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元始诸天 > 第三三五章君臣心迹

元始诸天 第三三五章君臣心迹

作者:弃还真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3-07-17 15:06:25 来源:笔趣阁

踏!踏!踏!

宽大的门扉徐徐打开,闻渊明不疾不徐的踏入殿中,脚步一如以往的稳健。

进入凌烟阁后,闻渊明神色如常,一身麒麟黑袍,径直俯首叩拜,道:“老臣闻渊明,见过摄政君!”

这时已是入夜,此时的司子期,正襟危坐于君位上,长案上摆放着几摞厚厚的奏本,空旷的殿中唯有几盏宫灯,几粒黄豆大小的烛光幽幽跳动。

闻渊明微微抬头,撇了一眼高坐的荀少,尤其看着荀少举止神态,眸光蓦然一缩。

此时的荀少神态像极了文侯,甚至让老太师一度恍如见着文侯一般,其不自觉的气魄神采,令让人心头凛然甚重。

荀少伏案翻阅着一卷卷奏本,逐字逐句仔细看着,眉头紧紧的锁住,不时点头亦或摇头,沉闷翻阅着一卷又一卷奏本。身旁笔架上挂着一支朱批玉笔,笔尖一点朱红圆润,在笔架上微微晃动着。

看着闻渊明俯首称臣,荀少嘴角上扬一角,正身舒展了一下身子骨,道:“嗯……原来是老太师来了,赐座,”

“诺!”一名内侍步伐轻盈,自殿外一晃而入,手中端着一张太师紫檀椅,简直就如端着一根稻草,每一步都如扎根了一般,将太师椅稳稳放置在左侧。

这名内侍赫然是一位武道入骨的高手,行走坐卧皆是武道神髓。

闻渊明再度叩首,对内侍的武道身法视若无睹,垂头沉声道:“老臣,谢过摄政君,”

说罢,闻渊明直接起身,稳稳的坐在太师椅上,腰间珠玉佩环轻声颤响,每一步的踏下,都压得石板微微悲鸣。

此时的荀少,固然没有君侯之名,却是摄政吕国朝野,有着一方君侯之实,只等着殷天子帝敕一至,就能真正名正言顺。

而且荀少武道修为通天彻地,仅凭自身实力就能生生打杀三尊武圣人,在武力上超越了历代君侯,仅在荀氏初祖之下。

故此对于荀少,闻渊明在礼仪言行上,都与对待昔时的文侯一般无二,在礼数上俨然将荀少当作真正的君侯。

“来啊!”荀少思量了一下,开口呼唤了一声。

顿时就有几名内侍涌入殿中,一个个形若猛虎,动如狡兔,落入殿中等着荀少的命令。

“在,”

只见,这些内侍神容不失刚阳,一个个筋骨粗壮,都是踏入武道极深的人物,每一步都犹若风雷之势,动作间极为的骇人。

荀少缓缓道:“百丈之内,禁声!”

“诺,”

内侍们轰然应声,一个个转身踏出门扉,只是三两息时间,就四散了开来。

这些内侍出了凌烟阁,一个个站在门前凌烟阁百丈之外,一双虎目炯炯有神,巡视着周匝。

荀少合上手中奏本,将奏本放在一旁,道:“老太师深夜来此,想必是知道了白日时,吾与几位上卿的庭议了?”

本来荀少还想试探一下闻渊明,但细细想来又有些索然无味。毕竟身处在他现今的位置上,除非有着天人神魔当面,荀少说话大可直来直去,用不着藏着掖着。

闻渊明面色平静,也不惊讶荀少的坦诚,轻声道:“摄政君起用老臣,是对老臣的信任,老臣经历五朝君侯,为吕国沥干百余载心血。如今吕国再度需要老臣,老臣就是披荆斩棘,粉身碎骨又如何!”

