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戏骨 > 2055 束手束脚

大戏骨 2055 束手束脚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1:12:42 来源:笔趣阁

阿尔贝托必须承认,他心动了。

原本只是灵光一闪而已,但蓝礼的应对和姿态却证明了他的手腕与睿智,他绝对具备了担任评审团主席的能力,与年龄无关,与实力、与性格、与态度、与能力有关,这让阿尔贝托忍不住就亢奋起来:

如果能够邀请蓝礼担任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那绝对是引爆全球的焦点,在未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够引发讨论,这与阿尔贝托今天前来寻找蓝礼的目的不谋而合,甚至还能够更加出色地完成任务。

阿尔贝托现在整个脑子都塞满了这个想法,有些无法摆脱。

但阿尔贝托也知道蓝礼是正确的:不可能,这件事在威尼斯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是邀请蓝礼担任评审团成员,他也需要面临诸多问题

因为蓝礼的年龄,也因为蓝礼的资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蓝礼还不曾参加过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更加不曾登上威尼斯电影节的颁奖舞台,也就是说,蓝礼在威尼斯的履历和辈分都远远排不上号……这些因素都将成为阿尔贝托邀请蓝礼担任评审团成员的阻碍。

如果他真的草拟了提案,阿尔贝托甚至可以想象得到,接下来到底会面临什么,又会遭遇到什么抨击,最终被拒绝是大概率事件,即使说是板上钉钉也不为过;而且,被拒绝之后,他的工作又会面临诸多指手画脚的声音,那才是灾难的开始。

意大利的情况和其他国家终究还是不一样。

2012年,阿尔贝托被委以重任,执掌威尼斯电影节,担任主席职位,肩负着重新让电影节绽放光芒的重任,但这绝非易事。

作为全球最古老的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的近代发展历史遭遇了诸多阻扰和困惑。

一方面是来自意大利的本土内部多重压力,经济不景气、产业内部派系斗争不断、新生代的关注与支持力度薄弱、创新能力下降,意大利电影的整体质量明显下滑,就连整体文化氛围都已经衰落了下去,这对艺术创作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昔日的欧洲电影王国现在已经风光不再。

但偏偏电影产业的内部顶尖人士又拒绝接受事实,拒绝与时俱进地跟上世界脚步,对产业的发展缺乏了解,始终把视线集中在了本土范围内,不断向威尼斯电影节施压,希望电影节能够更多地支持本土电影,甚至是让本土电影重现荣光可是,他们又无法效仿柏林电影节那样设立官方基金会,支持本土电影,因为……缺钱,然后就陷入一个死循环,进而导致了诸多问题。

威尼斯电影节每一年的参赛和评选都需要面临严峻考验评审团的选择、参赛作品的挑选以及本土媒体的态度等等都无一例外,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电影节对优秀作品的吸引力。

就好像阿尔贝托想要邀请蓝礼担任评审团成员,他就必须面临国内从业人士们以及机构高层管理的压力,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意大利之外的多重压力,戛纳电影节逐渐开拓出了自己的特色,渐渐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每年报名戛纳的作品都多如牛毛,对定位稍显模糊的威尼斯形成了更多挤压;同时,多伦多电影节快速崛起、全面赶超,继而在北美地区站稳脚跟,充分利用地理层面的先天优势抢占市场,两个电影节一前一后的档期,进一步抢走了威尼斯的观众和作品,这也使得威尼面临着全面夹击的困境。

从报名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来看,威尼斯都没有能够展现出足够优势,对于优秀导演和优秀作品来说都缺少吸引力和竞争力,每一年的选片阶段都面临着严重掣肘,就连亚洲电影的亲密度也开始下降,包括东亚三国在内,每年前往威尼斯的出色作品正在大幅度下降。

更糟糕的是,威尼斯电影节始终没有能够确定自己的定位。

横向比较柏林电影节,虽然观影人数和讨论热度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都敬陪末座,但柏林的定位却非常准确,从社会人文关怀走入政/治议题反思,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乃至于深入思考,这些始终是柏林的核心,赋予了柏林电影节独特的艺术氛围。从如此角度来说,柏林的状况比威尼斯还要好一些。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威尼斯电影节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许多资深电影爱好者们甚至开始担心威尼斯的前景,谁都不知道,这个全世界第一个创办的电影节是否会某一瞬间就突然从公众视线里消失。

