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戏骨 > 1941 策略失误

大戏骨 1941 策略失误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1:12:42 来源:笔趣阁

从“美国队长2”到“哥斯拉”再到“x战警:逆转未来”,2014年的暑期档显得不温不火,始终没有能够彻底引爆,不仅没有出现首映周末票房破亿的作品,就连后续票房的走势曲线似乎都压抑着能量等待爆发,整体市场稍显沉闷。

“星际穿越”的登场也依旧没有能够改变现状。

但紧接着,“蓝礼-霍尔”的名字所蕴含的话题效应开始缓缓发酵,虽然票房数字没有能够点燃市场,讨论热潮却在社交网络之上开始迅速蔓延。

对真正硬核科幻爱好者来说,以及对于懵懵懂懂了解些许皮毛的业余观众来说,他们都纷纷开始针对电影的理论漏洞发起了凶猛的吐槽攻击。前者是真心实意地从物理以及天文角度对电影展开分析,后者则是不懂装懂地发表着自以为是的想法,试图以批判电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齐心协力地把争议彻底引爆非本意地合作了一把。

客观来说,所有科幻电影和小说以及其他相关艺术创作,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硬伤,毕竟电影不是科研论文,而创作者也不具备如此高深的能力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或者讨论一个理论知识,否则艺术创作者就应该是物理学家或者天文学家了即使准备工作再详细再认真再真实,漏洞还是在所难免的。

“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都是如此,它们都是在理论框架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进而演变成为一种艺术,为了戏剧效果,往往需要制造出跌宕起伏的剧情,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浪漫想法

以“地心引力”为例,当初前任宇航员加勒特-莱斯曼就以官方立场表示,电影的整体理论框架是真实可信的,但剧本之中利用灭火器太空漫步、没有休斯顿地面支持的独立飞行、切换不同国家飞行器等等剧情细节却是脱离实际状况的。不过,电影之所以为电影,就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继而达到娱乐和熏陶的效果,因此,加勒特还是非常喜欢“地心引力”这部作品。

当初,“地心引力”上映的时候,同样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驳斥,但加勒特的解释说明还是说服了观众,这也为电影的票房爆发埋下了伏笔。

可是,“星际穿越”的漏洞着实太过明显,想要忽略都无比困难。

第一,大型虫洞很难存在,人类也无法穿越虫洞;第二,进入黑洞之后,所有一切都势必被撕裂,根本不可能活着出来。

这也使得“星际穿越”在各大专业论坛以及社交网络之上成为了无数人的吐槽对象与“地心引力”的严谨相比较,诺兰兄弟在剧本设置层面上就遇到了无法绕过去的明显理论漏洞,这也令无数观众们吐槽不已。

尤其是那些不懂装懂的仇恨者们,恨不得揪着一个错误就把“星际穿越”死死地踩在脚底,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专业”,以及比诺兰兄弟还要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嚷嚷着“就连这个基本常识都不知道还写科幻剧本”,得意洋洋地卖弄着自己的存在感。

不过,争议之所以是争议,这也就意味着反对者的另一边还有支持者。

“星际穿越”所呈现出来的太空画面无疑是科幻电影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页,诺兰首次在大屏幕上呈现出了美轮美奂的虫洞与黑洞影响而所有模型全部都来自斯蒂芬-霍金的原型,将那些课本和论文里的理论知识全部呈现在了画面上,其中的震撼不言而喻,而那些理论漏洞也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美化部分。

更进一步,主角进入黑洞之后依旧完整生还,其实就如同“地心引力”的戏剧效果同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通过电影艺术的再创作,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太空的对抗呈现出一个奇迹式的结尾,最终引发情感共鸣,“星际穿越”里的结局无疑是亲情的全面爆发,并且通过蓝礼的表演得到升华。

支持者们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改变,“反正我们又不是需要阅读论文”。

可以看得出来,支持者们没有从理论层面上展开反驳,更多是从电影创作立场上表示了自己的肯定。

于是,反对者们和支持者们就这样各说各话,双方的观点完全不搭界,所有攻击和反击都没有能够正面对峙起来,结果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场面有些混乱还有些搞笑但事实上,火药味却正在越来越浓!