这时的闻渊明,已然深谙荀少的心思,纵然西北局势必须要用到他,也只有他才能率领十余万大军,在天子帝批之前,彻底平定西北大局,维持吕国的基本秩序。

然而,这时候的吕国需要闻渊明,却不代表非他不可。荀太常虽然没有宝药傍身,伤势至今未愈。但荀少不惜代价之下,未必不会得手几株宝药。

闻渊明更应该谨言慎行,若是闻渊明在此时居功自傲,哪怕荀少看似不在意,但若想要领兵一方,却是再也不可能了。

而西北的动乱时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个与荀少消除以往心中芥蒂,再度进入吕国中枢的机会。

“粉身碎骨?”荀少似笑非笑的看着闻渊明,道:“以老太师的本事,公子则、公子央二人何以为患?”

闻渊明肃声道:“摄政君太过高看老臣了,公愚昭**宝体不坏不磨,紫霄雷刀霸道刚强,可谓武圣人中的第一流人物,若是只有公愚昭一人,老臣自有把握降伏。只是公子央身后的郑国两大耆老,都是惊天动地的大高手,一旦两人联手之下,老臣也未必能全身而退。”

“毕竟,那是三大武圣人啊……而且都是武圣人级数中的棘手人物,想要将其彻底的平定,绝非一时之功可成。”

荀少沉默了片刻,幽幽道:“老太师此言……不失枢臣风范,难得!难得啊!”

对于西北的乱局,荀少从未看在眼里,看似此时的吕国西北,烽烟四起战乱不休,致使他投鼠忌器不得施为。

其实,他若是能亲自上阵,以他心关圆满的修行,具备一丝天人异象之妙,再有闻渊明从旁压阵,轻而易举就能击破公子则、公子央的大军,稳定吕国四方的时局。

只是谁也不是蠢人,郑国、宋国不会坐视公子则、公子央被杀,如此一个削弱吕国的机会,就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要是再不能把握住,也不会有今时今日的煊赫威势了。

宋国几十万大军兵临青杀口,如下山猛虎强攻青杀口。又有郑国十数万大军火上浇油,驻扎在天南关一带,窥伺着吕国大地,随时都有可能南下,饮马三浦大地。

在这般情况下,荀少既不能轻动,更不能不动。尤其西北的局势,两国的兵锋锐气,都让荀少不得不束手束脚,不能完全的放手一搏,在最短时间内平定西北的动乱。

故此,闻渊明直接开口,问道:“摄政君,让老臣坐镇西北,不知摄政君是想让老臣,几时平定公子则、公子央?”

“几时?”荀少毫不犹豫道:“自然是越快越好,他们二人为祸甚巨,本来吾吕国经过蛮人之祸,就已是元气大损,如今又经过这一场闹剧,吾吕国在豫州诸侯,乃至于在天下诸侯之中,还有什么大国威严?”

在荀少的心中,西北的局势固然重要,却算不得是头等大事。青杀口一带徘徊的二十万宋军,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但吕国真正能战的十几万大军,都陷在了西北的战争泥潭中,想要摆脱这个泥潭,就必须将公子则、公子央彻底击溃。如此才能让荀少放心的挥师北上,进而兵援青杀口。

闻渊明了白须,道:“摄政君,西北可不好打,老臣现在可是孤掌难鸣,独木难支。想要顺利的拿下西北,北上与宋、郑会战,可并不容易。”

荀少轻声一笑,道:“这当然不容易,可是以老太师之能,难道就真的一点余地都没有?”

“毕竟,老太师出身道门上清宫,是道门一等一的大势力,其源头甚至是道祖一化三清之一的上清灵宝大天尊,背景可是通了天的。”

闻渊明在听到荀少提及‘上清宫’时,一点就通透,神容第一次变化,面色阴晴不定,道:“以摄政君的意思?”

“莫非,摄政君是想让老臣,请几位师兄出山辅助,进而打破西北僵局?”老太师惊诧的看着荀少,上清宫的势力有多么强大,老太师可是一清二楚。

历代吕国君侯中,不是没有垂涎这一股力量者,但全都让个中复杂的牵扯,给生生的吓退了。

须知,上清宫可不是只付出,不求回报的。内中的干系厉害重大,一旦用了上清宫的力量,成为了佛道争斗的延伸,只怕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

