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476章 北方小朝廷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第476章 北方小朝廷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2:05 来源:笔趣阁

要说这个时代最让刘卫民无奈的一群文人,那就是有事没事儿老跑报社喝茶吃点心挑毛病的老头们了,这些老头要么就是被排挤出了朝堂的官吏,要么就是老考试不中的穷书生,还有就是一些文坛宿老,甭管如何,反正都是些自命不凡的老混蛋们。

甭管是谁,也甭管谁的名头多大,到了报社那就众生平等,吵架骂架都是轻的,胡子一大把老头们分帮拉派打架都是常事儿,报社里都如此,朝廷上的大佬们更是不被他们放在眼里,但凡一个政策下来了,就开始找毛病了,刘卫民在京时,报社主管说不通,就会跑去驸马府烦他,挨个点评朝堂政事,总之就是想着法让他认可自己的评论,也好让所有百姓都能看到自己社论,好与其他老头前炫耀一番。

这些老头们或许学问挺深的,也或许见识颇多,但毕竟没有在朝廷担任过官职,就是在朝廷担任过,也多是些六部闲置,倒是有几个老头做过礼部郎中、员外郎和翰林院学士,可毕竟没几个真正做过事情之人,考虑问题也就不够深入,在与刘卫民争论时,在看到数据推演结果后,每每吃亏,亏吃的多了,眼界反而更加广泛了,而且这些人整日泡在报社,每日都有海量信息传回,大到朝廷每日争吵的内容,甚至连各位尚书阁老在家中见了哪些人,说了哪些话语,小到一偏远村落鸡毛蒜皮小事。

这些老头们除了喜欢吵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翻阅送来的消息,看的多了,吃亏多了,反而练就了一身本领,甭管朝廷上说了什么话语,一眼就能找出错来,朝臣大佬们没少吃他们的亏。

朱徽妍知道一帮老头们的厉害,打不得、骂不得,还得好吃好喝伺候着,每个月还要拿着不菲俸禄,听了他提起这些难缠老头们,就忍不住眉眼弯弯,却也知晓,老头们当中确实有几个礼部、翰林院不得志致仕官吏。

驸马府想要组建一个小朝廷,消息一经传出,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给登莱刘养去了信件,希望他可以出任兵部尚书职,没十日,刘养回了信件,辞去了他的好意,只是随口提了句余小胖。

随后又给李怀信、柴国柱去信,希望两人可以由一人担任兵部尚书职,剩余一人留守美岱召。半个月后,两人回了信件,柴国柱带着五百骑前来了辽阳。

兵部尚书柴国柱的确定,余者就容易了许多,卢象升、孙传庭两人为兵部侍郎,跟随前来的魏广微为礼部尚书,刘之坤为吏部尚书,刘文炳为户部尚书,方逢年刑部尚书,马士英为工部尚书,孙世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黎鸿业为右都御史,驸马冉兴让为大理寺卿,朱大典为门下监侍中,此十二人皆入内阁,另加司礼监魏忠贤入阁,内阁一共十三人。

十三人定为内阁常制,兵部三人,都察院两人,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司礼监、门下监各一人入阁,各部上奏审核由各部主官决定,事涉他司难议者,皆由十三常务内阁阁老凭票表决,礼部为常务内阁首辅,吏部、门下监为内阁左右次辅,首辅主持日常事务管理,左次辅掌批奏,右次辅掌审核,意见相左者,可以向首辅提审内阁表决。

驸马府出关,观望者颇多,小朝廷缺少资历宿老,他也不管不顾,大差不差的都塞了进去,就是宦官也被他塞了好几个为侍郎的,更多的是学堂里半大的娃娃,反而他刘家军方三兄弟,包括小豆芽刘忠国和幼军、净军军将们全都未担任任何职务,除了领了五军都督府名下都督、同知、佥事外……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至少刘卫民领了个皇家学堂的祭酒,就是小朝廷想要给他加个大学士名头都被推拒了。

小朝廷不伦不类的,半大娃娃们一大堆,司礼监也保存了下来,刘若愚为掌印,郑贵妃皇奶奶的常随宦官阿福为秉笔,傅懿妃常随孙恩和御马监刘卫辅、幼军监军刘卫忠转净军都督、成了刘部总管的师明、魏忠贤、崔文升,一共八人为司礼监大公公,小喜儿是内定的“太子妃”,也由此执掌其“内廷”所有宫女和小朝廷的内库。

魏忠贤、崔文升在关内执掌南北直隶所属产业,师明脱离皇宫后前去了刘部,此三人并不在辽阳,实际上司礼监主事的秉笔太监只是刘若愚、刘卫忠、刘卫辅、阿福、孙恩五人。

刘卫忠掌着内廷净军、刘卫辅掌御马监,掌印太监虽啥事儿都管,一般来说并不直接督理具体职司,只是看着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们不犯错误,刘卫民也不打算更改大明朝固有的职司,因而阿福管着没几人的东厂,孙恩管着小猫三两只的锦衣卫,剩下的内廷衙门都是几人自己商议着安置,两宫娘娘们觉得合适就成。