争论热度甚至超过了“盗梦空间”当初烧脑剧情所带来的冲击,侧面也说明了,“星际穿越”冒然提档的劣势已经被彻底抹平,现在整个北美市场都已经知道了这部作品,至于观众是否愿意走进电影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争议”没有办法得出一个结论,恐怕普通观众还是抗拒走进电影院:因为他们不想要看到一部“脱离实际”的电影,尽管所有好莱坞动作电影都已经脱离了现实生活,但惯性思维上还是会产生一种排斥感。

其实,当时“地心引力”也是如此。

同样作为华纳兄弟发行宣传的作品,公司自然是能够吸取“地心引力”的经验,但不同宣传团队制定出了不同策略,这也使得“星际穿越”的应对方式显得有些……哭笑不得不能说是糟糕,只能说是有趣。

华纳兄弟宣传团队制作了一个幕后花絮短片,其中包括了片场拍摄花絮、超立方体的制作与特效以及导演和演员的采访,另外还专门邀请到了著名的物理天体学家基普-索恩为观众们解释了虫洞与黑洞的理论架构。

与其说是短片,不如说是一个简短的纪录片,时长足足达到了四十五分钟,全方位地向观众们展示了电影的幕后制作流程。

毋庸置疑,这是非常非常讨喜的一个举动,观众们总是喜欢看到电影的幕后揭秘,无论是制作工业流程,还是演员和导演们的私下形象,这都足以让人们产生兴趣;但问题就在于,纪录片拍摄得太过正经也太过严肃了,其中关于理论知识部分的展示,更是称得上僵硬死板,大量大量的理论知识硬生生地塞给观众,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观众的“接收率”问题。

“地心引力”的宣传团队聪明地邀请到了加勒特-莱斯曼和蓝礼一起做客“今夜秀”,以脱口秀的方式把理论知识传递出去,在欢笑声之中感受到专业性,即使观众无法完全明白那些理论知识,却依旧能够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

“专家认证”,那么争议也就没有必要了。

这才是宣传的正确打开方式。

“星际穿越”的宣传团队选择了幕后揭秘的记录短片形式,客观来说,这也是常规操作,在社交网络全面崛起的草根娱乐时代,其实也是备受欢迎的,但问题还是在于定位:资深影迷观众和普罗大众的需求是不同的

资深影迷愿意了解更多电影的幕后制作信息,越是专业就越有吸引力;普罗大众则更加倾向于娱乐放松,了解一些花絮、了解一些框架、了解一些趣闻,这就足够了,那些所谓的争论,他们也就是吃瓜而已。

这种偏差也使得“星际穿越”宣传团队在定位上出现了些许偏差:短片内容太过专业!专业程度甚至已经超出了资深影迷的理解范围,然后……然后就这样了,僵硬死板地把所有理论知识一股脑地朝着观众砸了过来,也不管观众是否能够接受是否能够理解,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其实,普通观众们只需要知道一件事:这些理论框架都是经过专业物理天文学家的研究和探讨之后建立起来的,那就足够了。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更加好奇的是时间错位库珀和墨菲之间的年龄落差所制造出来的强大情感冲击,这是真的可能发生吗?如果是真的,那么可以制造出如此夸张的落差吗?这确定不是脑补出来的狗血吗?

这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时间与情感、家园与孤独所扭曲出来的冲突和落差,又对立又融洽地爆发出了巨大能量,足以打动每一个人内心的柔软,通过蓝礼那细腻而深刻的表演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在电影院里偷偷抹眼泪之后,观众们也都好奇着:自己的感动到底是不是真的?

在那之后,观众们也纷纷以自己的角度和经历来解读这部作品,对于亲情对于爱情和友情的互相纠缠、对于现实生活的情感羁绊、对于个人与社会的互相支撑、对于小我与大我的选择、对于时间的理解……等等等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华纳兄弟公布记录短片的做法却遗憾地没有能够及时抓住热点,进一步把讨论热潮推向一个全新**,这也可以算是宣传策略的一次小小失误;但至少,华纳兄弟方面为网络争议提供了一个官方答案:

“星际穿越”的理论框架没有出现失误,事实上,电影里的所有理论知识都得到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