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何日请长缨 > 第三百九十一章 影响也不是特别大

何日请长缨 第三百九十一章 影响也不是特别大

作者:齐橙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1 01:10:28 来源:笔趣阁

“整机厂太多了,没啥意思。”管之明说,“我是想开一家铸造厂,专门为那些整机厂提供铸件。”

樊彩虹拍手说:“您可太有眼光了!唐总早就说过,咱们这个园区里,未来最赚钱的肯定不是那些整机厂,而是为整机厂提供专业配套服务的厂子,他还专门举了铸造的例子呢。……呃,对了,管厂长,您听说过我们唐总吧?”

管之明微微一笑,说:“我怎么会没听说过呢,我们还很熟呢。10年前,临一机赶造金属打包机,时间紧,任务重,就是他和周衡一起到南梧监狱去请我回来组织生产的。那时候我就看出来了,这个小年轻不简单。

“果不出我所料,这才几年时间,他居然已经当上临机集团的总经理了。这么年轻的大型国企总经理,在国内算是独一份吧。”

“可不是吗!唐总那可真是一个神人呢!”樊彩虹颇有同感地附和道。

经管之明一提醒,她也想起唐子风与管之明的确是有过交集的。只是,她不知道在那次事情之后,唐子风还曾几次去南梧监狱看望过管之明,并动用了一些关系为管之明减刑。

管之明出狱后,唐子风曾与他联系,想聘他回来当生产技术顾问,只是管之明觉得自己是在厂里栽了跟头的人,再回来当个顾问,未免有些抬不起头来,所以婉拒了唐子风的邀请。

这一回,管之明回临河来投资建厂,有一半的原因便是受了唐子风的撺掇。唐子风给他打电话,介绍了高滩园区建设的思路之后,又说管之明有那么多的管理经验,不拿出来施展实在是太可惜了。

唐子风还说,国内机床产业即将迎来大发展的机遇,这个机遇期大约会持续10年左右。如果错过这一次,未来恐怕再也不会有其他的机遇了。

管之明表面上说自己已经看破红尘,没有争强好胜之心了,实际上却是憋着一口气,想着要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他原本是一位风光无限的机床企业领导,只是一失足而成了阶下囚,老朋友们里对他幸灾乐祸的不在少数。

在监狱里的时候,管之明就动过一个念头,想出狱之后东山再起,给那些嘲笑过他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他当然知道,想重回临一机去当厂长是不可能的,体制内容不下他这种人。他能够做的,要么是投奔一家大型民营企业,要么就是自己创业。

这几年,倒也有一些民营机床企业向他发出过邀请,请他去当分管生产的副总。但当管之明了解了这些企业的背景之后,便一一拒绝了。这些企业的规模太小,与临一机差着好几个级别。到这种企业里去当高管,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荣耀,甚至算是一种羞辱。

现在,机会来了。

临河市要建机床产业园,在全国进行招商,并给了各种优惠条件。管之**眼独具,在分析了形势之后,确定如果到园区去开一家专业配套企业,应当会有很好的发展。

要知道,许多中小机床企业根本不具备自我配套的能力,生产一台机床,倒有七八成的部件是要外购的,自己只是一个集成商而已。管之明的产品如果技术过硬,不愁找不到销路。

自己创业与投奔其他民营企业不同,投奔其他企业,他需要考虑一下对方的规模,规模小了未免不够风光,会被老友们嘲笑。但如果是自己创业,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就可以大为降低,一年能赚个一两百万,就足够在人前显摆了。

届时自己可以说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马马虎虎做点生意糊口即可。与老友一起吃饭的时候,面对着一群靠退休工资过日子的老头,自己能够拍出十几张大钞买单,面子自然就有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管之明找人凑了点钱,便回临河来了。

“老侯和老戚,我都打好了招呼,等我这边的企业一办起来,他们就会过来给我帮忙。有他们俩把关,我这个厂子的产品绝对是有竞争力的。”管之明向樊彩虹介绍说。

“原来是这样,难怪管厂长这么有信心了。”樊彩虹赞叹道。

管之明说的老侯和老戚,分别是原临一机铸造车间的退休工人侯振声和戚运福,在管之明当厂长的时候,这两位老工人便是铸造车间里的定海神针,技术是顶呱呱的。

管之明的长处在于生产管理,具体到技术细节,他是不如一线工人的。管之明决定要回来建厂之后,便开始联系临一机的老工人,以建立自己的技术班底。他与侯振声、戚运福这些人都有不错的关系,在许以高额的报酬之后,这两位便欣然答应出来加盟管之明的新企业,愿意“在管厂长手下发挥一些余热”。

