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戏骨 > 357 疑似天才

大戏骨 357 疑似天才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20:39 来源:笔趣阁

圣丹斯电影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好莱坞的颁奖季更是进入了冲刺阶段,昨天是韦恩斯坦兄弟,今天是娜塔莉-波特曼,明天是詹姆斯-弗兰科……

私人派对几乎每一天都在举行,新闻更新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完成数条,往往是上一条新闻还没有来得及消化,下一条传闻就已经引爆又一轮的八卦了。你方唱罢,我登场。

距离奥斯卡提名名单的投票截止时间越近,好莱坞的喧闹就越浓烈,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任何一条重量级的新闻都可能扭转乾坤、改变局面。

比如说娜塔莉-波特曼的替身风波。

如果负面新闻是在此时爆出来的话,福克斯探照灯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公关,那么娜塔莉的奥斯卡前景将会立刻充满变数,甚至被踢出提名名单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新闻在两个多月前就爆发了出来,留给福克斯探照灯足够的时间,慢慢处理公关,慢慢消化影响,此时想要改变整体格局,就已经后继乏力了。

当然,提名是一回事,得奖又是另一回事。这件事对娜塔莉冲击小金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少,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纽约时报”官方网站娱乐版更新一篇新闻,准确来说,是一篇专题报道,轻而易举地就吸引了全美的注意力。

“聚光灯之下的天才,y世代领军人物之争翻开新篇章:蓝礼-霍尔闪耀圣丹斯。”

这篇专题报道出自布莱德利-亚当斯之手。这位资深娱乐记者,从“太平洋战争”首映式时期就对蓝礼颇有关注,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之后,终于厚积薄发,撰写出了这篇报道,真正地将蓝礼推向了公众视线范围之内。

在报道之中,布莱德利详细介绍了“太平洋战争”和“活埋”两部作品,并且对“爱疯了”也进行了第一时间的评论,他对蓝礼的表演赞不绝口,三部作品呈现出了三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蓝礼的表演方式也都有着细微的差异,让人看到了他的强大可塑性,这对演员来说着实难能可贵。

布莱德利认为蓝礼是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oliver)和马龙-白兰度的结合体。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扎实的舞台剧功底,对台词的解读和演绎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每一句台词都渗透了深厚的剧本重量。奥利弗无疑是戏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莎士比亚演员,现在,这位同样来自英国的年轻演员身上,再次看到了奥利弗式的台词功底,让人不由想象,如果由霍尔来演绎莎士比亚,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在他身上,还可以看到爆发力十足的表演力道,瞬间迸发出来的情感力量,透过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展现出来,这让人不由联想起了初出茅庐的白兰度,在’欲/望号街车’这部电影里呈现出的那种粗粝、原始、强势、蛮不讲理却又张力满满的表演。”

布莱德利没有单纯地评论“爱疯了”这部作品,而是站在了总结性的高度,郑重其事地向广大电影爱好者介绍这位闪亮登场的新人演员。

如此隆重的待遇,着实罕见。

在这篇专题的最后,布莱德利表示,“连续三部作品的出色演出,充分展现了霍尔在表演方面的绝佳天赋,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今年仅仅只有二十一岁,可是他在表演之中展现出来的老辣、稳重和内敛,却打破了年龄的束缚。天才,毋庸置疑的天才。

也许,我们正在见证着又一个’马龙-白兰度’的崛起。又或者,我们正在成为’蓝礼-霍尔’创造历史的见证人。”

整篇报道洋洋洒洒,并且结合了目前为止蓝礼的所有信息,在伦敦西区和百老汇的经历,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在“太平洋战争”之前屡屡碰壁的现实……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当下对蓝礼最为全面、也最为深刻的分析。

布莱德利酝酿了将近半年,终于抓住了颁奖季巅峰的准确时机,一口气抛出了自己准备已久的戏肉,震撼了整个北美大陆。

天才。

这是布莱德利对蓝礼的总结,但却又不仅仅是天才,他还借用了劳伦斯和马龙这两位载入史册的顶尖演员作为类比,几乎是将所有的赞誉之词都送给了蓝礼,洋溢着心潮澎湃的崇高敬意。

这对于一名新人来说,分量着实是太重了,即使是詹妮弗-劳伦斯去年凭借着“冬天的骨头”横空出世的时候,即使是爱德华-诺顿凭借着处女作“一级恐惧”技惊四座的时候,都没有能够享受如此待遇。

