领域。

所谓“心理画像”,最著名的代表剧集就是“犯罪心理”,以bsu为基础而设立了一个bau,成员们通过技术协助警方追捕连环杀手,但“犯罪心理”所呈现出的是心理画像系统成熟阶段的故事,而“心灵猎人”则是呈现出“犯罪心理”前辈们的创业历史。

“犯罪心理”大红大紫之后,关于心理画像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别对我说谎”更是将这种“读心术”推上神坛,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影视剧将心理画像的探索神化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侦查手段只能提供一个参考价值,但在缺少实质证据的情况下,却很难将嫌疑人定罪,也很难运用于法庭之上。

在七十年代,犯罪心理学才刚刚兴起,甚至就连“连环杀手”的名称都不存在,人们依旧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持续性的、长期性的、连贯性的暴力犯罪事件,而传统的侦查手段似乎也无法追查到凶手。

陌生人杀害陌生人的状况,让犯罪动机的判断容易出现误差,甚至就连犯罪嫌疑人都不太容易定位,这也使得调查陷入僵局,悬案开始逐渐增多,而地方调查人员都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入手。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在重重阻力之下慢慢兴起,“心灵猎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心灵猎人”的两位主角霍顿-福特和比尔-坦奇,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原型,整个故事改编自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和马克-欧夏克(mark-olshaker)的纪实小说,“心灵猎人: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

前任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无疑是核心人物,曾经先后多部影视作品都以他作为原型塑造了人物形象,“沉默的羔羊”里的杰克-克劳福德(jake-crawford)就是典型代表,后来“犯罪心理”也参考了他的经历以及性格。

在剧集之中,霍顿-福特则对应的是约翰-道格拉斯,更多集中于约翰年轻时的形象,但还是做出了改动。

相较于比尔-坦奇、温迪-卡尔两个角色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确切的对应角色,霍顿的背景与特点融合了更多fbi探员的形象以及性格,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再创作,与主线支线相辅相成地构建出整个故事:

如何建立整个“犯罪心理画像”的体系;如何将心理学与犯罪学杂糅起来;如何采用系统性的疏离进行定位;如何将个体化的行为广义化,然后又再次缩小到个体化,让警方能够根据不同案件作出判断?

诸如此类等等。

相较于“犯罪心理”、“别对我说谎”之中神乎其神的心理侧写,“心灵猎人”更多注重于黑暗之中摸索的前期,这也使得霍顿、比尔和温迪三个角色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成长与蜕变,成为了剧集的核心内容。

换而言之,人物大于案件,心理探索大于悬疑布局。

正是因为如此,“心灵猎人”迟迟无法找到投资商,因为这完全不符合热门剧集的定义,就如同枯燥乏味的纪录片一般;而且,“犯罪心理”总是能够让正义获胜,“心灵猎人”却可能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犯错,这就更加难以讨好观众了。

同样也是因为如此,“心灵猎人”对于主要三个角色的演员提出了严苛要求,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将决定整部剧集的质量;而且,正如同鲁妮此前所说,角色要求演员展现出心理层面细腻而丰富的变化,这恰恰是蓝礼最为擅长的。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就看蓝礼能否重新找到“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淳朴心态,撇开所有技巧以及负担,让自己回归初心,一步一步地寻找到表演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寻找到表演的乐趣。

至少从演员的初次见面来看,大卫的选择被证明是明智的。

“我们现在应该朗读剧本吗?还是说,我们应该谈论角色?”难得地,掌握主动权的不是蓝礼,而是霍特。

他朝着蓝礼和鲁妮展露了微笑,以询问的口吻打开了话匣子,电视剧的表演工作现在就已经可以开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