尽管有些不伦不类,甚至有些部门根本就未设立,宗人府就未有合适人选,原本是该给跟着郑贵妃跑过来的冉兴让,或是他自己亲自担任,关键是小姑姑寿宁公主在他跟前直落眼珠子,他在北京城时就没资格做宗正,“小朝廷”就是他给儿子立起来的,再让他做宗正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亲王、郡王肯定是不合适的,今后也只可能是两个小姨子驸马来担任了,暂时也就空了下来,他自个捏着鼻子,以“小宗正”名义先领着虚名。

刘卫民是皇家学堂祭酒,但皇家学堂并不能随着他迁入关外,主要还是因为学堂生源问题,以及简体字推广之事,但可以分级教授,一些特殊课程和等级较高的学生,可以前往沈阳分院学习,刘家寨各种专职研究技术学员、匠人、设备也随同搬到沈阳。

沈阳已经用不到什么外围城墙,在未来的规划中,沈阳就是一座开放型城市,最多各衙门加些围墙,并不需要弄的跟个巨大堡垒似的城池。

城市在最先开始的时候,最好可以一次性规划整齐了,下水道设置,各坊区安排,整个城市的规划,仅此一项就费老鼻子的劲了。

沈阳城被破坏的极为严重,辽阳城就要好的许多,在“小朝廷”大概设置了后,刘卫民扔下一干老少大臣们不管不问,任由他们自个争吵磨合,只是带着骑羊的儿子和一干小儿媳们跑到沈阳,带着数万大军重新建设未来的北方重心城市。

沈阳为北方重心是极为合适的,地理位置辐射面积很广,开原、铁岭之西就是鞑靼草原,向北过抚顺入萨尔浒,过界藩城向北就是一马平川之地,可很短时间内平定野人女真任何异动。

东北的冬日很长,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冰天雪地,春夏秋三个季节加在一起也才六个月,每一个季节也就两个月样子,无论种植何种粮食也只能是一季,而且不管种植麦子、大豆、玉米、水稻、土豆,都要讲究一个“快”字,要在最短时间内种到地里,因为春夏两个季节时间很短,尤其是春季,冰雪融化时间稍长,等到气候适合种植麦子的时候,很短时间内气温就高到不再适合,而是转而成了适合土豆、玉米、水稻种植,再晚几日,气温高是高了,可庄稼还没成熟呢,雨雪就飘了下来,稍晚几日,一年下来,除了得了只能喂养牛羊的禾苗,屁粮食都可能得不到。

时间太短,也只是将大致的城池排水沟挖了出来,就不得不带着所有人,甚至山海关、广宁等地所有老少全都抢收粮食,朝廷上的烂事更没时间理会。

刘卫民不理会朝廷,不代表朝廷就将他忘了,“小朝廷”的事情一经传入关内,北京城上下全乱了套,上奏弹劾的无数,语气却软了不少,朱由检大怒,板凳、桌子不知毁坏了多少,朝臣们虽极力反对拿秋粮赋税去养新立的殿前新军,也因“小朝廷”之事被扫进了角落的垃圾堆里。

朝臣们极为不满,关外“小朝廷”的设立,就意味着关外大皇子肯定会重新入京为帝的,而小朝廷的六部、内阁也绝对会直接取代北京城上下大小官吏,这如何可以让人接受?

本还想着,就算那位大皇子回了京城,他们还继续执掌天下呢,结果人家不带自己玩了!

咋整吧?

弹劾!

必须得弹劾!

方从哲病了,在那日刘卫民提出三个条件后,这位曾经的三朝首辅就病了,而且病的还不轻,耳听着老妻埋怨声,他的眉头就没有松了半分。

“老爷,是不是让书田辞了……”

“辞了什么?”

方从哲一瞪眼。

“不懂就不要瞎掺和,不就是门外有些书生吗,愿意坐着就让他们坐着好了,自神宗陛下时,驸马府门前还少了坐着的书生了?”

“爹……”

“爹什么爹?损失稍许银钱,关了京里几间铺子,还能饿死了一家老小不成?没用的东西!”

儿子方世鸿还未刚张嘴就被方从哲骂了个狗血喷头,一家老小也不敢再多嘴。

方从哲心下叹息,历经官场几十年,他当然知道关外小朝廷意味着什么,也清楚家门外盘膝不满的书生是何意,可他更知道,就算他将方逢年唤了回来,只会激起那个小子更大的反弹。

再说……内心根本不愿意将方逢年唤回。

心下想着朝堂上事情,对刚登基的朱由检尤为失望。北方渐稳,当日三个条件提出,方从哲就知道宁德驸马府没有问鼎中原的意思,尽管有了小朝廷,也只是一种正常的朝堂手段。

既然选择了第三个条件,就该努力与民休养生息,就该清明朝政,国泰民安,十五年后自也无小朝廷之忧。

可……

想着朝堂上之事,双目盯着北方许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