可仔细想想,虽然蓝礼仅仅只新人,但一年之内三部作品,无一不是备受肯定的作品,不要说“太平洋战争”和“活埋”了,正在圣丹斯火热上映的“爱疯了”也毫不例外。

翻阅一下报纸,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关于圣丹斯的新闻,“爱疯了”都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头条重磅的位置,要么是一票难求的盛况,要么是媒体赞誉的狂潮,要么是观影之后的喧闹……这部作品俨然已经成为了过去四十八小时之内最受关注的电影话题,即使比起颁奖季的热闹来说也毫不逊色。

那么,这一切似乎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但,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家媒体,不是隔三差五就惊呼“天才出世”的“名利场”,也不是把“天才”当做形容词来使用的“娱乐周刊”,这是“纽约时报”,独一无二的“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全美第一权威大报,平时主要以政/治、经济、社会等严肃新闻为主。虽然说为了与时俱进,娱乐新闻自然也包含其中,但报纸的整体风格依旧比较严肃工整,关于电影之类的娱乐新闻也更多展现出了专业的姿态。

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影响力冠居全美,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顶尖之中的顶尖,每一篇新闻都足以代表北美大陆东岸精英阶层的主流意见,不仅仅是娱乐方面,又或者是经济方面,而是真正地具备全方位撼动社会、改变生活的强大能力。

现在,就在颁奖季喧嚣甚笃的当口,“纽约时报”发布了如此专题。虽然说,不是在实体报刊上,而是在官方网站上,但其权威性和专业性依旧没有折扣,毫无保留地为蓝礼冠上了“天才”之名,这一影响力,着实难以估量。

从圣丹斯经过雅虎社区的网络传播,传递到了“纽约时报”这样的传统权威媒体;然后“纽约时报”的强大影响力又经过雅虎社区的酝酿和发酵,在网络上引爆了议论狂潮,最后重新辐射到圣丹斯。

伴随着强烈的关注度,蓝礼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之下,连带着,“活埋”和“爱疯了”这两部作品也都聚集了来自北美各地的灼热目光。

谁能够想到这样的结果呢?

一部投资三百万,制作班底来自西班牙的“偏远地区”,导演和主演都是无人知晓的无名小卒,宣传费用甚至还不到五十万美元;一部投资二十五万,制作团队是……英国为主的班底,被好莱坞嫌弃的“外来人士”,剧组成员都是在独立电影打滚的边缘人士,宣传费用基本为零。

但就是这样两部独立电影,却因为蓝礼而联系在了一起,“活埋”的优异口碑成就了“爱疯了”在圣丹斯的名声,而“爱疯了”的出色表现又推动了“活埋”在颁奖季的步伐,很难割裂开来说,到底是谁对谁的帮助更大一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部宣传阶段举步维艰的作品,却另辟蹊径地守望相助。

脸书和照片墙之上,“蓝礼奥斯卡提名”的话题,强势上位,在“纽约时报”的逆天号召力带动之下,已经进入了全球热门话题趋势,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

但有趣的是,“太平洋战争”已经播放完毕,dvd光盘暂时还没有发售,hbo的点播回看是唯一收看途径;“活埋”的公映院线数量还没有超过一千五百间换而言之,小众之中的小众,目前累计票房数字也证明了这样的观点;而“爱疯了”才刚刚登陆圣丹斯电影节呢。

也就是说,即使大家想更多地了解蓝礼,他们也找不到有效途径。这种感觉真是……憋屈。

无数网友们开始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

“艾特蓝礼-霍尔,我想看你的作品,要到哪里去看啊?”

“谁知道蓝礼-霍尔的脸书或者推特?为什么我都找不到他的信息?”

“新布朗费尔斯的电影院里,’活埋’已经下线了,哭晕在厕所。”

“天哪,坐标丹佛,我走了三间电影院,居然都买不到’活埋’的票呢!谁能告诉我,我要怎么才能看到这部电影吗?”

“有人知道蓝礼-霍尔是谁吗?为什么大家都在说他,我搜了搜,找不到他的作品啊。”

“谁能够借我一套’太平洋战争’,我想要看看那个家伙到底好在哪里。”

“去/他/妈/的蓝礼-霍尔,作品一部都看不到,就那些影评人在自嗨,什么鬼!”

……

推特和脸书上,关于蓝礼的话题着实数不胜数,甚至不惜破口大骂,但这也无济于事。看不到,就是看不到。

相对而言,现在正在帕克城的观众们无疑是幸福的,即使一票难求,但至少,他们可以找得到电影院,守候在门口,静静等待着观看“爱疯了”的机会。

“来自帕克城的问候,买到’爱疯了’的门票了!比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