临河市对高滩机床产业园区非常重视,在划出10000亩土地之后,非但迅速完成了三通一平,还建起了一批标准厂房,以便那些对厂房没有特殊要求的中小企业能够做到“拎包入住”。

管之明要建的铸造厂,规模不大,只要租两个车间,装上设备,就可以开始生产了。樊彩虹亲自陪着管之明去挑了一个好地段,签了租房协议,管之明的“兴临机床铸件公司”便红红火火地进入了筹建阶段。

与管之明有相同想法的临一机退休职工甚至在职职工并不在少数。临一机是一家实力雄厚的老牌机床企业,许多干部和职工手里都有一些绝活,如果自己办一家企业,专门为入住园区的中小型机床整机厂提供配套服务,无疑是一桩很好的生意。

“唐总,不行啊,光是这个月,我们临一机这边就已经有25个人提出辞职了,有一半是打算自己去园区开公司的,还有一半就是被人家拉去合伙的,一分钱都不用掏,直接拿三四成的干股,人家看中的就是他们手里的技术。”

集团总经理办公室里,临一机公司现任总经理顾佳成一脸沮丧地向唐子风报告道。

“这不是好事吗?”唐子风笑嘻嘻地应道,同时用手指着对面的沙发,说道:“老顾,别急,坐下说。”

顾佳成一屁股坐下,脸上却丝毫没有轻松的表情,他说道:“这25个人,都是各个车间里的技术尖子呢。这也是肯定的,如果不是技术尖子,人家怎么会花这么大的本钱去挖他们呢?他们这样抬腿一走,可是我们的重大损失呢。”

“损失能有多大?”唐子风问。

“这个……,反正是挺大的。”顾佳成有些语塞了。损失这种事情,怎么定量呢?唐子风好歹也是临一机的前任领导,总不能理解不了这个问题吧?

唐子风问:“走了这么25个技术尖子,各车间里的生产任务还能保证完成吗?”

“想想办法,应当还是能够完成的。”顾佳成说,“唐总你是知道的,我们临一机这些年一直在延续你和周厂长当初搞的‘临机大匠’制度,车间里学技术的风气非常盛,技术尖子很多,走掉这么25个人,……呃,其实影响也不是特别大。”

说到最后的时候,他的语气有些虚了。一个月之内有25名技术尖子离职,的确是让他吓了一跳,但现在被唐子风一提醒,他才回过味来,临一机的技术尖子有好几百,还有一些工人没有被列入技术尖子的范畴,其实并不是技术不够过硬,而是因为前面技术更过硬的人太多,相比之下显得弱一些罢了。

走掉25名技术尖子,顾佳成完全可以从下面再发掘出一批新的技术尖子,临一机的生产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甚至于,由于这些有头衔的技术尖子离开了,空出了位置,还能激发起其他工人学技术的热情。

这些年,机床生产技术的进步是非常快的,各种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出现,原来的那些技术尖子,年龄已经有些偏大,过了能够快速接受新技术的阶段,逐渐成为新技术应用的障碍了。让这些人离开,换一批年轻人上来,对企业甚至是一件好事。

想明白这点,顾佳成便有些尴尬了。自己觉得火烧眉毛的事情,让唐总一说,才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是不是显得太不稳重了呢?

唉,亏自己都是奔五的人了,在这样一个刚30出头的集团总经理面前,还显得那么幼稚,真是丢人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像唐总这样妖孽的年轻人,又能有几个呢?整个临一机,不,应当说是整个临机集团,谁敢不服唐总?

在唐总面前丢人,不丢人!

“其实吧,如果光是走了这么25个人,我倒也不太担心。”

顾佳成开始给自己找台阶了,他说:“我担心的,是其他职工也跟着学样。技术处有个前年来的大学生,搞自润滑导轨有一套,我们本来打算再培养培养,就由他牵头,搞我们的自润滑导轨开发。结果,他被他过去的同学拉去创业了,准备在园区里开个公司,专门做自润滑导轨。你说,这不是拆了咱们的台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