前任主席马克-穆勒的辞职,其实有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难以一言蔽之,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为电影节注入全新气息,让新任主席为电影节带来新气象,试图寻找出一条出路,延续这个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避免影迷们担心的情况出现。

对于阿尔贝托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到威尼斯的准确定位:艺术也好,文化也罢;宣传模式也好,营销定位也罢,总之需要找到一个清晰思路,让威尼斯能够重新绽放,也许,戛纳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积极的参考样本。

曾经一度,戛纳电影节因为频繁邀请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而饱受争议,柏林和威尼斯都认为戛纳丢掉了电影节的本质,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功利化,为了瞩目视线而放弃了自我坚持,一切都是炒作,一切都是宣传,这与电影无关、更加与艺术无关,以至于人们对戛纳的印象也就只剩下三个“s”了:阳光(sun)、大海(sea)、性/感(s/e/x),这绝对不是电影节应该拥有的模样。

彼时,戛纳被认为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电影市场”,所有电影前往戛纳都是为了“卖一个好价钱”而已。

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戛纳的思路却逐渐清晰了起来,顺利打开了局面:

他们邀请好莱坞大片或者巨星为电影节开幕不参加竞赛,制造了话语和焦点、吸引了视线和关注,主竞赛单元则致力于筛选出更加具有质量的作品,同时还立足于世界视角,在全球文化融合之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不同地区培养出“戛纳系”的嫡系艺术家们:

比如加拿大的哈维尔-多兰,比如日本的是枝裕和,比如德国的迈克尔-哈内克,比如罗马尼亚的克里斯蒂安-蒙吉,比如土耳其的努里-比格-锡兰(nuri-bilge-ceylan),再比如美国的昆汀-塔伦蒂诺……诸如此类等等。

所谓“嫡系”,就是每当这些导演们推出全新作品的时候,戛纳都会第一时间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递交作品,在戛纳举行全球首映。如果作品质量过硬,那么就主竞赛;即使质量稍稍差强人意也没有关系,导演双周、一种关注、非竞赛开幕影片等等都可以找到位置,竭尽全力地将缘分延续下来,以这样的方式维系着艺术创作的羁绊。

久而久之,戛纳就形成了一个系统,如同“奥斯卡系”一般,他们也拥有了“戛纳系”,制造出了一种印象:“这部电影就是戛纳风格的”、“这部电影就适合在戛纳上映”,这对于品牌宣传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整个体系完成之后,戛纳对于其他导演、其他作品的吸引力也就逐渐上升,即使不是“戛纳系”风格的作品,却因为戛纳的强大影响力,他们也愿意报名戛纳,为自己增加曝光率,包括美国的诸多导演在内,戛纳已经成为了梦想之地。

渐渐地,戛纳也就名利双收,逐渐将柏林和威尼斯甩在了身后。

当然,这一漫长过程花费了超过十年时间的酝酿与推动,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绝对没有那么容易;另外,整个电影节的文化氛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柏林和威尼斯都或多或少受制于国家、社会、文化的制约,终究没有能够像戛纳那样发展起来,法国对于电影的狂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能够参照戛纳的发展路线,威尼斯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威尼斯电影节里里外外面临的问题着实太多,如同庞杂的一团毛线,让人无从入手。

且不说戛纳模式是否能够照搬到威尼斯,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按照戛纳的道路推行,威尼斯也需要面对重重阻扰层层障碍,就好像阿尔贝托灵光一闪的想法一样:

邀请蓝礼成为评审团成员,即使这是一个好主意,人人都可以看出来的好主意,积极影响远远超过了消极影响;但在威尼斯电影节内部的推行依旧希望渺茫,更为荒谬的是,就连蓝礼这样的外人都知道,他们应该做出改变尝试,却终究还是会以碰壁告终,而他们自己也仍然无法打破壁垒完成突破。

阿尔贝托自己也是无能为力,注视着眼前的蓝礼,他只能暂时把那个/诱/人的想法收起来,专注于自己的原本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