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277章 理念的激烈碰撞【今日两章,或许三章,暂不确定】

“说……说老子得利,你个混账娘们也不算算,一成佃租才多少,一成佃租也顶多三斗粮食,一斗上交朝廷作为三十税一赋税,老子才得了两斗!”

“两斗粮食,农具要不要用着?耕牛要不要养着?晾晒粮食的民夫要不要付些钱粮?看守粮仓的民夫要不要支付工钱?运输粮食要不要消耗?晾晒粮食会不会折损?”

“两斗粮食不亏本就不错了,再说了,告示上已经说了很清楚,灾年是无佃租的,不仅无佃租,老子还得付给名下佃户一斗粮,帮着度过灾年……”

“哼!”

“臭娘们,你自己说说,老子是得了利,还是亏大发了?”

刘卫民眼珠子瞪成了牛眼,小辣椒气势登时被打压了不少。

“哼!”

“这些亏,咱是顶天立地爷们,谁让咱是大明朝驸马呢,为了百姓不受苦,日子能好过些,能人人吃饱,能人人过年过节划二两肉、给媳妇闺女做件花衣裳,老子吃亏就吃亏了,得罪了孔圣人,得罪了天下士人,老子也认了!”

“这些破烂事儿,咱吃了亏,咱掉了牙吞进肚里,咱老爷们也不说,可你这臭娘们知不知道,为了放了你们,为了让你们散了无数蛊惑的百姓,为了不让山东百姓人头滚滚,老子又要给朝廷多大的交待?”

“哼!”

“皇爷爷给俺的净军,给俺的幼军,陛下任命的海防总督……原本皇爷爷是要俺守着大明朝镇国利器,就为了你们这些混账,老子啥都丢了!”

“你个混账娘们,你知不知道,老子为了训练净军、幼军,究竟花费了多少功夫,花费了多少银钱?”

“就为了保你们不死,保山东无数百姓不死,老子屁都没捞到,除了得罪了无数士子文人,得罪了满朝文武大臣,老子除了得了你这臭娘们嘴里‘奸猾’两字,屁都没捞到,而且每年还他娘地倒贴,倒贴给租中老子田地的佃户无数银钱!”

刘卫民眼珠瞪得贼大,指着小辣椒一阵恼怒大骂,小辣椒哪里还有半分气势,不仅仅是她,孟家俩老头也无奈叹息,小辣椒或许年纪轻些,不甚明白他付出的那些意味着什么,俩老头又岂能不知?

听着他恼怒暴吼,他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恼怒小子。

看着小辣椒怀里小丫头小脸也有些惊恐,又气势收了起来,指着小辣椒恼怒道:“若非看在妞妞面上,老子照样按着你狠揍一顿!”

“哼!”

拨转马头,刘卫民又一摇一晃走在前面,很奇怪的是,小辣椒竟然小脸一阵羞红。

“姐姐,叔叔……叔叔……不好……凶人……”

小辣椒忙将幼妹小嘴捂住,又很小心抬头看向前面背影,见他依然不紧不慢行走在最前,这才缓缓吐出一口气来。

“妞妞,今后……今后可莫随意招惹了他,他……他脾气坏的很……”

“嗯嗯!”

小丫头忙点着小脑袋。

“叔叔一点都不好,凶姐姐!”

“其实……其实也不是很凶,有时也……也挺好,就是……就是别气恼了他……”

“嗯嗯,叔叔会做很好很好吃的糖……”

“……”

一大一小俩姐妹跟在最后,他也不理会,因孟承礼、孟承文两老者,队伍也无法快速奔走,对孟家他也极为尊重,不像他见识的那些文臣学子们,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厌恶而厌恶,孟家人更加中正,哪怕不喜,只要道理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会阻拦,自一开始前往孟家,由一开始对他的不喜,到了如今虽不是完全倾向于他,但绝非阻止他做事,反而帮着稳定衮州民心,能在这个时代,认认真真做事,这已经是极为难得令人尊重得了。

大明士绅空谈者众,十个士绅里面,有十一个张嘴说的天花乱坠,真正低身做事的人却没有,就拿刘卫民做的事情,若不用童生做事,依然还是那些府县官吏,他可以保证,哪怕两年后,震坏的屋舍依然还是一片废墟,虽有些夸张,而事实就是如此。

几百年后的大地震,造成的损失可谓难以估量,而这个时代并不会造成太大损失,若真的造成大损失,也只会是砖石结构的富户,这些损失富户也足以承担的起。

偏偏就是这种情况下,在数百年后的后世,无不是当地官吏第一时间进行自救,而这些混账官吏,却是第一时间要求朝廷减免赋税,吵吵嚷嚷讨要银钱,若能及时自救,哪怕组织百姓做做样子,也绝不会发生了如此民变。