在苦境九州还看不出来什么,有着人王天子镇压人道,佛道再大的势力,也能一言定其兴衰。但在九州之外的广袤天地,是天人神魔、大阿罗汉们称尊作祖。

苦境之外的瑰丽神奇,佛道魔三大源流的彼此争斗,才是主世界真正的一面。

以上清宫的强大势力,若是牵扯上了,根本没有侥幸可言,或许奈何不得人道垂青的殷天子,但对付一个诸侯,还是轻而易举的。

正因为如此,哪怕闻渊明是一个直通上清宫门户的捷径,吕国几代的君侯,都没有动过借用上清宫势力的念头。

“没错,老太师出身上清宫,是上清宫在苦境中的寥寥几位行走之一。”荀少直言不讳,许诺道:“若是老太师真能请来大地游仙,吾绝不吝惜宝药、神兵赏赐!”

固然其中有利有弊,但作为道门三大先天教主之一的道统传承,哪怕只是沾着一丝半点的干系,也足以让寻常的天人神魔且敬且畏。

只是荀少没有其他的选择,郑、宋二国步步紧逼,吕国自身又内乱难平,除非荀少立地成就天人,否则这般情况下只能动用盘外招。

荀少也不寄期望上清宫,能出几尊天人神魔坐镇,他也出不起天人神魔这一级数的筹码。只要能引得几位大地游仙帮扶,吕国就能真真正正的喘上一口气。

而只要缓上了一口气,荀少就有了证入天人之机,肉身不死不坏,具备了全局战略上的意义。

闻渊明面露难色,道:“摄政君既知上清宫,想必也知道借助上清宫势力后的干系,老臣不敢妄言,只是……”

说到此处,闻渊明又摇了摇头,似有难言之隐一般,道:“摄政君应该知道,上清宫的力可不好借,老臣虽是上清宫门人,也有好友至交二三人,却不能干涉宗门行事。”

“哈哈哈……”

荀少畅然一笑,道:“吾自然不会让上清宗白忙一场,只要能助吾平定吕国,吾愿奉上清宗为国教,可享吾吕国三成气运。”

“摄政君此言当真?”闻渊明再难保持平静,豁然起身道:“此非儿戏事,摄政君切切要考虑清楚了,这可不是小事。”

三成的吕国气运,已然可比一个小诸侯国的全部气运,对于吕国已经不是伤筋动骨那般简单了。

一国诸侯纵然能掌国之重器,却不见得能掌握一国的所有气运,除了开国君王能掌握八成,其它的后继诸侯至多只能掌握五成,余下的气运由着勋贵大臣们把持,形成一种制衡。

倘若后继诸侯强势,则在五成的基础上,不断的占据份额,打压勋贵大臣们的势力。反之主弱臣强,只要维持住君臣名分,作为国君就能有五成的气运在手。

“三成的气运,摄政君……这可不是儿戏,不能轻易许诺,一旦承诺无法兑现,上清宗天人震怒之下,绝对要比共氏之乱造成的损失,还要恐怖百倍千倍。”

看着闻渊明犹自不敢置信的神情,荀少不紧不慢,笑道:“为何老太师认为,这就是儿戏之言呢?”

“三层气运虽多,但不如此何以证明吾之心迹?吾不如此何以让上清宗侧目?所谓千金买马骨不外如是,何况吾要买的还不是马骨,而是货真价实的’千里马‘。”

荀少抚掌长叹,道:“用三成的国运,扭转吕国的颓势,吾不亏啊!”

先前的佛门罗汉鸠摩罗,就想趁着吕国局势不稳的机会,进入吕国推广佛门的大乘教法,只是被荀少一口回绝。

然而此刻,荀少却主动将三成国运拱手相让,并心甘情愿的卷入佛道之争的漩涡中。

这除了是时局所迫,不得不引入外援,也是因为上清宗与鸠摩罗二者,完全就不是一个量级,二者的影响力相差悬殊

所谓的大树底下好乘凉,上清宗可是灵宝大天尊的道统,哪怕灵宝大天尊不重视道统传承,也能让大多数大神通者为之侧目。

而佛门鸠摩罗又是个什么人物,只是佛门二十四诸天之一宝光天子座下一弟子沙弥罢了。若非有着殷天子的帝敕,抬高了鸠摩罗的身价,荀少对其看都不会看一眼。

二者摆在一起,荀少会作何选择,简直不问可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