百姓有时需要的真的不多,有时就需要一个样子,一种态度,一丁点关怀,恰恰没人给予。

用了三个月,衮州人心逐渐平静,刘卫民几乎没有砍人脑袋,因自家小媳妇第一时间控制住了反叛大大小小头领们的家眷,一番威胁下,随后乱民也没伤了多少人命,也让这场动荡看起来如同一场儿戏。

这场动荡,有人得利,有人倒了霉,有人一脸满足露出笑意,有人则恼怒憋屈,孔府倒了霉,刘卫民也没得了好,反而让朝廷上下得了不少好处。

随着衮州民心稳定,刘卫民逐渐返回衮州府城,孔、孟两家对抗的愈发激烈,甚至有些让人担忧的地步,孔、孟两府的激烈碰撞引起整个山东的不安,朝廷文武大臣们也察觉了一些不妥,纷纷请奏皇帝,希望皇帝朱由校可以平息孔孟两家的纷争。

道统、理念之争非比其他,平日里看起来两人友善如亲兄弟,可一旦触及了理念根本,争斗起来亦是极为惨烈,他在衮州所做之事无不是贯彻了“以民为本,以民为重”理念,原本这些也符合孔家“仁爱”理念,但是他却无“礼”,未遵守“礼之规矩”,先有“礼乐”而知荣辱,而行“仁恕”之道。

人分三六九等,各司其职谓之礼,谓之法,而他并未遵守“礼之规矩”,官吏由科考,由吏部考核任命,县令之上有知州、知府,有布政使,亦并未请命朝廷,直接私设“理事会”监督这些县令们,哪怕也是因时间紧迫,逼迫着不得不以最短时间内,稳妥的稳定衮州民心。

但他的确未遵守“礼之规矩”,无“礼”即“不仁”,解释看起来有些勉强,里面却又有一些道理,因为不遵守“礼法”,心中无畏惧,也很难对人行“仁恕”之道。

这也是孔府所坚守的道德理念,而孟家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家理念则以民为首,万事以民为重,也就是道德礼法虽为重要,但面对“民”的时候,就要与民让路,认为“理事会”则是“民为贵”的集中表现,以民监督官吏,而非御史官吏监督官吏,自古便有“官官相护”之言,既然“理事会”中二十四个理事是民,自然就会“民民相护”,自也是“民为贵”的集中表现,可这种“民为贵”表现违背了孔家“礼法”之道。

没人想到刘卫民触发了孔、孟两家的理念的争斗,甚至他自己也没想到,一开始他只是纯粹的认为山东各州府官吏不作为,不足以信任,这才想着用更加干劲十足,更有激情的官吏来深入百姓之中,提高百姓对大明朝的信心和认同,八月已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点,他很清楚朝堂上官吏争吵起来,究竟又需要浪费多少时间,而遭灾后的百姓根本等不了这种拖延。

他不是不可以私命一个人来做知州,来做布政使,大舅哥给他的空白文书还有一些,但他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衮州之人,他需要更加熟悉当地之人来掌控大局,而恰恰就缺少这么一个人,没有这样的合适人选,又需要更稳妥处置二十四个县之事,也只能使用更多人来掌控局势,三个臭皮匠还能顶一个诸葛亮呢,二十四个当地名望宿老,怎么着也不当出了大问题,再加上孟家理念上就是“民为贵”,由孟家掌舵也成了他的首选。

一开始并未想了这么多,也未想到一个“理事会”引起孔、孟两家的“战争”,更是由此牵动整个山东的神经,牵动朝廷的神经,等他发觉自己引起的两家战争后,沉静思索后,觉得这也许并不是件很坏的事情。

百家争鸣,虽矛盾颇多,却也开拓了时代的视野,自此之前,一直都是礼法为重的时代,虽也有许许多多人,口口声声说着“民为贵”,可做起来还是“民”居末,还是君、社稷居前,还是以自己私利为前,而且此时的士,嘴里的民也不是真正的“民”,而是他们自己。

仔仔细细思虑过后,他也就不再想着阻止,当然了,他也没打算推波助澜,自己已经招惹了无数麻烦,再一脚踏入两家理念争斗中,弄不好自己陷了进去也不一定,到了那时……说不准会不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为了照顾队伍中两位老人,赶路行程并不是很快,他也没有外人看起来这么疏懒,冬雪都下了两尺厚,田地麦苗已经覆盖在雪下,房屋建设也不可能在这种鬼天气继续进行,百姓可以猫冬,二十四县童生官吏们却不可以,他们需要按照刘大驸马制定的表格,一五一十统计出这段时间耕种了多少田地,帮助百姓修建了多少屋舍,还有多少百姓尚需救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